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據比重最大,于是,散文教學教什么自然也成了語文課程教學專家首先專注的研究課題。經過多年的研究,有幾點成果獲得了大家的共識,散文教學的要領可以歸結為:“1.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經驗;2.體味精準的語言表達。”[1]可以說,這也是在散文學習過程中需要確定的教學目標。因此,學習《端午的鴨蛋》一文,主要目標也是要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有關端午鴨蛋的各種情趣與經驗;體味作者是如何精準地表達出自己的情感體驗的。有了這樣的指向后,我們再來思考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所確定的本節課教學目標是否合適、闡述是否得當,便有據可依了。
一、教學目標多或者門類大
1.泛文化化,門類大
【案例1】
1.學生學會讀、寫課文中的生字詞語。
2.了解課文中介紹的端午節習俗,并能說出其他相關民間文化習俗。[2]
本教學案例中,教師將教學目標定位于生字詞的學習、端午節習俗和其他相關民間文化習俗的掌握,忽略了作者的情感體驗和語言表達。就散文類文體篇章的學習而言,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是不大適合的。學習《端午的鴨蛋》,就學習相關的端午習俗及其他民間文化習俗,顯然是將本不該是語文學習目標的內容當成了語文學習的目標,使語文教學目標無原則、無限制地泛化,終究難以落實到自身語文能力的提升。
2.泛知識化,內容多
【案例2】
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培養學生理清文章寫作思路的能力,體會本文“小敘事”的特點;深入領會語句的意味,品味本文“平淡而有味”等語言特色;以讀為主線,梳理感悟中心主旨;用“一葉知秋”的方法對重點語句進行揣摩感悟;感受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所蘊含的人生情趣。[3]
本教學案例中,教師注意到了文章“小敘事”的特點、“平淡而有味”的語言特色、“感受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所蘊含的人生情趣”等,都是汪曾祺散文中比較突出的特點,基本上抓住了本篇課文獨特的教學價值。然而,本案例犯了貪多求全、目標泛化的毛病。本案例所設置的教學目標中,涉及了文章的方方面面,如文章內容、寫作思路、小敘事的特點、語言特色、中心(主旨)、閱讀方法、人生情趣等,全方位對《端午的鴨蛋》進行透視。本節課教師預設的教學時間是一課時,在一課時所允許的時間內,想要完成每個教學點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這種面面俱到的教學目標導致的必然結果是一面不到。看似領著學生到處走了一遍,其實哪里也沒有深入下去。這樣貪多求全的教學目標常見于語文課堂教學實踐。
具體到一篇文章,設定教學目標時應該根據文本自身的特點與意蘊,找準一節課能夠解決的一兩個問題,必要時可以專攻一點,不及其余。這樣,學生可以清晰地知道這一堂課可以學會什么,做到一課一得,教師也能夠有的放矢,避免目標泛化導致的教學隨意。
二、教學目標割裂三維目標
【案例3】
知識目標: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標:朗讀課文精彩語句,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閑適自由的風格。
情感目標:引導學生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激起學生對兒時生活懷想和對故鄉熱愛的感情,珍惜熱愛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4]
【案例4】
知識目標: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標: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課文內容,了解作者閑適自由的風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情感目標:激起學生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和對故鄉的愛的情感。[5]
以上兩個教學案例都將教學目標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三個條目進行闡述,看似是對課程標準的遵循,實則體現了一線教師對課程標準的誤解與扭曲。與課程標準實驗稿相比,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刪掉了這部分課程設計思路:“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6]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課程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一體化”,就是要改變社會和人的單向度發展,實現社會和人的多向度發展,即全面發展與和諧發展。然而,很多教師將“識字寫字目標”當作知識與能力目標,把閱讀理解目標當作過程與方法目標,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也分列開來,恰恰是對三維目標的不理解。比如,“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一定包含著過程與方法——如何了解端午文化;也必然包含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因此,這種割裂三維目標、為凸顯某一方面將其單列的設計是不可取的。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應該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融為一體闡述。
三、教學目標缺乏本文的獨特價值
【案例5】
1.感知文意,感受文章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
2.咬文嚼字,品味文章語言的韻味和情致。
3.引文入情,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珍惜民俗的情感。[7]
【案例6】
1.了解端午習俗,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章語言,體會作者情感。
3.培養生活熱情,關注細節習慣。[8]
【案例7】
1.積累詞語,理清思路;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學習借物抒情的寫作方法;
4.學會品味生活,享受樂趣。
(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激發民族自豪感。)[9]
上述三個案例中的教學目標類似,可以通用為所有散文類文本的教學目標,甚至可以通用為所有語文課文的教學目標。不能夠凸顯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哪方面的語文能力能夠得到提升,哪方面的語文技能可以得到訓練。目標模糊導致行動盲目,學生難有明顯的收獲。
實際上,“這一篇”與“那一篇”有著不一樣的特質,因此有著不同的用途,能夠明確指明“這一篇”獨特的教學價值所在,才是教學目標設定的最終意義。就《端午的鴨蛋》而言,就是發現“這一篇”散文所具備的特質。
這首先需要了解汪曾祺先生文章的特點,由此判斷《端午的鴨蛋》的教學價值。
汪曾祺先生自己曾經說過:“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端午的鴨蛋》也正體現了先生的寫作主張。人教版教材的課后練習中,也設置了相應的題目: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這三點在課文中能看出來嗎?請朗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可以看出,教材編寫者對本文的教學價值是有特別設定的。因此,在本文的學習中,其獨特的語言表達特點應該作為教學目標中的重要部分,而其中所蘊含的豐富情感與意韻,自然會在語言的品味中彌漫開來。因此,《端午的鴨蛋》的教學目標可以設定為:
1.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用方言表現地方特色、有淡淡幽默的語言特色;
2.感受故鄉的鴨蛋留給作者的童年情懷與故鄉記憶。
這樣的教學目標,既把握住了作者的情感體驗,又關注到了語言表達的特色,簡潔而清晰,也有利于學習目標的達成。
參考文獻
[1]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要訣[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174.
[2]阿咪.《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J].云南教育,2010(10).
[3]高玉霞.《端午的鴨蛋》導學設計[J].黑龍江教育,2010(2).
[4]李洪印.《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J].新課堂,2014(24).
[5]張穎.《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J].現代語文,2011(9).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7]李如燕.《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J].中學教學參考,2012(11).
[8]陳麗萍.品小小鴨蛋悟濃濃深情[J].現代語文,2014(9).
[9]李麗娟.《端午的鴨蛋》教學實錄.語文教學通訊,2013(7/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