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的社交網絡運營還是比較考驗編輯心理素質的,尤其是面對比較激烈的讀者時,你還要有禮有節地回復對方。作為雜志官方公眾號的值班編輯之一,我有時就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比如有的讀者對文章質量存疑時,用詞之激烈簡直超乎想象。
“你們@丫%¥爛%%…”
鑒于我額外還有運營其他公眾號的經驗,我簡單回了一句“謝謝反饋”,經受住了考驗。但我在白媒體上的做法是怎樣的呢?我會直接跟對方惡語相向,并且不計后果。因為在內心里,我仍然覺得這是個人表達的權利。
這種權利在媒體公眾號里被認為是失效的。即使對方使用更加惡劣的語句,保持克制也是必需的。
“您好,謝謝您的反饋和關注,您提出的問題我們已經反映給相關編輯。”
“什么鬼…*$^…去死吧!%…”
“您好,謝謝您的反饋和關注,您提出的問題我們已經反映給相關編輯。”
“客服電話一直打不通...@#搞什¥…”
“您好,謝謝您的反饋和關注,您提出的問題我們已經反映給相關部門。”
即使面對“作為曾經的同行,我簡直……”這樣的開頭,我也會說:“感謝您寶貴的意見。”事實上,沒有什么比“曾經的同行”的出現更道貌岸然的了。
這種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文章說的是某個城市的公交車和公交車司機,作者一直在為他們冷漠的服務態度辯護。和大部分城市一樣,這兒的公交車司機和乘客的溝通極少,頂多開口提醒你刷卡、投幣,因而常常被人們詬病。作者認為,人們之所以任意凋侃司機的冷漠,是因為他們把司機當成了車——作為機械的一個零件。
你知道機器是不需要跟人發生情感和交流的。但你很容易就能發現,司機和司機之間卻不是這樣,兩輛公交車在城市的馬路上相遇時,司機會互相打招呼,或者打開窗戶交談甚歡。這個夏天市井的畫面,讓公交車司機這種職業披上了浪漫的江湖色彩。
在某種程度上說,類似的情況正發生在我的身上。這并不是說我去開公交車了……畢竟,我們的工作相比開公交車,至少在日常需要面對的反饋情況而言,真的糟糕得多。
媒體賬號在氣質上經常給人一種嚴肅、冷酷的感受,對大部分訂閱用戶而言,和公眾號之間的互動更像是人和機器的互動。與此同時,媒體公眾號提供的信息量遠大于個人公眾號,這意味著它們必須同時由多人負責運營,從而導致個人特質很難集中展現——你連個人格都沒有,沒人覺得一個媒體公眾號應該被尊重。
這就是問題所在。社交網絡為所有人提供了表達的入口,但多數情況下,人們只是為了向“機器”們傾倒言論和觀點,并不需要獲得反饋。一旦溝通真正發生,編輯的責任就不只是推送文章那么簡單了。很有可能,你還得讓一個因為在四線城市買不到雜志的人相信,他還能通過在線訂閱的方式讀到你的作品。
持續數月的糾結,我們才得以承認這樣的事實:面對社交網絡,你可能不得不反復、想方設法地營造一種媒體人格,并讓人堅信每天為他們推送文章的是具體的人類,而不是一臺機器,因為“社交”是在人和人之間發生的,這意味著你更容易獲得基礎的尊重。或者你也可以選擇成為冰冷的機器,這樣在社交網絡上,你可以心安理得地開著你的公交車,不說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