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母語課程檢討委員會”于2010年對新加坡母語課程與教學進行了全面檢討修訂。委員會認為,華文課程仍應配合新加坡的雙語政策,注重母語教學,保留傳統文化,同時應加強課程的靈活性,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1]為了提升華文教師的評價素養,使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時有依據,新加坡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母語處于2013年7月編制了《中學華文評價指導》(以下簡稱《指導》)。[2]該《指導》根據新加坡教育部教師評價素養的三大原則和六種評價能力[3],緊密配合2011年頒布的中學華文課程標準的設計理念和特點,遵循語言測試的原則,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為中學華文教師的教學和評價提供指導。
其中,在評價方式上,《指導》指出除了傳統的書面評價,還應增加“基于任務的語文運用評價”。
一、“基于任務的語文運用評價”的概念界定
“基于任務的語文運用評價”所涉及的學習活動主要是指測量學生在臨時的、特定語境下的外在語文能力的表現。它與傳統的、著眼于脫離語境的語言形式的評價有明顯不同。也就是說,語文運用評價是指教師在檢測學生的語文學習表現時所進行的觀察和記錄,即教師在進行檢測時,使用特別設計的核查清單或評量表來評價學生的學業表現。
相比較,傳統書面測試只能檢測學生某個片段的知識,“基于任務的語文運用評價”則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同時,“基于任務的語文運用評價”的作業設計比傳統書面測試更靈活、更開放,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檢測的過程中能清楚地展現出來。也就是說,“基于任務的語文運用評價”如果設計得好,就能夠有效地檢測學生運用語言技能的實際情況。例如,有計劃地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以達到課程標準中“聽、說、讀、寫”的學習目標。這些活動可以包括專題演講、辯論、角色扮演、與學習伙伴討論和小組討論等。
二、“基于任務的語文運用評價”的設計理念
作為優質的華文評價方式,新加坡中學華文“基于任務的語文運用評價”方式呈現出了主題真實性、內容具挑戰性、過程開放性、形式多樣性的特點。
1.主題真實性
“基于任務的語文運用評價”活動主題的真實性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因為,活動的題材與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社會情境的真實性語料掛鉤,如日常生活事件、新聞語料、廣播節目、雜志、歌詞和電影情節等。
2.內容具挑戰性
“基于任務的語文運用評價”活動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任務具有挑戰性。因為教師要向學生說明任務的要求和預期的學習效果,所以學生就能清楚評價的目標,學習表現將更理想。
3.過程開放性
“基于任務的語文運用評價”活動可以更好地反映學習者的整個學習過程。當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檢測過程中清楚地展現出來時,教師可以通過“師生面談”時給學生反饋,或采取其他適當的反饋方式。
4.形式多樣性
“基于任務的語文運用評價”活動可以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呈現資料。例如,利用思維圖表、角色扮演、小組討論、錄音、口頭簡報、辯論等方式呈現學習的過程與結果。教師則可根據學習的需要使用不同的評量工具,如以核查清單或觀察記錄表等來評量學生的學習進度。
三、“基于任務的語文運用評價”的設計過程
“基于任務的語文運用評價”在設計過程中需要經過明確目標、制訂計劃、設計核查清單與評量表環節。
1.明確目標
測定學生語文水平的意義是要考查語文教學目標完成的質量。新加坡華文課程評價強調將評價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部過程,滲透在教學的各個階段。[4]因此,新加坡華文學業質量評價的主體框架中將語言技能分為聽、說、讀、寫四個分項微技能,然后將每一項微技能再分為更小的語言技能。具體微技能如下:
(1)聽
《指導》將“聽”分為四個種類,分別是特定式、回應式、選擇式、范聽式。其對應的評價重點與要求為:語言細微的成分(語音/語調等);聽一段信息后給予簡短的回應;從一段錄音中提取特定的信息;從一段較長的錄音中理解大要。
(2)說
《指導》將“說”分為三個種類,分別是會話/回答問題、看圖/看錄像說話、即席說話/訪談。其對應的評價重點與要求為:聆聽和對話能力;講述能力和對話能力;講述能力、對話能力和應對能力。
(3)讀
《指導》將“讀”分為三個種類,分別是認讀字詞(選字、選詞填空/辨字詞等)、閱讀句子和段落(綜合填空/修改病句/詞語重組/句子改寫等)、閱讀篇章。其對應的評價重點與要求為:字、詞的形、音和義的掌握;詞匯、語法的掌握和段落的閱讀能力;整體閱讀理解能力,如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等。
(4)寫
《指導》將“寫”分為三個種類,分別是字詞書寫(抄寫/聽寫/看拼音寫漢字/選詞填空/詞語辨正等)、句子和段落書寫(造句/句子改寫/簡短回答問題等)、篇章寫作(命題作文、情境寫作、材料作文)。對應的評價重點與要求為:正確地書寫或運用漢字、詞語;句、段寫作能力;根據題目適當地運用寫作技能進行寫作,或根據特定的情境適當地運用寫作技能,或根據特定的材料,適當地運用寫作技能。
2.制訂計劃
“基于任務的語文運用評價”在設計中要求制訂一個計劃表,以反映全年將要評價的語言技能活動或任務。在制訂此計劃時須注意以下幾點:制訂計劃需要循序漸進,并有效地在學習階段中涵蓋所有與語言技能有關的學習目標;活動或任務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必須清楚地列明每一項活動可有的學習目標;制訂一個計劃表,以反映全年所要評價的語言技能活動或任務;設計合適的核查清單和評量表,以評估學生語言技能的運用情況。
3.設計核查清單與評量表
“基于任務的語文運用評價”要求設計合適的核查清單和評量表,以評估學生語言技能的運用情況。其中,評量表包括下列要素:準則、等級、等級說明。具體步驟如下:由學科主任和教師決定評量的目的和需要評量的學習目標;由學科主任和教師討論如何才能甄別學習表現的優劣,即評量時所需要的評量層級;詳細說明各層級的學習表現成分,即層級說明;決定各層級的評量指標,并決定怎樣的表現才能達到該指標;在各層級標示分數范圍,以便于評分;確認學生的具體學習表現,能舉實例來說明;利用評量表進行試評,修訂評量表,使之更完善。
四、“基于任務的語文運用評價”的啟示
評價除了具有甄別與篩選的作用外,還應具有診斷、反饋和促進學習等功能。為了提高教與學的效益,教師需要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根據評價結果改善教學。“基于任務的語文運用評價”是教師日常教學活動中經常使用的評價方式,目的在于測定學生對學習內容的了解程度,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對學業質量的反饋、評價效度的提升、終結性評價的補充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對學業質量的反饋作用。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必須與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保持一致性,以此促進學生獲得高水平的學業表現。新加坡教育部對于教師的評價素養強調評價促進學習的功能。因為評價是一個不斷激發學生學習、并且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過程。評價資料的收集和使用,應該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一環。評價的形式可包括“運用評價”、課堂測驗或全國性的考試。無論哪一種評價,其目的都是促進學生有意義的學習,即教師能依照學生的需要調整教學,讓學習能循序漸進,最終達到預期的教育成果。
其次,對評價效度的提升作用。語言測試是學生運用語文知識或語言技能完成測試任務的過程,是一種在特定情境下語言的輸入與輸出的過程。評價的真實性可分解為輸入的真實性(如測試文本、測試任務)、輸出的真實性和情境的真實性。例如,在口語考試中,我們經常模擬在某種情境下完成一定的任務,如采訪、開會討論、講座提問等,就是為了達到真實性的目標。因此,“基于任務的語文運用評價”正是實現了測試的真實性,即測試任務與實際的語文運用或交際任務的一致,使之有效測定學生的語言水平和語言能力。
最后,對終結性評價的補充作用。一個健全的評價制度應該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其中,對學習的評價是指為了以報表或符號的方式對于學生學習形成公共性作用的結果,它常常有助于形成關鍵的決策,會影響到學生的未來,而作為學習的評估重點是明確需要培養的能力,并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師需要通過建模以給學生提供更多評估自己的機會,引導學生成為最好能力的鑒定者。因此,“基于任務的語文運用評價”中,教師“評價什么”和“怎么評價”直接服務于“為什么評價”,即從質與量兩方面收集學生學習進展的相關資料,以此調整教學。
參考文獻
[1]新加坡教育部. 2010年母語課程檢討委員會報告書[EB/OL]. http://www.moe.gov.sg/media/press/files/2011/01/mtlreview-report-2010-chinese.
[2]中學華文課程組.中學華文評價指引[R].新加坡:新加坡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母語處,2013.
[3]新加坡教育部教師評價素養的三大原則為:評價要融入學習過程中;目標明確是評價的前提;收集評價信息以改進教學。新加坡教育部教師評價的六種能力為:設計適當的評價活動以促進教學;將適當的評價活動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一環;理解和傳達評價的目的和標準;培養學生自評、反思與自學的能力;給予學生反饋,以促進他們的學習;執行評價活動、評分與分析成績。
[4]新加坡教育部課程規劃署.中學華文課程標準:2011[S].新加坡:新加坡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