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少年時看電影《早春二月》,結尾演到男主人公肖澗秋在極度失意中不辭而別,提著小皮箱離開了芙蓉鎮,美麗的女主人公陶嵐聞訊一路跑著追去,看著上了彎彎的橋頭了,影片卻戛然而止。到底追沒追上?幾個同學都爭論不休,最后都異口同聲地埋怨導演。當然,那時我們都年幼不懂藝術,現在看來,這個結尾堪稱大導演的神來之筆。金庸的《雪山飛狐》里也有此類妙筆,最后胡斐架在苗人鳳頭上的那把刀,到底砍了還是沒砍?作者結束全書不寫了,引得多少金庸迷們為之“糾結”不已,但反過來說,這種“糾結”也正是閱讀體驗中別樣的樂趣之所在。
一覽無余并不是真正的藝術,古希臘維納斯雕像不正是因失去了雙臂反而增添了無窮的審美韻味嗎?《紅樓夢》正因為有著無數個解不清的謎網,才使得一代又一代“紅迷”們為之癡迷不已。一部好的小說,除帶給讀者大量的藝術信息外,還應該留下一定的藝術空白讓瀆者去琢磨、去想象。
由此想到語文教學,我們的語文課堂是不是也應該適當留白,讓學生自己去探尋、去領悟呢?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里告訴我們以下幾個信息:一是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二是要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感受和體驗;三是教師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要起向導的作用,而絕不能取代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那么,如何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讓學生增加閱瀆中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呢?讓學生多閱讀、多思考、多感悟,無疑是最佳的途徑?,F在的課堂,教師往往大包大攬,各種問題,無論巨細,都把答案灌輸給學生。教師確實認真而辛苦地在教,但未必能得到滿意的同報,因為學生思考和感悟的空間被教師占得滿滿的,他們又如何獲得自己獨特的感悟和體驗呢?究其原因,教學中缺少適度的“空白”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因素。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講課的時候,好像只是微微打開一個通往一望無際的科學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東西有意地留下不講?!币虼?,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善于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求全心理和釋疑欲望,在某些時候有意留白,以引發學生開動腦筋,調動思維,進行積極的思考和探索。于漪老師說得好:“中國畫i布局很講究留白,如果畫得滿滿的,往往給人以窒息的感覺。上課也有同樣道理,教師不能從頭包到底,以講代學,而是要給學生留余地,尤其要積極創造機會,讓學生發揮聰明才智?!彼诮獭墩渲橘x》時就有生動的課例:
于老師把問題又拋給學生,真是盤馬彎弓,引而不發。這樣,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有說是術芙蓉的,二三月份;有說是水芙蓉的,六七月份;有同意是水芙蓉的,但根據課文的有關句子,認為應該是秋天。一時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問題也在學生的討論中得到了網滿的解答。丁老師巧留空白,才成就了課堂的精彩。
文學作品往往具有獨特的話語張力,能夠引發讀者的藝術想象,因此語文課里存在很多的留白空間。如魯迅的小說《故鄉》中有一小細節:“我”搬家時有十幾個碗碟埋在灰堆里,被楊二嫂發現了。這些碗碟究竟是像楊二嫂所說的是閏土所埋?還是楊二嫂本人所埋?抑或是其他人所埋?如何處理這樣的小細節呢?我想聰明的老師一定不會忙著先灌輸自己的觀點,而是會把這個空白繼續留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去尋找答案。當然,這個問題可能永遠找不到準確答案,那也無妨,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這個小小的疑問又有什么不好呢?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應該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來激發孩子身上求知與求學的欲望。”課堂上也適當留有空白,應該是這“一切可能的方式”中不應忽略的一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