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美國教育學者克伯屈在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學報上發表《項目教學法(The Project Method):在教育過程中有目的的活動的應用》,從學習心理學和教育學角度創立“項目教學法”。作為杜威的學生,克伯屈受杜威“做中學”思想的影響,提出知識必須經歷實踐才能獲得,因此,需要圍繞一個具體的問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習得知識。項目學習(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概念的提出距今已有近百年時間,但在中國教育界得到一些學校的關注并踐行,則是近幾年的事。依照項目學習的一些原則重新審視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傳統教學對學科及知識的關注以及學習方式尚需深度變革。
一、項目學習與我國語文課改的適切性
百年前,克伯屈界定項目學習“是一個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所發生的、需要參與者全身心投入的、有計劃的行動”。這與近年來學習科學的研究進展一致,“知識并非是學習者頭腦中靜態的智力結構,而是一個包括人、工具、環境中的其他人以及運用知識的活動在內的認知過程”[1];按照這樣的界定,有效的教學需要創設情境及活動、優化學習環境、組建學習與實踐共同體,而項目學習是一套系統的教學方法,“它是對復雜、真實問題的探究過程,也是精心設計項目作品、規劃和實施項目任務的過程”[2]。如果項目學習設計得當,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圍繞特定任務,通過自主言語活動實踐,能真正將知識內化為能力,并在情境的體驗中凝結為素養。在項目學習中,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是:學習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參與到某學科的核心概念與原理的學習中;項目活動不是常規課程的附屬品,它本身就是教學的中心;經過高度精練的驅動問題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對真實且重要的專題進行深入探究;在學習、自我管理和項目管理過程中,學生能夠應用科技手段和其他關鍵的工具與技能;有對項目作品的詳細說明;采用基于表現的評價方法;鼓勵學生以某種形式相互協作。[3]
依照項目學習的一些原則,重新審視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傳統的教學設計各要素并沒有變,內涵卻發生了變化:課程目標不是靜態的規定,要考慮到目標的設計與過程的關聯,因此,必須同時設計學習目標與學生的表現性行為;教學資源,過去是教教材,教一篇文章,現在需要考慮的文本的作用是什么,基于問題解決,能否用一組文章做教學資源,能不能教整本書……文本選入的數量、范圍、類型將可能擴大;教學方法,過去是技巧層面的,如怎樣設計導入、寫板書、提問題,現在要考慮如何引發學生的學習行為、如何讓行為與實踐發生關聯;教學過程,過去只看一堂課,現在則要有整體意識,看整個單元、整堂課甚至整個學期的設計是否有利于各類項目的解決;教學評價,過去只是紙筆測驗,現在則要討論評什么、用什么評、誰來評,學生的核心素養有什么樣的過程性表現。
將項目學習引入語文教學,通過設計不同的項目,豐富語文學習的內容,也豐富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語文就是“語文”,在各個項目中,閱讀材料及言語活動必須圍繞語言文字運用,循序漸進、有效安排基本技能訓練;語文又不僅僅是“語文”,生活外延有多大,“語文”的領域就有多廣,項目學習能夠打破語文言必談人文、文學的同質現象,在考慮語言文字運用前提下,精選學生發展必備“雙基”,融入社科主題、科技主題、生活主題,著重思維訓練,精選發展基礎知識,引導學生融入現代社會,形成職業與學科興趣,進而學會“選擇”。因為項目是基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例如讓學生編選唐詩宋詞讀本、撰寫家族檔案、實施本地特色文化調研,圍繞問題的解決,精讀文本與泛讀文本相結合,通過不同材料的選擇,讓學生學會根據不同文本特點、不同閱讀環境、不同任務需求來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學會提煉和加工信息,學會閱讀與表達,學會學習。在語文課程目標、學習內容、教學實施等方面,項目學習對于改革傳統的語文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項目學習運用于語文教學的核心策略
鑒于學習發生的特點,社會空間和結構與知識之間將產生一種新的關系,即“由控制/監控、因/果轉向促進、培育和連通”[4]。因此,項目學習的第一個核心問題是:創設合適的情境,設計適宜的任務驅動。基于真實生活,從學生的認知出發,設置探究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將讀書轉化為任務驅動式的言語實踐活動;設計高度精練的驅動問題,引導學生關注與經驗密切相關的且有意義的事情,并且事情本身蘊含著項目所要求學習的核心內容。
以中語會暑期的一次閱讀論壇公開課為例。學生在課前讀了八篇社科類文本(逾3萬字),其中不乏像《傅雷家書》這樣的長篇節選,也有如艾倫·布魯姆《分離》這樣有思維深度的文章。這組文章的主題是友誼、交往,教師設計了一個實踐活動:請學生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與成長經驗,給朋友、師長或未來的自己寫一封信,至少引用文選中2~3處觀點,反饋閱讀,寄寓情感。整個單元的文本閱讀與實踐活動,約2周時間完成。初步的文本細讀與問題思考,主要在課下由學生自行完成,并鼓勵學生對文本及實踐活動進行分組探究。教師集中上課4~5次,用以協助學生分組、商討行動主題,提供輔助資料,收集并回應閱讀反饋,與學生共同研討解決閱讀或實踐中遇到的主要問題,以及展示分享實踐活動的階段性成果。最后一節公開課,則共同研討學生的終結性成果——“一封信”。這一課例與其概括為專題閱讀或群文閱讀,不如概括為項目學習。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什么是好的教學?好的教學在于創設合適的活動情境,引發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組建學習共同體、針對現實生活的實踐共同體。梳理歐美國家、各國際組織對未來人才核心素養標準的研究[5],項目學習打通了學習與生活的界限,通過情境創設讓知識變得鮮活,通過任務設計讓學習有章可循,在核心技能培養方面的作用較為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好的項目學習必須考慮項目的整體設計,避免碎片化的學習。因此,項目學習的第二個核心問題是:怎樣厘清重要的學習目標。基于項目問題解決的需要,每個文本都有其教學價值與目標,文本不應是學生在研習、模仿甚至膜拜后到達的終點,而是學生面對生活與成長中的種種困惑,在一定的情境下促使他們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輔助性材料。此時,文本的作用從示范轉向了支架,抓住文本得以成為支架的“支點”,也就找到了“核心概念與原理”,教學中不必“面面俱到”,反而“少即是多”。在明確項目重要目標的基礎上,各階段、各環節學習活動的分目標也要具體、可實施、可操作,是學生通過言語實踐可以達成的。
項目學習的第三個核心問題是:怎樣提升項目學習的實效。不妨以成果為導向,“以終點為起點”,構建基于表現性評價的教學流程。所謂“以終點為起點”,即考慮怎樣設計體現語文學習收獲的終結性成果,終結性成果怎樣分解為階段性成果。活動啟動時,逐步推動階段性成果的形成,最終匯集形成終結性成果。成果的產生不是為了功利目的,而是學生典型問題與經驗發現、遴選的過程,也是教學展開的過程。這些里程碑式的階段性成果,設計時應有詳細的說明,盡可能多樣化,便于學生拾級而上,便于學生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而階段性成果的形態,自然構成表現性評價的內容。最后,項目的結束其實是新一輪學習的開始,要注意調動學生去展示與交流,讓學習進入開放循環。展示與交流不僅是給學生表現的機會,更是思路的整理、相互借鑒再學習的過程;展示與交流讓學生階段性成果有了用武之地,新的學習也得以發生。
三、深化語文項目學習需思考的幾個問題
首先,在語文領域深化項目學習,要思考項目的設計與語文的關系。語文項目學習基于問題解決,有較強的內容導向,因此必須注意項目內容與語言文字運用的有機結合。語文項目學習應該明確讓學生知道能夠用語言文字做什么,即學生在語文方面應該達到的知識與能力目標應清晰。目前,項目學習在這一方面還有欠缺,多數學校只是將項目作為教學的一部分,雖然國外很多證據表明全校性的項目學習能夠取得考試的成就[6],但如果在語文學習中全盤實施,為什么本年級安排此項目,項目要實現學生什么樣的能力增長,項目在能力增長中所起的作用,應該成為要研究的重點問題。
目前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修訂中正在研制增加“學業質量標準”的內容;教育部監測中心的學業水平監測也為義務教育的語文學習指標提供了參照。圍繞課程標準及學業指標,相關專業機構、學者可以有意識地設計項目,開發更為豐富的“項目庫”供一線選擇,但作為基礎研究,內容組織應體現具體、清晰、富有梯度的學習目標,如此方能為一線的教學提供支撐。
其次,怎樣在項目學習中處理語文知識?語文課程是一門實踐課程,要求學生必須在閱讀、表達的實踐上下功夫,應避免圍繞知識條文、概念定義耗費過多的精力。課程標準并非淡化知識,而是知識的內涵發生了變化,過去較多重視學科的靜態知識等陳述性知識,現在要更多考慮學生實踐運用知識的途徑等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以及相應的教師教學方式與方法。知識不是靜態存在的,知識與言語實踐活動關聯才能真正發揮語文學習的效益,所以必須設置合適的活動,關聯情境,開發有針對性的語用知識系統,真正激活學生的言語實踐,讓知識轉化為能力。
最后,項目學習需要對語文的基本活動經驗進行探索。目前有些一線的語文項目活動定位不清,或簡單認為語文活動就是走出戶外,或略為繁復,或活動之間缺少關聯,活動的設計權重亦不一。會做項目并不等于會閱讀,一些閱讀方法要有歸納;同時還要強化文體意識,注意在情境中認識文類,注重亞文本的閱讀與讀法。只要聚焦于語言文字運用,活動的類型還可以更豐富;語文活動要和真實任務、學生的語文生活有關聯;應尋找那些最能反映語文學習規律的活動,與項目結合,形成富有梯度、螺旋上升的活動序列。
從項目學習的實施來看,相較于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項目學習定位于問題的解決,對課堂定位也提出了相應的挑戰。課堂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實現知識的遷移運用,用已學到的知識解決以前沒有遇到過的問題。如何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改變學習過程也就提升素養,豐富的表現性成果與可能面對的考試也并不矛盾。項目主題、語文知識與能力、語文活動三個核心要素,項目主題是最直接的內容表現,知識與能力是語文學習的目標,活動則是具體的實現方法。三條線有機協調、融通整合,最終實現三維目標的統一,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厘清這三者的內涵及關聯,做好基礎研究,新的語文課程教學內容體系也就水到渠成了。
參考文獻
[1][美]索耶主編.劍橋學習科學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2][3][美]巴克教育研究所.項目學習教師指南:21世紀的中學教學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4][加]G·西蒙斯.網絡時代的知識和學習:走向連通[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9.
[5]較引人注目的如美國“21世紀技能”,包括學習與創新技能、數字化素養技能、職業和生活技能,見[美]伯尼·特里林,查爾斯·菲德爾. 21世紀技能:為我們生存的時代而學習[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6][美]伯尼·特里林,查爾斯·菲德爾. 21世紀技能:為我們生存的時代而學習[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