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平臺是個“語言特區”,是促使語言創新演變的一個重要源泉,在此平臺上創新出來的形式“可能會由語言特區擴散至語言主流,甚至可能會最終演變為核心語言規則”[1]。最近,一種新的網絡語言形式就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向語言主流滲透,廣泛出現于主流紙質媒體:
(1)切記!切記!切記!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高速開車,一定要提前留意出口。(《紹興晚報》2015年9月15日)
(2)在沖超面臨如此激烈和殘酷的關鍵時期,千萬“別放棄!別放棄!別放棄!”,重要的事兒說三遍。(《大連日報》2015年9月24日)
上述例句中均包含一種語言形式:重復使用某種形式三遍,后加“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或類似的話)作為總結。我們可以將之碼化為:“AAA,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有時候,“AAA”的位置與“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還可以互換,比如:
(3)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七夕有大雨!有大雨!有大雨!(《錢江晚報》2015年8月20日)
(4)關注微信公眾號“福州晚報”,發送“港囧”,即可搶票,并且一搶就是兩張!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手快才有!手快才有!手快才有!(《福州晚報》2015年9月24日)
該語言現象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形式上略偏離語言常規且相對固定;二是有特殊的表達功能(見下文)。王希杰曾指出:“修辭格是一種語言中為了提高表達效果而有意識地偏離語言和活用常規并逐漸形成的固定格式、特有模式。”[2]參照這一定義,筆者認為,本文所論的這種語言現象是一種修辭格。考慮到它通常采用三次重疊的形式,所以我們姑且將之稱作“三疊格”。
顯然,三疊格的基本表達功能是“強調”:強調“A”所表達的內容。這至少可從三個方面予以證實:(1)它采用多次重疊的形式凸顯“A”所表達的信息;(2)“AAA”部分常常以“!”為主要標點符號,表達強烈語氣;(3)用“重要”一詞直接點出“A”的重要性。
與其表達功能相適應,三疊格主要用于需要強調或提請注意的場合,因此,它常常出現在文章標題或篇章/段落的開頭、結尾等比較顯眼的地方,前文諸例均屬此類。與此同時,由于它往往略帶調侃意味,所以一般不用在太嚴肅的場合,只用于口語性較強的語體中。
從結構上看,三疊格中的“A”可以有多種形式,詞、短語、句子皆可,但無論是哪一種,一般都要求語義相對完整且比較實在。這主要是因為“A”往往正是言者所要突出、強調的部分,而語義虛空或表義不完整的成分一般都不能成為突出、強調的對象,否則聽者就會不知其所云。
三疊格的后一部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也可以有多種形式,常見的有“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重要的事兒說三遍”“重要的事情我要說三遍”等。顯然,這些形式所表達的語義基本上是一樣的。
至于三疊格的源頭,網絡上有多種說法:有人認為它源于日本的一個藥品廣告,也有人認為它源于日本的一個動漫《潛行吧,奈亞子》,還有人認為它源于童話《夏洛的網》。我們認為,該修辭格到底源自哪里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重要的事情是它何以產生和流行?條件是什么?動力是什么?
筆者認為,三疊格的產生和流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來自語言、物理、社會心理三個方面的因素是最主要的。
從語言方面看,三疊格能夠產生并流行是因為它符合漢語的基本結構規律,能夠與其他語言形式和諧共存[3],這讓三疊格的使用看上去毫無違和感。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三疊格所采用的重疊形式是漢語中固有的語言形式,比如:
(5)蔣介石笑笑:“好好好,聽夫人的。”(陳廷一《宋氏家族全傳》)
(6)他的臉依在她的胸膛上嗚咽著,震動著他的寬大的肩膊,同時她溫柔地愛撫著他的頭發說:“好了!好了!好了!別發愁了!別發愁了!”([英]D.H.勞倫斯著,黑馬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三疊格不同于一般重疊形式的地方有兩處。一方面,常規的重疊以重疊兩次的居多,重疊三次的情況比較少;而三疊格基本上都重疊三次,至少目前是這樣的。另一方面,三疊格一般由“AAA”和“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共同構成,其中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一般是不可缺少的;而常規的重疊形式則不會出現“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這樣的表述。
從物理層面看,計算機和網絡平臺是三疊格產生和流行的物質基礎。一方面,計算機具有強大的功能,復制語言片段只是其強大功能中極為基本的一個,但就是這個基本功能使人們能夠采用復制的方式完成“AAA”的輸入工作,這大大降低了人們使用三疊格的時間成本,消除了成本付出方面的障礙。另一方面,網絡技術極大地提高了語言傳播的速度,這使三疊格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被廣大網民所感知、接受、模仿并使用,從一定意義上說,網絡平臺是三疊格能夠流行的最為關鍵的因素。
與其他網絡流行語一樣,三疊格流行也有著堅實的社會心理原因。一方面,在現代傳媒時代,網民(特別是年輕的網民)往往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夠被他人關注,對他人產生影響,為此他們需要讓自己(包括他們所使用的語言)看上去更醒目,更特別,更有吸引力,而創造或使用新的語言形式是抓住受眾眼球的有效途徑。在這樣的背景下,三疊格作為一種略偏離常規的語言形式,迅速受到大批網民的青睞便不足為奇了。另一方面,網民普遍存在追求時髦、崇尚時尚的心理,為此,當一種被認為是“時髦”“時尚”的語言形式出現時,他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成為新語言形式的追隨者和使用者。這兩種心理取向的方向不同,卻同時發揮作用:求新、求異是“異化自我”,從眾、跟風是“尋求團隊認同”,二者相結合,便形成了一種可稱之為“個性化小團體認同”的獨特心理。這種“個性化小團體認同”心理是三疊格在網絡上流行的根本動力。
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深刻地改變了我們這個時代所有人的生活。在語言生活領域,計算機和網絡不僅直接導致了新的“方言”形式——網絡語言的出現,而且通過這種“方言”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我們傳統的普通語言世界。可以這么說,在當今時代,要想準確把握語言生活動態和發展趨勢,就離不開對建立在計算機和網絡平臺之上的網絡語言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唯其如此,我們才能準確把握這個時代語言發展的脈搏與方向。
參考文獻
[1]徐杰,覃業位.“語言特區”的性質與類型[J].當代修辭學,2015(4).
[2]王希杰.修辭學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3]孫瑞.網絡新詞語的可接受度[J].語文建設,2011(9).
【本文系廣西教育廳科研項目“網絡新詞語的產生、發展及社會接受研究”(編號:YB2014028)的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