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場利率化是我國近段時間最重要的金融體制改革對象之一,為了能更好地面對將要出現的利率市場化現象,商業銀行應具備預見性,并提前做好防護工作。本文將針對商業銀面對利率市場化的問題時該如何面對做出了研究,并以此做出了商業銀行面對利率市場化的中長期以及近期的相關策略,因此擁有相對的指導意義以及理論價值。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商業銀行;應對策略
0 引言
為了能夠更好地推動金融業的更好發展以及金融機構的建設更為完善,帶動金融市場日趨成熟。我國在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的過程中,使得大多商業銀行以及相關的金融機構能扣自主確定利率,這給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創新條件,從而進一步將客戶結構優化,并以此發現機遇,但卻大大地增強了風險性以及挑戰性。以上出現的問題均對商業銀行低于利率市場化擁有的基本認知提出了硬性要求,并在探索的過程中做出相應戰略,并根據戰略推動本身以及利率市場化的和諧發展。
1 我國利率市場化特點
1.1 在穩步發展的同時開闊進去的改革路線
根據各國利率市場化的案例說,可將此分為漸進式以及激進式兩類。其中激進式的改革主要思想是在改革初,將銀行的存貸利率做到全部開放,中央銀行通過對貨幣的宏觀調控以及相關政策持平利率,以達到幫助利率水平逐漸趨向正常值。雖說此種方式過于激進但卻也具有其獨有的特點,但目前來說,大多改革成功的國家所采取的卻是循序漸進式的改革。根據我國實情出發,市場經濟剛開始萌芽發展。隱藏的制約因素頗多,故而我國不適合激進式的改革路線。在進行本幣與外幣轉換利率的改革是,必須先打開外幣存貸款的利率,并以此為前提,逐步開放人民幣的存貸款利率。各大銀行要同時放開彼此間的拆借利率,然后在逐漸擴展每個商業銀行關于利率的自主定價權。在對貸款利率進行改革的之前,必須從貸款開始,再進行存款。不同類型的銀行在進行利率改革時,必須堅持從商業銀行往政策銀行發展。
1.2 在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時,除了要求必須清楚各級別的利率關系之外,仍需建立并執行相關的措施
對于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除了整合利率結構,也需整改傳導機制。因國有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具有的獨特位置,故而也必然是利率調控中最重要的環節。它要徹底突破在市場經濟時期所處的地位,并做到自擔風險,自主經營以及風險自承等,方能確保做到更精確地傳播中央銀行的利率訊息。
2 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利率市場化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指的是:銀行根據資金市場的變動進行對資金存貸款利率進行自主調節,以此來達到對資金最優配置的目的。通過實行利率市場化改革,我國的商業銀行也將出現一系列的經濟改革。
2.1 利率市場化對存貸利差的影響
通過利率市場化,市場競爭力加強,利差收緊,存貸款利率持平,各大銀行間的平均利潤下降。但由于利率趨向彈性化,資金流動性收益增強,風險降低,資源配置效率提升。
根據相關理論出發,商業銀行可控制上下浮動的存款利率。故而,銀行可以通過存貸款的定價功能擴大利率差價,從而達到提升盈利效果。因現有的大型國有銀行存款率所占的市場份額已超過了51%,故而大型銀行在存取貨款方面的優勢是不會出現較大的浮動。所以,將來大型國有銀行所持有的存取款利率將引導其他銀行的利率浮動,成為最新的利率標準。然而相對來說,中小型的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只有通過高于大型國有銀行才能保證存貸款的恒定性。假設各大銀行之間的貸款定價相等,這必然出現中小型銀行的存貸款利率差低于大型國有銀行。故而,為了達到基本的盈利持平,中小型銀行則必須在對風險進行良好的控制下將貨款定價能力拓展,并加大調整存貸款的利率方差。
2.2 利率市場化對凈息差的影響
盡管目前的利率市場化將會致使存貸款利率方差收縮,導致對凈息收縮,導致對凈息差產生直接的負面影響。但從參考美國利率市場化時期的相關資料說,凈息差總體處于平穩增長的趨勢,其中包含了兩方面的因素:1、在生息資產中,貸款比重加大,貸款率比存款率高,這就導致存貸款結構產生劇烈變化,凈息值得到提高。2、在開始發展利率市場化職權的存貸款來源相對更為平穩,銀行資金使用率以及價格定位功能的加強,導致貸款的數量以及價格上都得到很大的升華,從而達到減輕利率管制對存貸利潤差的反面影響。
2.3 利率市場化對資產負債結構的影響
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負債管理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商業銀行的主動負債比重增加;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包含了關于金融市場的相關投入;在利率市場化的環境中,商業銀行的資產結構變得多樣;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壓力變大。在利率市場化的條件下,銀行資金不穩定性增高,銀行面對的金融風險也相對增大。正是因為商業銀行資金不穩定的原因,銀行方面對于定價管理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隨著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滲透,一些金融方面的附屬品也隨之產生。例如:利息率的期限;外匯的期限等。因此,銀行面對著利率市場化的環境,必須制定相關政策,加大商業銀行的管理力度。
3 商業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的中長期策略
從長遠來看,商業銀行還需進一步統籌以下工作,以適應利率市場化的改革。
3.1 開闊收入源,整合利潤結構,達到利差收入平衡發展的狀態
第一,主動研發債務金融工具,分擔承銷項目。主動摸索發展道路,并符合時宜地推動中小企業票據的發行、信用風險援助工具以及私募發行等業務。
第二,充分利用信托融資業務,并在發展的同時對營銷先進選擇權產品進行開發,對中小型企業積極開展相關的信托服務,幫助具有潛力的優秀中小企業進行業務開拓。依照銀行與信用社合作的新政策影響下,積極創建信的業務方案以及交易結構,在符合相關規定的前提下擴大銀行資產投資的規模,充分利用信托融資的優勢給客戶提供保障。
第三,向理財方向進行業務發展。對理財資金流動的結構進行調整,建設并強化銀信、引爆、銀銀、銀財等方面同行之間合作的渠道。不斷調整并提高理財來源中企業機構所占的比例,以達到合理規避理財來源過渡集中可能引起的資源流動性風險。進一步將多元化因素、同行機構,企業機關以及個人業務所占的比例進行整合。對理財資產進行更深一步的配置整合,其中現金流、信托計劃以及債券票據的比例要達到9:53:37。
3.2 進一步擴大發展銀證等第三方的存放管理業務
銀行可以通過銀證第三方的存管業務對許多高端客戶進行鞏固穩定其共同關系。銀行在與證券公司相關的法人簽訂銀證第三方的合作協議之后,可以通過給高端私人客戶以及企業客戶提供證券資金結算的同時增加銀行存款率。
3.3 對金融產品進行不斷的改革調整,便于提升服務等級
例如,給客戶推薦并提供相關減少經濟資本以及相關高收益的進口押回、保函和貼現等服務。盡量做到大程度地發現客戶的所需,積極提升中間業務的收入,并且做到最大限度預防流失客戶。
3.4 積極并全面地向國際化、大型化以及集團化的方向進行發展
銀行可通過收購合并重組的方式來達到讓機構往全能化、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從而合理規避利潤過渡集中,如此便可以在規模效益得到很好體現的同時,還可以減輕因擴張規模從而給資金本源帶來的壓力,將各種潛在的風險進行了合理規避,從而取抑制風險以及提高效益的雙重優勢。
4 結語
總而言之,在金融改革的過程中,利率市場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必然將會對商業銀行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怎樣合理地將風險與機遇之間進行完美的轉換還是當下應當研究并攻克的問題之一。故而,當下的商業銀行必須做到統籌全局,從實際出發,積極面對,加強創造改造能力,從而達到推動金融行業的發展。積極開發中間業務,進一步完善企業貸款機制,增加銀行其他業務收入等等。從而達到資源優化,高效傳播利率政策,進一步讓自身達到快速平穩的發展。
(編輯:徐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