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常常認為,我是包豪斯和國際化的混合體,我喜歡結合感性和系統式思維的設計。”從一開始設計家具、照明,發展到設計移動住宅、精品酒店,不論用色與造型,或是材質選擇與材料創新,Werner Aisslinger總在不斷探索新的可能性,面對設計的挑戰,嘗試就是他的最愛。
Werner Aisslinger目前手上有好幾個項目在進行:精品酒店、青年旅館、概念商店、室內設計、手表、照明、家具、地毯、科技產品……除此以外,每年還要跑新加坡三四次,監控亞洲的業務。心想,采訪如此忙碌的設計師應該不會超過20分鐘,沒想到這位大忙人竟然如此健談,不但非常詳細地回答問題,超過一小時的訪問感覺更像是在和朋友聊天!
Aisslinger于1964年出生于德國南部緊鄰奧地利的山村,父母都是老師,他在那里度過了快樂的童年。雖然在鄉下完全沒有機會接觸建筑或設計,但是Aisslinger從小就很喜歡畫畫,“我成天畫素描,在山里長大也帶給我很積極的人生態度。”19歲畢業之后,他離開鄉下老家,先服兵役,之后到處旅行,22歲到了柏林。剛開始因為對電影感興趣而到劇院實習,但是因為不太喜歡影劇界決定改行學設計,進入柏林藝術大學設計學院,從此進入設計行業。雖然大學畢業后曾經在米蘭和倫敦工作過一段時間,柏林始終是他27年來的家。談到柏林的設計風格,Aisslinger認為很難定義,因為在柏林街頭上看到的人,包含他自己在內,多半都來自外地,這些人對城市的節奏、風格有很大的影響。“真正的柏林人其實比較傳統,而且對風格與設計也不是很講究,其實是在過去10年才有大量的創意人士涌入柏林。”
但是柏林的問題是缺乏客戶,在圍墻還沒有拆除以前,西柏林像一座孤島被東邊包圍,沒有任何企業,墻倒了之后還是沒有改進。本地年輕設計師必須自己生產,將產品帶到博覽會,希望會有公司來訂制。Aisslinger剛開始時就是為米蘭和蘇黎世的廠牌設計,“留在柏林根本就沒有機會!”他如此感嘆,不過又立刻補充,“米蘭和倫敦有制作和生產環境,但租金十分昂貴,剛創業是很困難的。但柏林的優勢是租金和生活費都很低,對年輕設計師而言很理想,經濟壓力低,他們可以專心創作。而且柏林過去幾年來也有了一些改善,因為有些新創公司會買年輕設計師的作品。”
在柏林,Aisslinger本人倒是有不少項目,新近完成的是2014年4月開幕的25 hours Hotel Bikini。這是25H精品連鎖酒店之一,目前在歐洲一共有7家分店。“Bikini北面是柏林動物園,還有蒂爾加滕公園,南面是繁忙的購物街,所以我們提供了‘都市叢林’的概念,編織了有關動物園、公園以及大都會之間的故事。”除了與周圍環境互動,酒店還和藝術家們合作,在一層入口展出裝置、雕塑和壁畫,在電梯內還有數碼控制的錄像動畫,Monkey Bar內定時有機器人在墻上畫畫。不僅僅是酒店客人,柏林當地人都喜歡來這里,因為可以邊吃飯邊看動物。
“其實經過了漫長的時間才能夠有機會設計這么多不同的產品。我在照明和家具設計領域工作了七八年,之后才開始從事其他工業設計。年輕的設計師很難有機會設計汽車、手機之類的產品。10年前我們設計了‘Loffcube’,一整棟可以打包帶走的移動房屋,包括房屋內所有的一切,浴室、廚房、屋頂、窗戶。這個項目完成之后,不同的企業開始邀請我參與設計,因為我們證明自己除了照明與家具之外,還有發展概念性項目的能力。”從那以后,Aisslinger的設計項目漸漸擴展,一直發展到今天如此多元化。
除了設計多元化,Aisslinger的用色也十分大膽搶眼,令人印象深刻。他的色彩原則猶如舞會上的DJ結合了不同歌曲的段落,他用拼貼的方式將色彩和材料結合。“上世紀60、70、80年代都有特定的時代風格,但現在很難找出任何主導風格,所以我喜歡嘗試不同顏色、材料和質感的組合,不會將自己限制在某種風格或色彩上。”
Werner Aisslinger柏林最愛
因為他多年來住在Kreuzberg,喜歡逛的地方都在住家附近:1.在Kreuzberg的MarkthalleNgun。在那里可以吃到買到來自全世界餐地的食物。這是將有150年歷史的傳統市場轉變成符合21世紀市民需要的地方。2.在Oranienstrasse街上的Voo Store,一家很酷的概念商店,有最時尚的服飾。配件,家居,文具用品,在這里可以充分體驗到真正的柏林風格。3.Moritzplatz的Modulor Store,設計師們的最愛,因為在這里可以買得到各式各樣的文具用品、布料,工具、材料。4.希望在公寓內種蔬菜?還是在陽臺上造花園?Prinzessinnengarten不但出售都市園藝材料。另外還有示范教學、研討,讓園藝門外漢可以享受種植的樂趣。
Aisslinger在米蘭和倫敦也吸收了不同的概念、設計形狀與線條。德國注重的是理性與實用性,到了意大利,他們是從感性的文化角度做設計,在倫敦就比較活潑,有時配合了詩意化的思考方式。米蘭和倫敦對Aisslinger的影響讓許多人對他的德國性提出質疑,“我不認為我是代表性的德國設計師。我在意大利待了兩年,學生時代也曾經在倫敦的Jasper Morrison和Ron Arad那里工作過,但是我仍然有德國的教育和成長背景,從包豪斯發展的思維方式,只要你是德國設計師,就無法逃避。我常常認為,我是包豪斯和國際化的混合體,我喜歡結合感性和系統式思維的設計。”
不僅僅Aisslinger,全球的當代設計師都受過包豪斯影響,但是繼包豪斯之后,德國對當代設計有什么新的貢獻?“德國有第二個包豪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德國南部的烏爾姆,非常有意思,也相當有影響力。德國因為有很重要的汽車工業,如果BMW、AUDI、Mercedes、VW、Porsche,所以德國有領導全球的汽車設計。”除了Adidas和Puma運動服飾以外,德國無法和法國、意大利比拼時尚,“但在科技和工業設計領域,比如衛浴設備等,在國際上倒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現在柏林有許多設計師和創新公司,有朝一日這些人也可能改變德國設計的風格,讓設計更接近日常生活文化,更時尚、更酷,也更都會化。”
身處21世紀,設計師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將20世紀的大師像Charles Eames等人的設計進一步發展,“Eames比較復雜,因為他作了許多簡單的設計原型。所有的設計師都在尋找設計簡單,但是視覺、材質完美的原型。Eames的設計可以世代相傳,對我和其他設計師最大的挑戰就是,設計必須能夠經歷時間的考驗,不能在一兩年之后就退出流行。”在上世紀50年代,Eames是最早利用玻纖的設計師,想法非常新。“當我設計時,也喜歡尋找新的材料,甚至參與材料生產的過程。我們人體的變化很小,椅子永遠會像椅子,我們不需要發明椅子,但是將現存的椅子創新,唯一的方法是使用創新的材料,新的生產方式,而且讓設計發揮最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