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代文閱讀的考查,一直是高考試卷的一個重要板塊。處于高三備考階段的廣大師生,對現代文閱讀的復習總是花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然而,稍許了解高考現狀的人都知道,考生在現代文閱讀方面的成績實在是令人沮喪。長期以來,我們對此現狀與原因的剖析,多是站在考生對立的立場上,責怪考生閱讀面過窄,閱讀積累偏少,生搬解題思路與方法,沒有深入讀懂文本等,這些說法毫無疑問是存在的事實;但不容同避的是,命題者對文本的選擇和對文本后考題的設置,閱卷者對文本的理解及對考題答案的提煉等,似乎也存在諸多問題。筆者試就命題者與閱卷者在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以期為今后命題與閱卷工作的有效改進,提供一些基層的聲音。
一、文本選擇
命題難,首先難在文本的選擇。大市級的統考命題(中考命題除外),由于保密級別不是特別高,所以多是指定相關命題人員提前選材、備卷。即便有寬松的時間,命題者要想從海量的文本中選擇合適的,也是非常困難。高考試卷命題者不能像市縣級統考命題者那樣可以提前備題,所以文本選擇更難。這些因素的確存在,但不應作為文本選擇出現瑕疵的托詞。筆者認為,目前現代文閱讀文本的選擇常存在如下問題:
1.刪減過多,切斷文脈
沒有哪位作家的文章是專門為考試命題而寫的,因而,命題者眾里尋他千百度,找到一篇比較合適的文本,都或多或少會對文本做一些基本的技術處理,至少在字數上,要能符合考試閱讀時間的需要。于是“刪減”成了不二法門,但問題也隨之而來——作品刪減過多,文脈中斷。
刪減后的作品,其文脈被生生斬斷,就會造成新的文本思路不連續、結構不圓融、意蘊不暢通,讀起來佶屈聱牙,生澀難懂。如2013年江蘇卷文學類文本考查選擇了老舍《何容何許人也》一文,老舍原作2700余字,而命題刪減后則不到1300字,刪去一半還多。如前所言,刪減一般難免,但問題是刪多少、怎么刪,刪減后是否影響作品原貌,是否切斷了文脈,是否影響學生的閱讀?遺憾的是,當年命題者對《何容何許人也》的刪減,把原作中前三四節對“何容”相關生活環境與生存狀態背景的文字刪減殆盡,每節僅留下或首或尾一兩句結論性語言,這使得考生閱讀起來云里霧里,真搞不清楚“何容何許人也”了——這哪是學生印象中老舍先生平實質樸的文筆呢?考生開始懷疑自己的考場閱讀能力,何談答題解題?
也許有人會說,合適的、合理的刪減不是可以的嗎,為何我們有些刪減卻給考生帶來閱讀障礙呢?深層次探究造成該問題的原因,命題者之所以覺得大篇幅刪減原作,似乎沒有影響命題者自身的閱讀與理解,其實一個潛在的問題被忽視了:命題者都是在反復閱讀、仔細考量的基礎上,對原作做出取舍的。換句話說,命題者閱讀刪減后的文本,其對文脈的把握、對文意的理解,潛在地受到刪減前原作的影響與導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命題者對刪減作品的最終理解,并不是原生態的理解。
2.節選唐突,缺失背景
除去刪減之外,命題者對閱讀文本,尤其是文學類文本中小說文本的選擇,因其篇幅較長,往往采用節選的方式對文本進行加工(或輔之以適當刪減)。這種做法值得肯定,但筆者認為,節選的文本應適當注意故事背景的獨立性、節選情節的連貫性,否則,將會給考生造成閱讀障礙。
如2014年江蘇卷文學類文本考題《安娜之死》,命題者從托爾斯泰近69萬字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節選出1200多字的內容進行考查,眾多考生因不知“安娜之死”之前的情節背景,不了解主人公安娜的性格特點,考試時自然無法理清思路作答。
命題者想通過這種做法引導學生關注經典,引領今后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走向,這一初衷很好,但現在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學生的閱讀時間和閱讀空間在應試教育的擠壓下,到底還殘存多少呢?即便我們期待學生能夠廣泛閱讀,但誰又能保證《安娜·卡列尼娜》人人都會閱讀呢?因此,以名著考查來引導教與學固然可以,但在命制考卷閱讀文本時,從長篇中節選出來的文字,還是要力求選文的相對獨立性。2011年江蘇卷考查的《“這是你的戰爭!”》一文,節選自宗璞的長篇小說《西征記》,內容相對獨立,故事的完整性、形象的鮮活性和主題的深刻性都得以充分體現。這不就是很好的實證嗎?
3.文體混淆,設題牽強
目前江蘇卷現代文閱讀考查有兩篇:第一篇考查文學類文本(散文或小說),第二篇考查論述類文本或實用類文本(主要考查論述類文本)。對于文學類文本的考查,命題專家曾坦言,文體的界定不是很關鍵,如《侯銀匠》《溜索》等小說文本的選擇,其語言風格與行文技巧頗有散文的味道,當然,即便按散文來定位,也絲毫不影響考生對文本的閱讀與答題。第二篇文本,因實用類文本不容易遴選,所以實考論述類文本居多。若第一篇文學類文本中模糊界定散文與小說的文體,似乎沒什么大礙,但若把第一篇文學類文本與第二篇論述類與實用類的文體混同,必將大大影響試題命制的質量,并干擾考生的閱讀與答題。
如某市在2015屆高三調研測試中,第二篇現代文即論述類文本選擇了祝勇《千古蘭亭》一文,我們試看該文第三段:
該文本后所附的考題其中一個是:簡要概括本文第三段的論述層次。一般來說,論述類文本的“思路題”考生相對容易作答,但本題考生解答效果不好,原因何在?其實很簡單:文體選擇有偏差——該文是一篇文化散文。
這篇《千古蘭亭》原載于《十月》雜志,而《十月》是一本創辦于1978年的大型文學雜志,主要刊載中短篇小說、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肚Ч盘m亭》作為一篇文化散文,全文重在抒發《蘭亭序》書法刻本及臨摹的重大影響。上述第三段是該篇文章的中間段落,閱讀后發現,該段毫無疑問也是重在闡發《蘭亭序》生生不息流傳及其影H向,雖有一些論述的味道,但總體是以抒情為主,基本談不上論述思路(至多是情感變化),難怪考生同答困難。
二、命題設置
除去閱讀文本的選擇問題,造成考生現代文閱讀類試題得分不高還有一些原因,那就是題目設置、參考答案設置及相應賦分點的設置不當。
1.題目設置:選點欠佳,表述不清
對文本的深入解讀,是考生獲得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后面所附的考題,其實也是考生準確地理解文本,觀照文本的突破口。選擇一個好文本確實很難,但好的試題文本出來后,如何針對文本設置出比較理想且規范的考題,也不容小覷。一個好的考題,其設題角度與題于表述的規范性、嚴密性,能快速有效地將考生領進文本。事實上,我們還是經常見到一些考卷,閱讀文本很好,考題設置卻很令人失望。這里主要表現為兩類:
第一,沒有找準最佳的設題角度或設置角度重復。由于探究設題角度是否最佳,必須呈現出具體文本內容,本文限于篇幅,不好全數展現文本,故僅對設置角度重復略舉一例。如2012年江蘇卷文學類文本選擇師陀的小說《郵差先生》,論述類文本選擇英國作家伍爾芙的《笑的價值》?!多]差先生》后第13、第14題分別是“……分析小說結尾處這句話的含意和作用”,“……這樣寫對表現小說的內容有什么作用”;而《笑的價值》后第17題則是“文中畫線的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看法,它對論述‘笑的價值’有什么作用”。盡管這三個“作用”題的考查角度有區別,但連設三個“作用”題還是給人以重復之嫌。命題者是否能照顧一下其他考點,力求對知識點考查的覆蓋面能再大一點呢?
第二,考題題干表達的準確性與嚴密度有待商榷。考題是引導考生深入解讀文本的一把鑰匙,也是學生思維整合形成答案的羅盤。因而,考題表達準確性與嚴密度的高低,直接決定考生思維的方向,甚至決定考生思維整合結果的成敗。常見一些考題,題干表述不夠嚴謹或不夠明確,導致考生做出的答案不是命題者所給的方向,讓考生的成績受到較大影響。如某市模擬卷所選的散文文本《蕩里蓮花》,全文最后一段是:
涉及本段的一個考查題目是,“聯系全文,說說結尾畫線句子有什么作用。(6分)”命題者所給的參考答案是:“收束全篇(1分),一方面表明作者因蓮花的美麗而陶醉(1分),另一方面又表明作者不忍長時間打擾蓮花的憐愛之情(1分);升華主題(1分),表明作者對蓮花的美好、高沽品質的向往和追求(2分)?!?/p>
仔細分析,我們發現命題者所出具的參考答案,除去“收束全篇”和“升華主題”2分是按“作用”類型給的,其余4分內容,完全屬“情感類”。盡管常規的“作用題”一般多從結構和內容兩方面思考解答,且內容方面亦可包含相關情感,但對于這個考題,我們可以參照2012年江蘇卷《郵差先生》后的第13題“‘這個小城的天氣多好!’請分析小說結尾處這句話的含意和作用?!钡脑O問方式,把題目改為:聯系全文,說說結尾畫線句子的作用及蘊含的情感。這樣,不是能更快更好地引導學生準確思考嗎?當問題的指向明確了,考生的思考難度也就隨之降低,答案也就更容易得出了。
2.答案設置:條目疊加,賦分不均
相對于考場內緊張答題的考生來說,命題者是在比較寬松的環境下從容命題,反復思考的。參考答案當然也是在反復研究的基礎上敲定的。雖然命題者所給的文本閱讀類的答案僅出于“參考性”目的,評閱中可以略有變通,但竊以為,命題者在給附答案時,還是要盡量站在考生的角度,力求答案條目清晰,表述簡潔通俗。
如某模擬卷文學類文本,從霍達的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中選擇一個“玉殤”的情節進行命題?!队駳憽分型ㄟ^大量的細節描寫,刻畫雕玉師傅梁亦清精心雕玉,因特別專注而突發意外,最后玉毀人亡。小說的第二節是這樣的:
文本后所附的第一個考題是:“梁亦清耗盡心力加緊雕琢‘寶船’的原因是什么?請簡要概括。(4分)”命題者所給的參考答案是:“①合同期限緊迫,妻女熱切期待;②實現自我價值;③熱愛玉雕事業;④想通過作品光耀同族民族精神。(每點1分。共4分)”
根據此處節錄的第二小節,完全應該把答案中第①點里所包含的兩個客觀原因,分開表述并分別賦1分;根據后文文本,我們也可以得出第②、第③兩條答案。這樣答案剛好4點,每點1分。然而命題者設置答案時,把客觀原因合并成一點,又憑空多出上述的第④點“想通過作品光耀同族民族精神”。其實,這里的第④點是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中所蘊含的,于節選的本文情節中基本看不出來。從閱卷統計分析可以看出,數萬考生答到第④點的近乎為零。究竟是考生同時陷入思維盲區,還是命題者研制的答案存在問題呢?
除去上述的文本選擇、考題設置及答案設置等存在問題之外,筆者作為一線教師還深切地感受到:日常教學及備考過程中,市、縣一級的統考試卷,批閱環節也存在諸多亟待改進的現象。市、縣級的統考,一般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學校不停課,教師不停班,各地往往要求一天就批閱完,時間緊,任務重。這給試卷批閱帶來的直接影響是:批閱前,鮮能很好研讀文本,并集中試評、會診;批閱中,批閱人員照搬答案,鮮有變通,甚至有因趕時間、趕進度而導致誤判錯判等現象。
現代文閱讀與研考,是當前考試及日常教學的一個重要板塊,文本選擇的優劣,考題設置的好壞,批改調研的精粗等,不僅影響考生考試成績的高低,而且影響考生后續的學習信心。搞得不好,帶來的直接后果是,考生對閱讀產生畏懼,對自身的閱讀能力產生懷疑,進而造成對語文學習的厭惡。
在今后的命題中,命題者如能盡力做到“尊重文本,關注文體,謹慎刪減,保全文脈;考點覆蓋,題干嚴謹,答案精準,賦分合理”,一線閱卷教師也恪守“批閱放慢,貼近考生,學會變通”,如此,我們的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就一定能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