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環節:猜想文本內容
師:知道我們今天要上什么課嗎?不知道?哦,那老師告訴你們,今天我們要學習葉圣陶的《蘇州園林》。同學們了解或者去過蘇州園林嗎?舉手示意一下。
(部分同學舉手)
師:那我們來猜想一下,葉圣陶先生在文章中會寫些蘇州園林的什么呢?又會按照怎樣的順序寫呢?我們先來猜第一個問題。
生1:假山。
生2:樹木、花草。
生3:圍墻、廊子。
生4:池子、動物。
生5:屋子。
(教師邊聽邊板書)
師:好,我們再來猜猜作者會按照怎樣的順序寫呢?
生6:按照走的線路。
師:簡單地說叫“行蹤”或“游蹤”。
生7:邏輯順序。
生8:時間順序。
生9:空間順序。
師:看來同學們了解很多敘述順序。好的,那我們來驗證一下我們的兩個猜想是否和作者的一致。請大家放聲、自由、快速地朗讀課文。
(學生朗讀課文)
第二環節:驗證猜想內容
師:我們先來看內容是否一致。
(學生對照黑板上的內容回答)
生10:我們猜到了假山、樹木、花草、圍墻、廊子、池子,還有房子、動物。
師:池子、房子在課文中叫什么?哪里有動物?
生11:池沼、亭臺軒榭。
生12:金色鯉魚不就是動物嗎?(師生笑)
師:還有哪些沒猜到呢?
生13:每個角落、門窗、柱子。
師:課文寫了門窗、柱子的什么?
生14:門窗的花紋、柱子的色彩。
師:我們和葉圣陶先生一起注意到的東西都比較大,是在蘇州園林中占主要位置的;但有一些細小的東西,被我們忽視了,而葉圣陶先生卻注意到了。
師:我們來印證一下,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蘇州園林的。
生15: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
生16:按照從主要到次要的順序。
師:這種順序就是我們剛才猜想的邏輯順序。
師:本文寫“蘇州園林”是不是寫蘇州某一個具體的園林?
生17:不是,是寫蘇州所有的園林。
師:這就難了,難道葉圣陶在一篇小文章中寫全了蘇州所有的園林?
生18:文章寫了蘇州園林中共有的東西。
生19 :文章抓住了蘇州園林中共有的東西的共同特征來寫。
師:它們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生20: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師:好,我們一起來讀一遍。
(生齊讀這一句)
師:為了體現這個共同特征,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具體表述?
生21:四個“講究”。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下。
(生齊讀)
師:這四個講究和“務必”那一句話是什么關系?
生22:總分關系。
師:這四個講究又和下面哪幾節相對應?
生:第3、4、5、6節。
師:那還有第7、8、9節呢?
(生答不出,沉默一會兒)
師:我們再來讀一讀那幾句話。
(生讀)
生23:第7、8、9節包含在“一切”中。
師:看來,“務必”一句和四個“講究”構成總分關系,四個“講究”“一切”又和下面幾節構成總分關系。哪位同學來完整地總結一下作者的寫作思路?
生24:作者是以總分結構,按照從主要到次要、從大到小的順序來介紹蘇州園林的。
師:很好,我們知道作者寫了什么和按照怎樣的次序寫。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學習這篇文章,還要學些什么?
第三環節:品析語言特點
師: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學習這篇文章,還要學些什么?
生25:要學習審美,如何欣賞蘇州園林的美。
生26:要學習文章的說明方法。
師:能否說得具體一點。
生26:如作者為了說明蘇州園林是各地園林的標本,將蘇州園林與其他地方的園林進行比較。
師:很好!還要學習什么呢?
生27:學習本文的語言。
師:本文的語言很有講究,老師也認為值得我們學習、體會。本文的語言至少具有兩個特點,請看屏幕。
(投影《蘇州園林》的語言特點:準確、生動,并舉例)
師:好,請大家拿起筆,從文中找找看,哪些語言體現了準確、生動的特點,把它們圈出來,并在旁邊寫一點自己的感悟。開始!
(生開始看課文,尋找,寫感悟)
師:好,哪一位同學首先來展示一下感悟。
生28:第一節“蘇州園林據說有一百多處”中,“據說”意為“聽說”的意思,表明作者并沒有確切統計過園林到底有多少,如果將這個詞拿去,意思就變為肯定,與原意不符。“據說”一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生29:第4節“大多引用活水”一句中,“大多”表示大部分,并不是全部,表明少部分也有用死水的,說得比較客觀。還有第9節“極少”,第3節“絕大部分”,都具有相同的作用。
師:你找得真多,這些都能很好地體現語言的準確性,還有嗎?
生30:第6節“游覽蘇州園林必然會注意到花墻和廊子”一句中,“必然”意思為“一定”,如果把這個“必然”去掉,就不能準確地表現出園林花墻和廊子設計的精巧。
師:你讀得真仔細,這個詞老師也沒考慮到。
生31:第5節“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游覽者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可是沒法說出來。”“珠光寶氣”指閃耀著珍寶的光色,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花開得鮮艷、繁茂;“使游覽者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不僅寫出了花的鮮艷,更寫出了游覽者愉悅的心境;“可是沒法說出來”進一步突出了花帶給人美的享受,可見文章語言的生動。
師:你分析得太好了,可見你理解得深刻。
生32:第5節“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落葉樹與常綠樹相間,花時不同的花樹相間,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一句中,“寂寞”一詞運用了擬人的修辭,使人覺得樹也是有生命的,既形象地說明了景物特征,也寫出了蘇州園林四季常青、優美如畫的景象,讀來有詩情。
師:分析得好,老師再補充一點,“寂寞”是游覽者對蘇州園林中花草樹木的總體感受,突出表現了蘇州園林中花草樹木栽種的特色。
生32:我對第5節“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游覽者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可是沒法說出來”一句要補充。“珠光寶氣”體現了花開時鮮艷的色彩美,“沒法”使人對花的鮮艷產生聯想。
生33:第2節中“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一句中,四個“講究”采用了排比,寫出了設計者和匠師們為了完成一幅完美的園林圖畫所進行的精心設計。
師:這四個句子可不是簡單的排比哦,其中還有一定的規律呢,你看出來了嗎?
生33:和下面的四節一一對應的。
師:對,每一個“講究”分別對應下面的一節文字。但這樣排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蘇州園林的前身是別人的家,作為家,首先要考慮的是居住,然后考慮居住的環境,以及環境帶給人的層次感,這里包含著人們認識事物的基本規律,所以排列次序不可變化。
生34:第4節最后引用“魚戲蓮葉間”這一詩句,生動形象地在讀者眼前展現了一幅夏秋季節的美景,也與上文“這也是為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相照應。
師:你不僅分析了詩句的美,還分析了詩句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非常好。
第四環節:辨析寫作意圖
師:我們了解了文章的內容和寫作的順序,也鑒賞了文章的語言。你們知道作者當初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嗎?
生35:為了教人們如何審美?
師:你怎么讀出來的?
生35:第1節“誰如果要鑒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一句中,“鑒賞”是“鑒別欣賞”的意思,那么作者就有可能是要教人們如何鑒別欣賞園林。
師:真聰明,從一個詞上看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很好!還有嗎?
生36:表達對家鄉蘇州的眷戀、贊美。
師:葉圣陶先生是蘇州人,寫作本文時他不在蘇州,寫家鄉的景物表達對家鄉的熱愛,這一感情基礎很好理解。我們來看書下第一個注解,本文原題叫《拙政諸園寄深眷——談蘇州園林》,深眷的意思就是深深的眷戀,明確表示了作者對蘇州的眷戀贊美。
生36:還表達了對蘇州園林設計師和匠師們高超技術的贊美。
師:從一篇文章中,同學們讀出了多種情感,葉圣陶先生肯定會為你們的聰明感到自豪。
師: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是給香港要出的一本攝影集《蘇州園林》作序,同學們知道什么叫“序”嗎?
生(齊答):知道。就是寫在一本書前面的文章。
師:對,“序”就是寫在一本書前面的文章。文中可以交代寫作的原因,介紹書的內容和寫書的經過等。那么,我們看這篇文章像“序”嗎?
生(齊答):不像。
師:對,不像了,為什么呢?這篇文章在進入教材前,把第一節和最后一節刪去了。
(屏顯原文中第一節和最后一節的文字)
師:葉圣陶先生寫序后,那本攝影集卻沒出版,但造就了現在這么一篇專門介紹蘇州園林的文藝性說明文,真是“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啊。
師:本文寫在上世紀80年代,隨著社會的發展,蘇州園林也在發展。如果葉圣陶先生再次回到蘇州,再寫《蘇州園林》,你們覺得他會增加哪些東西呢?這個問題留待課后研究。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