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溫帶果樹學文選》,系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朱文勇研究員的力作。全書計24.5萬字,除序言、代前言、人生記事、后記等外,由19篇論文集成,其中用中文寫成的14篇,用英文寫成的5篇,是中英兩種文字的合集。
這是一本專業性很強的專著。書中每一個數據的取得、每一項結論的誕生,都是朱文勇研究員傾心科研、關注前沿、驅動智力、破解位置密碼、提供技術支撐,為棗、蘋果、梨等主栽果樹豐產優質盡心盡力的結果。
作者從事溫帶果樹學和果樹營養生理研究五十載,歷經風霜歲月,科技成就卓著,在此援舉書中若干獲獎實例:
一是主持全國棗生物學研究,率先探明花器脫落規律與環境關系,提出保花保果關鍵技術與作用機理。
二是論證了梨中間砧的生理功能與經濟性狀,對推動半干旱區梨樹集約化栽培極具指導意義。
三是1981~1983年應邀赴美國貝茲維爾農業研究中心,主持蘋果中間砧作用機理研究,揭示了短節間中間砧因改變植株輸導系統及冠根比使植株致矮及極顯著增強光合作用、促進葉片礦質營養元素間的平衡關系,為世界溫帶果樹優質矮密集約化栽培確立了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
四是在果樹黃化失綠研究中,創立了果樹黃化失綠系鐵、碳平衡失調新理論,用強力注射器注射飽和型復綠劑,成功解決了果樹失綠癥的長效矯治。
五是利用山西省得天獨厚的能源副產品——硝基腐殖酸,排除元素間拮抗,達到絡合效應,施用后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狀,提供了優質綠色果品。
文選的作者朱文勇在退休之前曾是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副所長和名譽會長、美國貝茲維爾農業研究中心高級訪問學者,還應邀赴意大利、烏拉圭、日本、匈牙利等國家開展學術交流。他憑借出色的科研業績被農業部評為優秀回國留學專家,被山西省政府評為科技功臣,入選世界優秀專家名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今日,壯心未與人俱老,他仍然擔任山西省園藝學會名譽理事長、山西省城鄉經濟發展促進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農業現代化組組長。生命不息,奉獻不止,人生貴在長努力,釋出正能量,效國惠民生。
讀一讀《溫帶果樹學文選》,學一學文選作者從事科研的執著精神,果樹界的朋友們必將獲益良多。
(作者系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榮譽院士、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讀書之道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生著述豐富,在讀書上很有見地,今天重溫他的讀書之道,對我們依然頗有裨益。
首先,一個人要養成愛讀書的習慣,才能嘗到讀書的趣味。梁啟超認為,一個人做完一天的工作后,隨時可以得到的愉快伴侶莫過于書籍、莫便于書籍。
第二,每日所讀之書,最好分兩類:一類是精讀的;一類是瀏覽的。在《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一書中,梁啟超提出“讀史的方式,可以說有兩種:一種是鳥瞰式,一種是解剖式”。他對這兩種方式同樣重視:“單有鳥瞰,沒有解剖,不能有圓滿的結果;單有解剖,沒有鳥瞰,亦不能得良好的途徑。二者不可偏廢。”
第三,有些內容要做到“熟讀成誦”。梁啟超在自己所讀的很多書目中標有“希望熟讀成誦”字樣,他認為需要熟讀成誦的內容有兩種:一種是最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另一種是有益身心的格言。
第四,勤學習,并且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梁啟超提倡做讀書筆記,在《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中明確提出:“若問讀書方法,我想向諸君上一個條陳:這方法是極陳舊的、極笨極麻煩的。然而實在是極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錄或筆記。”
第五,讀書學習要心態端正。在《中國歷史研究法》里,梁啟超提出了兩件無論是讀書學習還是做學問都應該注意的事情:一是“不要為因襲的傳統的思想所蔽”,這是說不要迷信古人,不要盲從權威。另一件要注意的事是“不要為自己的成見所蔽”,梁啟超自己做學問時就竭力避免這個問題。于文浩
讀書史話
自古以來,我國的文人學士就有給自己書齋取名的雅好,這也是傳統書齋文化的點睛之筆。一般而言,齋名大致有以下幾類:
以花木名為齋名。如豐子愷先生喜愛楊柳,便名其齋為“小楊柳屋”。早年左宗棠屢試不第,筑宅苦讀,因宅外多柳,故齋號“柳莊”。
以齋號明志抒懷。明代思想家顧憲成,因感慨做官后有愧于先人和百姓,遂將書齋命名為“愧軒”。
有家國情懷自然就有兒女情長。陸小曼別名小眉,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后,把書齋命名為“眉軒”。作家鄭逸梅,夫妻二人名字中皆有“梅”字,年輕時就把書齋命名為“雙梅花庵”。
以收藏而命齋名。乾隆皇帝收藏了三件寶貝,分別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乾隆稱其為“千古墨妙,珠璧相聯”,在養心殿內專辟一室收藏,并賜名“三希堂”。
還有一類齋名,取自詩詞、典籍中。王安石晚年的書齋名為“昭文齋”。“昭文”出自《左傳》:“火龍黼黻,昭其文也。”清代學者錢大昕,齋名“十駕齋”,典出荀子《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以齋名勵志自勉。姚雪垠的書齋名為“無止境齋”,他以“學無止境”的精神讀書寫作,歷時34年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曾國藩一生可謂功德圓滿,但他時時警示自己戒盈戒滿,他給書房取名“求闕齋”。胡繼宏
書蟲故事
我有一個習慣,看書看到精彩處,喜歡讀出聲來。
最開始的時候,我是輕輕地吟。比如李煜的詞句:“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那是一種有曲調、有韻律的吟唱,能夠再現詞句所表現的意境。每一個字從我的唇邊飛出,我忽然間就覺得整個人穿越了時空,與作者產生了共鳴。我還會踱到窗子前,看看窗外是不是有新月如鉤、梧桐深院。然后,我沉浸在這種情緒中,體味每一句話的冷暖、每一個字的深淺。
后來,我在讀書時,從輕輕地吟,發展到大聲讀出來。有時候,我會把自己的聲音放到最大,酣暢淋漓地演繹文字中的喜怒哀樂。
我還在電腦上下載了一個音頻軟件,把自己讀到的文字錄下來,饒有興致地配上音樂。我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讀紀弦的《一片槐樹葉》,只要我覺得精彩,我就把它讀出來、錄下來。我的聲音時而和緩寧靜、時而洶涌澎湃,我陶醉其中,讀得忘乎所以。
我喜歡讀出聲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讀讓我慢慢咀嚼、慢慢欣賞。閱讀就像旅行,沿途會偶遇絕美的風景。遇到美景,怎可走馬觀花匆匆掠過?要停下來,聞聞花香、聽聽鳥語,然后,抬頭與清風流云說說話。慢閱讀,慢在一個欣賞、慢在一個玩味。我大聲讀出書中的文字,就覺得自己在與作者對話。
林語堂說:風雪之夜,靠爐圍坐,佳茗一壺,數本書狼藉橫陳于沙發之上,取而讀之,這才得了讀書的興味。我想,如果讀到精彩處,大聲讀出來,便是讀書之最佳境界。黃潔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