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辦法一發布便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社會普遍關注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也再次被推向風口浪尖。
調查顯示,2015年上半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規模達40261.1億元,環比增長24.8%。如此強勁的發展態勢,卻面臨“史上最嚴第三方支付管理辦法”,第三方支付平臺將走向何方?
限制余額是監管核心
“是不是以后買東西只能買5000塊錢以下的啦?”《管理辦法》一出臺,網上關于第三方支付用戶體驗將大幅降低的消息在網上傳得風生水起,但最終央行證實,除了開戶難度加大外,對用戶體驗并沒有特別大的影響。
“平常使用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主要就是看中了它簡單快捷的支付方式,而且已經成為自己的一種支付習慣。”第三方支付平臺使用者唐先生告訴筆者。
一時間,網上對央行新政策的討論一浪高過一浪。支付寶等相關第三方支付平臺紛紛出面回應:企業相關業務團隊會和央行保持緊密溝通,為正式的管理辦法建言獻策,努力創新、提高便利,共同促進支付行業發展。
騰訊集團互聯網金融負責人認為,第三方支付行業在過去十年間獲得較快發展,第三方支付機構風險可控、日趨成熟,對服務小微企業、創新經濟以及大眾消費者起到了積極作用。騰訊方面也表示,監管的進步和實踐的創新,以及監管和實踐的互信合作將能夠更好地促進行業規范和發展。
知名博主、互聯網金融獨立評論員陳宇(網名“江南憤青”)認為,整個《管理辦法》有兩個關注點:第一不允許第三方支付吸收存款,第二不允許第三方支付體系內轉賬。而這兩個重點其實都非常直接地指向限制余額這個核心點。
陳宇認為,支付就是一個幫助資金在不同銀行體系里劃轉的工具,本身是不碰錢的,而互聯網支付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出現之后,支付性質就開始分化了,導致在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監管上出現漏洞,因此才有此次辦法的出臺。
第三方支付平臺
“非金融”定位很必要
什么是第三方支付平臺?也許很多人很困惑。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認為,從第三方支付業務本身的運行機理看,第三方支付應借助通信、計算機和信息網絡安全技術,采用與各大銀行簽約的方式,在客戶、商戶與銀行支付結算系統間建立通道連接的電子支付模式。
據介紹,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在各個國家的邊界都是很清晰的,金融機構其實有一套更加嚴格的監管體系框架和要求,對風險管理、消費者保護和監管標準要求都很高,因為它一般吸收存款、有杠桿、有貨幣創造,影響貨幣政策有效性。而對普通的非金融機構則相對要求低一些,有些只要工商注冊即可,而有些和金融機構關系緊密的則要求拍照、信息披露等就行。
尹振濤教授認為,第三方支付在發放牌照的時候,基本對非金融屬性進行了說明,“所以大家在申請的時候就說明不是金融機構,只是為金融機構服務的中介服務組織,因此,第三方支付平臺非金融機構的定位很必要”。
這次爭論比較大的一點,在于之前牌照發放的時候,有些具體細則沒有說清楚,很多申請牌照的公司沒有認清監管要求,沒有找準發展方向,對支付牌照的期盼太多。尹振濤教授舉例稱,之所以說支付機構不能是金融機構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好比一個公司要成立一個運輸公司,獲得了經營許可,難道它也可以去放貸做銀行嗎?因此,第三方支付與商業銀行應該是互助、互補的關系,既輔助于商業銀行開展支付結算業務,更填補商業銀行在開展該類業務中的服務不到位現象。
第三方支付
或淪為單一支付通道
據了解,央行出臺《管理辦法》旨在防范第三方支付風險,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本質是保證客戶資金最終還是能在銀行體系內確保資金安全,而且銀行受到存款保險制度的保護,但是支付機構并不在保護范圍之內。”陳宇介紹說。
據了解,隨著第三方支付機構在我國的發展壯大以及和金融機構合作的加強,這個產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力,特別是風險防控能力。只是行業不可避免地存在魚龍混雜的現象,嚴重影響了產業的健康發展。“監管機構在這個時候針對第三方支付產業出臺一些相關的規則和制度是合適的、及時的,對規范產業發展非常有必要,為引導產業發展也很有幫助。”
尹振濤教授認為,第三方支付機構應該充分發揮其技術手段和業務模式的優勢,努力成為傳統金融機構和新興金融業務之間的鏈條,成為銀行類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的無縫接口,成為互聯網金融機構研發普惠金融產品時所依仗的基礎力量,讓第三方支付更多地體現金融中介服務商的概念。
寡頭壟斷市場格局開始形成
比達咨詢(Big Data-Research)7月30日發布的《2015年上半年中國移動支付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上半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規模達40261.1億元,環比增速24.8%。支付寶錢包、財付通、拉卡拉、翼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正在從入口變成一個龐大的生態圈,其業務除了涉及人們最常接觸的電商購物、商旅、團購等之外,也在醫療、地產、保險、金融等傳統領域內發揮作用。
據了解,自牌照制度實施以來,第三方支付牌照成為市場搶奪的稀缺資源,在近300家獲得支付牌照的企業中,真正能夠通過通道業務獲利的鳳毛麟角。“監管辦法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定位,讓其發展空間和業務模式有了清晰的方向,預期收益被框死,勢必會削弱市場對牌照估值,使第三方支付市場更趨理性。”尹振濤教授認為。
第三方支付機構將面臨大調整,技術實力強和市場占有率高的企業將逐步控制市場,并最終形成寡頭壟斷的市場格局。“根據通道業務的特質,‘規模經濟效應’在這個行業應該非常明顯,只有達到一定規模,并形成一定的壟斷特色才能盡可能地降低成本,為支付環節提供低廉、高效的服務。而對那些缺少特色、同質化嚴重的小企業而言,業務模式的受限直接剝奪了其賴以生存的‘騰挪空間’,市場前景堪憂。”尹振濤教授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