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太空中的奧秘嗎?你想知道宇宙飛船是怎么制造出來的嗎?你想知道打造一艘宇宙飛船得用多長時間嗎?你想了解外太空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度’嗎?這些都需要科學家長時間的探索與研究……這就是高科技帶給我們的神奇之處……”9月19日,在山西省2015年“全國科普日”暨第十二屆“科普三晉”系列活動中,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張厚英在山西省科技館內圍繞“科技創新與載人航天”這一主題,分享了他的科研成果,也講述了一個個正能量的故事。
張厚英: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研究員。1978年起,曾任中科院二局副局長兼物理處核科學處處長,數理學部學術秘書;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常務副所長,負責北京正負粒子對撞機建造工作;中科院計劃局常務副局長;中科院高技術局局長、應用研究與發展局局長;1994年任中科院空間中心、空間總體部主任,中國載人航天應用系統總指揮。中科院空間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中國空間學會、中國空間法學會副理事長?,F任中科院空間總體部顧問。先后獲得中科院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對撞機、載人航天)。參加丁肇中教授主持的反物質探測器研制(大型國際性項目,共10余個國家參加),作為中國方面的總協調人,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眾所周知,在創造載人航天高科技時,不管是哪個國家,一直都是對外保密的。在現今的世界載人航天業中,排名第一的是美國和俄羅斯。雖然我國把人送上了天,但目前只能算是航天大國。
美國現在擁有400多噸重的宇宙空間站,但是它有一個弊端,就是必須依靠航天飛機才能對接。對接的航天飛機能夠運載30多噸重的食物上天,而如今空間建成,這架航天飛機只能被淘汰了。
美國的航天飛機一共有5架,目前使用的只剩下3架。為什么損壞了2架航天飛機呢?因為技術太過于復雜,帶來了很多安全問題,不能再使用。俄羅斯也有2架“暴風雪”號航天飛機,但由于身形過大,技術復雜,如今也已經停止飛行了。
一直以來,我國也在努力研發空間站登陸技術。目前,我國登陸空間站使用的是宇宙飛船,形態輕巧,登陸時可以快速完成對接,只有一次使用壽命,十分便捷。
經過不斷的反復試驗,2003年,我國終于成功將宇航員楊利偉送上了太空。中國“神舟五號”發射成功后,航空技術最發達的美國發來賀電,賀電中這樣寫道:這次發射是人類探索史上的一項重要成就。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后,中國是第三個成功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中國人民擁有漫長和卓越的探索歷史。美國宇航局祝愿中國載人航天飛行計劃能繼續安全向前推進。
“神舟五號”上天之后,美國首次提出與中國開展合作。但經過對中國一段時間的了解后,美國國防部專家卻給出了這樣一番結論:航天技術與國防技術息息相關,在未來太空可能成為戰場的情況下,美國在與中國分享航天技術方面應該有所保留。
不管在何時,中國的航天科研技術全部都是自主研發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說過:“我們得不到別人的先進技術?!蹦沁@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什么?他告訴我們,即使沒有人來幫忙,沒有別人的支持,我國靠自己的實力也可以完成航天科技領域中的創新。
科技創新要及早
目前,中國GDP雖然在全球已經位居第二,但我國的教育和科學技術還亟需加強,才能有望早日與發達國家相比肩。
現在,我國的科研水平總體來說還處于仿制階段,消化吸收少,創新也少。雖然我國科技論文數量不少,科學引文索引(SCI)居世界第二位,但其中被引用的有分量的科學論文數量并不多。盡管近幾年已有所提高,但依然任重而道遠。當然,我們不必因此妄自菲薄,低估了自己的真正實力。
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一直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如四大發明、陶瓷、鑄造、渾天儀、地動儀等,無不閃爍著古人科學智慧的光輝。我國古代科學尚是如此先進,如今,我們更要加大力度發展科學技術。要想帶動經濟發展,就必須發揮科技創新的力量。如果不發展科技,沒有創新,那發展中國家永遠無法追趕上發達國家的腳步。
對于科研創新工作,科學家李政道曾這樣說過:“求學問,先學問;只學答,不學問,非學問。要創新,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要創新,需學問;問愈透,創更新。”在科技創新領域,中國需要不斷地進取,就像做學問一般。美國是如何對學術進行認定呢?他們認為,學術上的剽竊等于職業上的自殺。
在丁肇中的語錄中,有很多對我國科研創新具有很大的啟發。語錄中記載了他的這樣兩段話:為了得獎才去搞科學研究,不僅不能取,而且還是危險的。假如一個社會局限于技術轉化,顯然一段時間后,在基礎研究中沒有出現新知識和新現象后,將再也沒有什么可以轉化的了,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才是基礎研究的根。
技術創新,要從娃娃抓起??茖W家楊振寧也曾指出:“我國的青少年不僅要增強理論知識,更要增強動手能力,想創新,要動腦;想創新,要動手?!苯逃恳册槍訌娭行W生動手能力方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提升中小學生綜合素養的指導意見》文件。
核物理學家錢三強提出了科技創新的宗旨:搞科學研究不僅要有經濟觀點,還要有科學眼光。青年人搞創新還是要有一定基礎的,要有刻苦鉆研的精神。要創新就會有失敗,所以搞科學研究要允許失敗,如果沒有科學失敗,青年人的創新是出不來的。
如果一個國家不做基礎研究,它只能小步提升,永遠不會發明全新的東西,科學家也是不會擁有明天的,只會形成彈盡糧絕的局面。基礎領域的科學家應被予以自由探索的機會,不要以論文的數量論英雄。其實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一流學府的報告會中,學生們活躍的表現留給眾人非常深刻的印象。來華訪問的美國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們都表示,中國有一批很有希望的青年人,中國不應該把獲得諾貝爾獎作為科學研究的目標。世界上有很多優秀的科學家,但只有極少數人才能獲得諾貝爾獎,獲獎對他們的學術成就并沒有多大影響。
青年才俊挑大梁
其實在科學領域內,一些理論或創新往往是沒有目標的,甚至有些時候還會遭到否定。即使科學理論遭到了否定,學者們也不要氣餒,因為只有否定才是不斷前進的動力。比如居里夫人也是在偶然的情況下才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又經過32年的時間,才發現了核裂變。
自古英雄出少年。讓美國EGGg公司技術總監肅然起敬的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的危峻可謂是少年才俊,當年他只有28歲,但已經研發出了可在日照條件下對地球植物進行觀測的芯片,克服了芯片以往在應用中的國際性難題。危峻受眼鏡片的啟發,利用計算機軟件模擬,只用了1個月的時間,就完全自主研發了這款芯片。
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給全國青聯學聯大會的賀信中提到:“祖國的未來屬于青年,重視青年就是重視未來。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青年工作的領導,為廣大青年成長成才、建功立業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幫助和支持廣大青年在時代的舞臺上展現風采、發光發熱,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的激情和力量?!?/p>
為了真正地了解外太空月球,我國把水稻、南瓜、玉米、葡萄等植物的種子送上了月球,然后通過幾年的種植培育,南瓜、玉米這些農作物都長得碩大無比,一個南瓜就有一米多長。但是也有種植不成功的例子,比如葡萄變得很小,而且味道很酸……
在當今社會,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沒有發展,社會便會停止不前,只有在科學領域中創新發展,才能實現強國致富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