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0年教育部頒發的《關于2000年初中畢業、升學考試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就明確要求,閱讀應“注熏學生對文章整體的感知、理解和領悟能力的考查”。閱讀試題的命制要注重對閱讀能力的考查,在不肢解文章的前提下,著重從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綜合理解能力,注重對學生情感體驗的考查。時至今日,縱觀全國各地中考語文試卷,閱讀考查中仍然存在不少從“文章學”角度命題的現象,閱讀試題中仍然充斥著閱讀術語:一考到議論文,題干中總少不了“中心論點”“論證方法”“駁論與立論”“論述結構”等;一考到說明文,總少不了“說明順序”“說明方法”等;一考到散文、小說之類的文體,總少不了“描寫方法”“表現手法”“在內容和結構上的作用”等。
日常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接觸一些文章學專業術語,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文體策略的意識,進而逐漸形成文體閱讀技能,但對初中學生來說,掌握術語絕不是閱讀教學的目的。閱讀考查中過多使用術語,反而容易陷入用文章學術語來肢解文章的誤區,不利于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和理解,而且也使考試仍然停留在“知識立意”“能力立意”的層面,這有悖于當前課程改革所倡導的“素養立意”理念。
那么,在現代文閱讀命題中,是否可以既避免使用文章學的術語,又能有效地考查有關文體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呢?下面以部分地區中考試卷為例,談談設題的技巧。
同樣考查說明方法,例1和例2一改傳統的設問:“句子采用什么說明方法,有何作用”,而是巧妙抓住文本中的詞句“打噴嚏”“感冒”“具體的猙獰的面貌”來設題,很好地考查打比方、舉例子等說明方法辨析及其表達作用。例1采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太陽風暴對地球的影響,使人易于理解。例2通過列舉多個事例,具體說明種種污染現象,并指出其造成的嚴重后果。
說明文語言的考查,往往都是“句子中的加點詞語能否去掉,為什么”這樣的設問,學生也容易按套路答題:一見此類試題,大腦中便第一時間蹦出說明文知識如“語言的準確、嚴密、生動”等。例3分析“當然”的作用:“當然”指沒有疑問的意思,說明生氣會引起血糖升高,而血糖升高毫無疑問會引起糖尿病。“當然”一詞揭示了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用詞精準,發人深省。這樣設問,學生答題時無套路可循,語言品析能力才能真正得到考查。
例4一改傳統的“請談談選文第×段在內容和結構上的作用”問法,而是巧妙引用了葉圣陶對《孔乙己》評價的語句,并抓住其中關鍵詞“妙”來設置題目,有效地考查該段落在結構上和內容上的作用——從結構上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從內容上看,既寫出了孔乙己無足輕重的社會地位,更巧妙地揭示了人情的冷漠和世態的炎涼。
例5采用原句和改句比較的方式,考查說明方法以及表達作用:原句使用了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等多種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具體準確地說明了太空垃圾碎片的巨大破壞力。
例6涉及對插敘以及表達作用的考查,例7包含對文章線索的考查,兩道試題都沒有直接提問,而是通過假設來設題,巧妙地考查相關內容。例6不能刪去回憶小時候拾稻穗的內容,因為插敘(回憶的內容)使文章更豐富,使文章更有起伏感,體現了母親拾穗的腳步一貫如此,為后文“我”隨母親拾稻穗后頓生感悟做鋪墊,這樣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例7可以同答改用“臥鋪票”好。因為“臥鋪票”是文章的線索,可以將兩個故事串聯起來。
例8涉及人物描寫方法和修辭手法的考查,但命題時并沒有直接用有關術語設題,而是采用語言品味的方式,通過品析加點動詞和畫線句子的表達作用,實現對動作描寫和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理解和運用的考查,使整道試題更趨綜合。①句通過動作描寫(動作細節描寫),表現了男孩見到媽媽派來看他的阿姨時的激動喜悅之情。②句運用夸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突出了妻子去世后男人悲傷、思念之情和對孩子的疼愛。
例9考查的是句段表達作用,命題時并不像“文章第一、二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作用”之類直接提問,而是巧妙發現“故鄉紅葉”和“香山紅葉”兩者的不同,利用題目和段落之間的矛盾設置問題,讓整個設題很好地同歸語境:將香山紅葉與故鄉紅葉作比較,突fI1了故鄉紅葉更為壯觀,更有氣魄,為下文寫故鄉紅葉被人漠視的命運做鋪墊。
例10和例II考查的同樣是句段表達作用,設題時也不直接提問,而是先指出有關段落的特色“寫法巧妙”和“耐人尋味”,然后據此設題。這樣設題更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也使考查更具綜合性。例10可以理解為借用流行語“時間都去哪兒了”設疑激趣,巧妙引出文章說明對象(內容),也可以理解為用口語“哎媽呀”更為親切生動,體現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例11小說的結局是陳葉父女最終沒有相認。其妙處在于:凸顯人物的性格,表現了父女的怯懦,女兒怯懦是因為自卑與虛榮,父親怯懦是因為自身的卑微和對女兒深沉的愛;深化主題,反映了世俗的尊卑觀對人的影響根深蒂固。
例12和例13同屬于議論文的考查,但是設題時不同于“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畫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之類的設問,而是依據文章的內容巧妙設題。例12的問題很好地考查了論點和論據——黃巖島屬于中國。依據:從歷史上看,中國最早發現并命名黃巖島,最早提出其主權屬于中國;從開發利用上看,黃巖島一直是我國的傳統捕魚場所并多次進行科學考察;菲律賓專家稱黃巖島是中國的同有領土。例13則從運用的角度考查議論文的“說理”,考生可以持贊成或反對的態度,但都要說出具體的理南:贊成的原因主要是這一舉動能夠減少人們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消耗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而反對的原因是就科技的進步來講,這一舉動會減少網絡的便捷與迅速。這樣的設題比起單純考查論證方法的辨析以及分析表達作用更有意義。
可見,現代文閱讀命題中減少文章學術語的使用,照樣可以很好地考查有關文體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改變命題時濫用術語的現象,關鍵在于命題者要真正樹立課標意識和文本意識,也就是要真正領會新課標的理念,尤其要吃透課標對閱讀評價的要求。同時還要真正立足文本,唯有從文本中來,才能到文本中去。如果命題時只停留在用現成的文章學術語來設題,學生答題照樣可以套用術語,這樣一來,學生的閱讀能力非但得不到切實的提升,反而會陷人思維僵化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