在7月16日召開的山西省科技創新大會上,省委書記王儒林再次強調了科技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人才決定成敗”。當前,憑借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全省產業轉型升級的雙重利好,山西發展電動汽車產業已達成廣泛共識。然而山西省電動汽車產業同樣面臨科技人才缺乏的困境,這一困境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重要掣肘。
作為山西省起步較早、具有代表性的電動汽車生產企業,山西華夏動力科技有限公司一位高級技術人員坦言,企業的科技人才缺口至少在一半以上,這也折射出全省電動汽車行業科技人才匱乏的普遍現狀。那么,如何才能破解科技人才困局,使全省電動汽車產業持續發力,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要引進高端專家技術團隊。電動汽車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亟需引進高端技術人才團隊。自2012年開始,太原市已建成27個院士工作站,極大地提升了產品研發、技術攻關、人才培養水平。電動汽車產業也可引進高端專家技術團隊,通過借助省、市科協及行業學會的橋梁紐帶作用,使企業和院士專家牽線搭橋,加速科研成果轉化、促進產業升級,實現合作共贏。
其次要多方合力完善引進機制。以華夏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為例,公司員工規模300余人,比例占到三分之一的科技人才幾乎全部依靠引進。生產地孝義由于經濟發展水平更是難以吸引到高科技技術人才,這就需要為引進人才提供住房、安居、福利等保障措施,目前這些成本仍由用人單位主要承擔。因此各級黨委、政府有關部門應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共同做好人才引進的服務、安置、保障工作。
再次要科學評價促進公平發展。對于現有科技人才,要想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就必須為他們提供一個公平的發展平臺,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勵機制。據省科協開展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調研,山西省從事電動汽車生產的民營企業普遍不看重科技人員的學歷與職稱,而是更注重實際工作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考量往往帶有主觀性與隨意性。“可以考慮建立企業科協,充分發揮企業科協在科技評價中的第三方作用,客觀、中立地推動建立健全科技評估制度,幫助企業建立公平、公開和公正的評價體系。”太原市科協副主席尹效軍建議道。
最后要校企合作培養本地人才。電動汽車行業的核心技術是三電產品,即電機、電池、電控。與之相對應的電化學專業在湖南、浙江、河北等地已十分成熟,而目前在山西省仍屬空白。設置電化學專業,培養本地人才是行業發展的根本任務。太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郭彬建議,可以開展校企合作,如在太原理工大學分校開設電化學專業,通過聘請企業技術人員授課與讓學生到企業實習的雙向模式培養本地電化學人才,這樣既能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也為企業發展提供持續人才保障。
總之,山西發展電動汽車對于加強裝備制造業、發揮能源優勢、消納過剩電能、改善生態環境都具有重要意義,但要破解科技人才困局仍需要黨委、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學會、企業不懈努力,共同建立一支具有山西特色的電動汽車科技人才隊伍,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局面,努力把山西省的電動汽車產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