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600年,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背著重重的畫箱從德國來到意大利,以近乎虔誠的姿態學習文藝復興大師們筆下的韻律、明暗、構圖,直到后來成為巴洛克風格的代表人物。盡管被局限在宗教的題材里,他筆下的力道、色彩和強烈的明暗對比恰好暗合了德國人審美體系中的莊重與飽滿。皮娜鮑什(PinaBausch)悲傷、執著又脆弱,她的作品總是體系龐大、充滿沖突,她在《穆勒咖啡館》里毫不吝嗇把自己纖瘦的身體,重重拍在厚厚的玻璃墻上,隨之順勢滑落,茫然而空洞。有人說:“只有皮娜鮑什的舞蹈不去粉飾太平不去美化虛偽。”在她的舞臺上,落葉、泥土、沙石,這些自然元素也被賦予了靈魂,伴隨舞者身體的律動向觀眾傳達著情感。就如她所說:“我在乎的是人為何而動,而不是如何動。”安德烈斯·古斯基(Andreas Gursky),這個師從貝歇夫婦的杜塞爾多夫學派攝影師,作品在拍賣市場上的高價更令人瞠目,他所拍攝的元素紛繁、色彩明快的大畫幅作品似乎永遠以一個旁觀者的俯瞰視角在記錄著當代世界,而這種理性的嚴謹,常會帶給人一種排列的快感,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德式美學。
自然節奏
日常影像里的皮娜·鮑什總是手持香煙、體態消瘦,被黑色包裹,而舞臺上的她則情感充沛,充滿張力,肢體的每個部分和動作都是自然和真實噴薄的出口。
工業秩序
古斯基于1999年的作品《萊茵河Ⅱ》在2012年的佳士得拍賣會上以434萬美元成交,創全球照片之最。他以平面化的視覺作品關注當代商業社會和全球一體化的種種現象。
古典美學
“我把世界的每一塊地方都看作是自己的故鄉。”游歷多國,魯本斯受到很多前輩大師的啟發,作品氣勢宏偉,色彩豐富,有強烈的運動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