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第一縷陽光照射在大地,第一輛班車緩緩駛入廠區,有個人早已在餐廳草草吃過早飯,一邊打電話一邊往現場趕,只留給剛上班的人們一個匆忙的背影。此時的他,因為協調攻堅主、輔控一體化項目,已經在工作崗位上連續鏖戰了48個小時。這個身影看似平凡,背后卻有著一串串閃光的榮譽:4次公司先進工作者、1次勞動模范、技術能手、大修功臣,還有大唐山西分公司技術標兵、大唐集團112人才、中國大唐優秀技能選手……在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公布的161名2013~2014年度電力行業技術能手名單中,他的名字又赫然在列。他就是陽城發電公司儀電設備管理部儀控專業副主管——邸若冰。
抱怨?適應!選擇時也會“任性”
一邊是繁華鬧市西安城,一邊是窮鄉僻壤小山村;要么回到老家待遇優厚的科研所,要么遠赴他鄉當一名普通的電力工人——這是1999年從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畢業后邸若冰面臨的抉擇。這個文質彬彬的小伙子心里也曾拂過一絲憂慮和彷徨,幾經思考,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后者。當有人耐不住寂寞悄然離開時,他卻義無反顧地融入了陽城發電公司熱火朝天的基建現場。時值公司6臺35萬千瓦機組調試的攻堅階段,這些純進口發電設備技術先進、自動化程度高,面對如天書一樣密密麻麻的英文資料,連當時的調試單位也只能戰戰兢兢地“摸著石頭過河”。但初出茅廬的邸若冰沒有退縮,心里那股不服輸的犟勁兒反而被激發起來,他說:“我不光要留在這里,還要靠自己的雙手干出一番天地!”在那段近乎煉獄的日子里,他在測量班更換過測點,在控制班拆裝過閥門,從輸煤除灰控制系統檢修再到機組DCS(分布式控制系統)維護,白天干不完的活晚上就連軸轉,人少就一肩多挑一崗多責,幾乎把儀控專業各班組都輪了一圈之后,他最終在儀電設備管理部計算機班扎下了根。
2011年,他擔負起了公司所有主、輔機保護邏輯檢查優化的重任,在2個月的時間里,他對全部機組保護邏輯進行了全面核查梳理,從電源配置、信號取樣、硬件冗余度、保護信號可信度、邏輯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近400條優化措施并付諸實施,大大提高了機組的可靠性,有效杜絕了保護系統的誤動。2014年底,陽城發電公司調度權由國調轉至江蘇省調,機組AGC(自動發電控制)和一次調頻均需按照新標準進行優化試驗,而DEH中一次調頻邏輯近乎黑匣子無法直觀查看修改,邸若冰和同事們反復研究試驗,終于克服重重困難,根據華東網調對機組AGC和一次調頻的要求對相關邏輯進行了優化修改,順利配合調試所進行了涉網試驗,確保了機組調度權的順利移交……正是這種踏實認真的作風和分毫必究的態度,使他不僅在自己選擇的儀控專業“任性”地站穩了腳跟,而且逐漸成長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熱工行家。
被動?主動!不嘗試怎知不行
2011年,憑借出色業績剛被提拔為儀控專業副主管的邸若冰非但沒有升職的喜悅,反而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重壓。一路走來,從普通工人到技術員,從班長再到專業負責人,職務在變,邸若冰一線技術人員的定位沒變,對工作的那份責任和擔當始終依然。在全國發電行業普遍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如何為公司節約成本、怎樣想方設法創造出更多的效益,成了那時他經常思考的問題。為此,他提出了修舊利廢和技術革新“兩條腿”走路的設備管理模式,一方面通過舊設備的“修、拼、湊”極力壓縮成本,另一方面通過技術革新充分挖掘設備潛力。此后,他就靠著愛動腦、多琢磨、勤動手這三大“法寶”,硬是劈開了一條敢想、敢試的創新之路。
2012年,陽城發電公司集控室大屏系統由于超期服役面臨升級換代,而原裝設備為德國BARCO產品且和西門子控制系統接口程序固化無法修改,原廠家提出1臺機組的升級費用至少需120萬元,6臺機組下來是720萬,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啊!幾經權衡,邸若冰大膽地提出:沒有進口的,我們能不能試著把它國產化?聽說他的“異想天開”后,有些人嗤之以鼻,有些人不以為然:要是普通進口設備國產化也就罷了,可這是關鍵設備,改不好出了問題怎么辦?邸若冰卻立想立行,在經得領導同意后,果斷將舊設備的零部件重新拆卸組合做成了新的模擬裝置,然后從網上下載相關軟件,在模擬機上反復嘗試。那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拆裝、組合、試驗,再拆裝、再組合、再試驗,他把現場當成了戰場,每天腳上就像踩了風火輪,恨不得有三頭六臂。不記得經過多少次失敗,在幾乎絕望的時候,他和同事們終于制定出了完美的升級方案,經國產廠家量身定制后在公司全面推廣。設備國產化后,每臺機組升級成本僅需40萬元,僅此一項就為公司節省資金480萬元。受此啟發,他趁熱打鐵將升級換代后淘汰下來的各類設備多次重新組合,竟然有模有樣地建立起一個模擬機室,不僅可以讓大家在電腦上練手,最關鍵的是,遇到機組重大技改或試驗,很多工作在模擬機室就可以提前完成,然后直接移植到機組上,這樣既節約了大量的檢修時間,又避免了現場試驗帶來的不可控危險因素。這種模擬機室連原設備廠家都沒有,在全國也是鳳毛麟角。
嘗到甜頭后的邸若冰不僅在修舊利廢上“試”得越來越多,在技術革新方面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將循環泵由就地控制納入DCS并改為變頻控制年,節約430萬元;將凝結水系統由閥門節流調節改為變頻調節,并對控制邏輯進行優化,年節約300萬元;協同電科院合作完成的“汽輪機熱端優化方法的研究與應用技術”和“汽輪機冷端優化技術方法的研究及應用”等項目更為企業帶來了200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同時通過實施爐膛負壓開關換型改造和取樣點優化等二十幾項改造項目,徹底解決了信號漂移保護誤動、控制系統局部故障引發機組非停以及信號干擾失真、備件昂貴等一系列問題,使設備安全性、可靠性大幅提高。
此外,邸若冰還及時將這些先進技術及時總結推廣,由他領銜的“鍋爐負壓保護裝置”和“陽樹脂自動再生裝置”兩項技術獲得國家專利授權;他主抓的《“W”型火焰鍋爐爐膛壓力保護調節系統綜合優化措施》等多篇論文和科研項目獲得全國發電廠熱工自動化專業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大唐集團公司科學技術成果一等獎等多個獎項。幾年下來,邸若冰總計為陽城發電公司節約資金8000余萬元,不僅成功解決了一個個疑難雜癥,更為公司效益回春并維持一路向好的經營態勢作出了貢獻。
從一個青澀大學生到儀控專業帶頭人,從一知半解的“門外漢”到精益求精的技術“大拿”,一路走來,邸若冰品嘗過在漏風的宿舍里深夜挑讀的艱辛滋味,體會過扎根現場“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倔強執著,更收獲了“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破繭成蝶后的成功和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