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生物課堂中一個創設巧妙的問題情境,往往能激起學生感情的漣漪或思考的興趣。所以,創設有價值、符合學生發展要求的問題情境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方式。
一、 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若能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生物學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學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
例如,學習“免疫”這一節時恰逢初春,我校出現了9例水痘患者,有兩個班級因此隔離,于是課上我就以此為例,談了水痘的發病癥狀和傳播途徑,提到它有很強的傳染性,緊接著就質疑:同學們,你們想過嗎,當水痘流行時,同一個班的同學,為什么有的人會患水痘?為什么有的人雖然接觸了水痘病毒卻不會患病?有什么預防措施呢?
又如,在學習了“免疫的第一道防線”后,我又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當手指不小心被刀劃破,受傷的部位若受到細菌感染,就會造成傷口局部區域的紅腫發炎,甚至傷口處還會有膿。你認為,病菌在什么情況下容易侵入人體?第二道防線主要是什么在發揮作用?為什么?
二、 利用學生認知沖突,創設問題情境
中學生對與自己直接經驗相沖突的現象及有挑戰性的任務很感興趣。因此,初中生物教學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可能存在的誤區,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認知沖突的情景,激發他們探求知識的愿望。
例如,學生了解到,脈搏是血管的“跳動”,用手觸摸身體的一些部位,就能感受到血管的“跳動”,這種思維定勢在學生的大腦中根深蒂固。于是,我建議學生觸摸手背上的“青筋”,學生頓時發現觸摸不到脈搏,一下子不知怎么一回事,這些認知沖突激發了學生的思考意識,學生就會想:為什么不是所有血管都有脈搏?這時我因勢利導,說明血管有三種類型,脈搏是動脈的“跳動”,血管還有靜脈和毛細血管兩種類型,每一種血管都有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艾滋病是一種傳播速度很快、危害性極強的傳染病,學生普遍認為不能接觸艾滋病人,怕被傳染。課堂上我用了一張彭麗媛把年幼艾滋病人抱在懷里喂餃子的照片,問:艾滋病是怎樣傳播的?如何有效預防艾滋病病毒對人體的感染?為了預防艾滋病,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學生在了解了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和預防方法后提高了自我保護意識,還懂得要從精神和物質上安撫和幫助艾滋病患者。
三、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創設的問題應接近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問題情境的設置需考慮思維價值,要有利于學生建構知識結構和培養創新精神。
例如,血液循環一直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僅從識記水平來記憶體循環和肺循環,把涉及的路徑背一遍,還常常混淆。其實這個知識點的教學可以很好地利用前概念,先復習提問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概念,師生根據概念畫出模型圖1。接著教師提出問題:“心臟的結構由哪幾部分組成?每個部分分別與什么血管相連?請你對模型圖1進行修改。”學生根據問題,經過自我分析、小組合作修改,把模型圖1進行具體化,逐漸形成模型圖2,這時,血液循環的途徑就已經很清晰地呈現出來了,教師幾乎只是對前概念進行復習、建立模型,就生成了新知識,學生也充分了解了知識的前后聯系,順理成章地掌握了核心知識。
四、把握學生興趣方向,創設問題情境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中學生的學習動機逐漸由興趣型向信念型過渡,但初中階段還是以興趣為主要特征。因此,初中階段生物問題情境的創設應考慮教學的新穎性,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設置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發現的熱情。
例如,在學習“鳥類”這一節時,重點要探究鳥類適應空中飛行的特征,解決鳥類為什么能翱翔于天空這個問題。平時,我發現學生在課間喜歡玩折紙飛機。課上我與學生一起動手做這個實驗,并提出問題:“折紙飛機要注意哪幾個要素,才能讓紙飛機飛得更遠呢?”學生用不同的方式折紙飛機,并總結出三個要素:飛機的機頭要尖,機翼要大,重量要輕。這時教師補充介紹物理知識:機翼寬大,可以充分利用風和氣流,飛機容易被上升氣流托起。繼而追問:“鳥類要適應空中飛行,同樣至少必須解決這三個問題,如何減少空氣阻力?如何增大與空氣的接觸面?如何減輕身體重量?它到底有哪些適應空中飛行的特征?”
五、積極開展學生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生物實驗是學習生物科學知識、完成探究過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實驗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探索新知的思維材料,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觀察、比較、交流、評價等實踐活動,親身經歷問題的解決過程。
例如,“動物的生殖”這一節,重點要學習鳥卵的結構。我先根據學生已有知識,提出問題:卵生動物受精卵在體外發育,營養物質來自哪里?這時我安排了學生實驗,用放大鏡觀察雞蛋的外表面,然后將雞蛋放到開水中,請學生觀察。這時學生發現了蛋殼表面原來是不平整的,而且在熱水中,蛋殼表面會產生很多氣泡。學生對這一現象很好奇,雖然他們非常熟悉雞蛋,但這樣的現象之前并未了解,實驗引發了學生的思考,最終得出結論,原來雞蛋的外表面是有小孔的,可以進行氣體交換。
實驗中還要求學生接著再取一枚雞蛋,將一端向上,小心地將蛋殼的頂端敲碎,剝去破碎的蛋殼,撕破外軟殼膜,再用剪刀剪破內軟殼膜,小心地將里面的物質倒入培養皿中。讓學生帶著疑問動手實驗,并積極思考問題:(1)鳥卵由哪幾部分構成?(2)雛鳥是由鳥卵的哪部分發育而來?(3)胚胎發育所需的營養從哪里獲得?氧氣從哪里獲得?同學們認真實驗,認真分析,相互交流,積極思考。在實驗中,有學生不小心把卵黃膜弄破了,結果卵黃溢出,教師及時抓住實驗中的問題,讓大家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這一問題把學生的求知欲推向了高潮,學生迫不及待地思考分析,成了主動的探索者。
實驗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觀察視角會多元化,學生的思考能力也得以拓展。教師還可以繼續結合實驗現象質疑:未受精的鳥卵與受精的鳥卵有什么區別?氣室中的氧氣能維持胚胎發育的需要嗎?還有什么途徑獲得氧氣?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江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