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我去江陰聽一位杭州小學名師的《狼牙山五壯士》研討課,雖然他為這堂課的教學準備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對故事情節的演進也能找到最基本的關鍵點,最終得出的結論卻讓人驚訝。他把這篇課文上成了生命教育課,希望孩子們對那些壯士說:生命是寶貴的,不要輕易跳崖,即使被俘,還可以堅持獄中斗爭,等等。在課后交流中,他感嘆這樣的課文過于老舊,平實的文筆也沒有太多可推敲處,所以只能換一種思路,上出點新意,或許還能激起思想的火花。雖然我對于他教學力求推陳出新的想法表示理解,但在大是大非上如此糊涂,實在無法茍同。不過,這堂課留下的問題還是引人深思的:此類屬于革命教育的傳統課文,該怎么上出新意?帶著這一問題來重新閱讀課文以及相關的教參、教學實錄等,我的看法是:所謂的新意,并不一定非要把文章的立意加以顛覆,而首先需要對原先存有問題的解讀加以糾正,對過于簡單的解讀加以深化,或許新意就能從中產生。以下就是我的一些初步梳理。
一、如何理解文章標題
課堂上的通常做法是從地點角度來解釋狼牙山,進而給出狼牙山險峻的地勢圖,讓學生有直觀的印象;然后再解釋“壯士”這一詞語的含義是“豪壯而勇敢的人”;最后,解釋狼牙山和壯士的組合關系,認為標題點出了這篇記敘文的地點和人物,就此轉入下一教學環節。這樣的教學內容雖然沒錯,卻過于表面化。因為如果把這一標題寫成“狼牙山的五位壯士”,意思雖然更明確,但原來短語緊湊造成的特殊含義也喪失了。換言之,前后都用三字句,以名詞并列的方式形成一種互相對應關系,是讓讀者對山和人之間產生一種轉換式的聯想。就文章本身來說,這是把空間上的轉喻關系發展為意義上的隱喻關系。因為隨著五壯士一步步向狼牙山貼近,勇氣被一點點激發出來時,他們自身也獲得了山的力量,并以最終的一躍和氣壯山河的口號,與山河融為一體。這樣,文章第6自然段開頭一句:“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屹立”一詞就變得特別耐人尋味。滬教版的教材在課文后面設計了一個問題:“說說你怎樣理解課文最后一節的意思。”可以說,問題本身的提出就很有意思,因為課文的最后一節是五位壯士已經跳下山崖,留下的是他們高喊的口號在山間回響,于是教材問題所指的最后一節(“這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把五位壯士的聲音與全中國人民乃至祖國山河聯系起來,這正是狼牙山和五壯士一體化的必然結果。“壯”一詞在人與山之間滑動,山給了人力量,人也給了山氣勢。因此,山的險要既有利于阻擊敵人(行文過程中不時有對山勢險峻、道路崎嶇的描寫,正是為了貫通山的脈絡),同時,也呈現了昂揚英雄氣概的壯烈舞臺。遺憾的是,教材中孤零零提出這樣一個理解結尾的問題,沒有把它和課文內容及標題的理解結合起來,學生回答起來恐怕會無從下手,更難以得要領。
此外,這里所謂的“壯士”也許有特殊的含義,雖然未必要求學生掌握,但應該是教學者需要理解的。
狼牙山是易縣的標志性景觀,是古代燕國的所在地,這里有著名的為壯士送行的地點:易水。“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太子丹為荊軻送行留下的千古名句,把歷史和現實也打通了。這里,壯士誓死殺敵的決心,也給這一標題蒙上了悲壯色彩。從詞典義角度單單說這是“豪壯而勇敢的人”,恐怕未必能揭示這一層傳統文化賦予的特殊色彩。
二、如何概括文章層次
滬教版課文后面的練習和相關的教學參考書,都把這篇課文分成五部分,并讓學生概括出內容大意。從故事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劃分雖然也可以是對課文內容的概括性理解,但局限比較明顯,就是沒有凸顯情節發展的兩個重要的關鍵點。情節發展的關鍵點在于有變化,且要使這種變化顯得有意義。我們來看教參提供的五部分劃分及其大意是怎么回事。
第一部分(第1節):1941年秋,日寇進犯狼牙山,六班接受了掩護群眾和連隊主力轉移的任務。
第二部分(第2節):五個戰士把敵人引上狼牙山,利用險要地形痛擊敵人。
第三部分(第3節):為了保護人民群眾和連隊主力,五位壯士決定把敵人引上絕路。
第四部分(第4、5節):五位壯士把敵人引上狼牙山頂峰,英勇殲敵。
第五部分(第6~9節):五位壯士英勇壯烈地跳下懸崖。
這里,第二部分與第四部分基本內容是重復的,而第四部分交代把敵人引上絕路,在第三部分已經有了交代。也就是說,這里五部分劃分,并不是從情節的轉折意義上來理解的。其反復強調在不同地點的英勇殺敵,成了對文章內容的突出概括,而這恰恰是貫穿始末,從開頭就定下的基調,是不言而喻的一般性的內容。這樣的概括,并沒有把情節的一般意義與特殊意義很好地區分開來,從而不能抓住情節的要點。
如果從情節的轉折點切入內容,文章就應該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節,寫日寇大舉進犯時,五位戰士接受掩護群眾和連隊主力轉移的任務,在狼牙山阻擊敵人。第二部分是第3~5節,寫為了保護人民群眾和連隊主力,五位壯士決定把敵人引上絕路,繼續殲敵。第三部分是第6~9節,寫戰士彈盡后,壯烈跳崖。這樣的劃分,是以第一部分作為情節展開的特定語境,經過兩次轉折后走向終結的整體分析。
這樣的兩次轉折劃分,除了能夠清楚區分出情節推進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外(所謂的一般性是指一種沒有轉折性的常量,而特殊性是指帶來情節轉折的變量),更重要的是,也把五位戰士面臨的兩次自主選擇凸顯了出來。于是,情節的變化性就和文章的意義價值有機結合了起來。倒不是說殺敵本身不重要,不構成文章的意義,而是文章標題所渲染的壯烈性只有在這兩大轉折中才得以充分體現,一以貫之的殺敵則是題中應有之義,無須作為一種轉折加以明示。
當然,轉折僅僅是就情節發展的邏輯推進而言的,如果要深入到圍繞情節發展的具體內容,就要討論到描寫。
三、如何分析描寫作用
相對來說,第2節的描寫最為具體,對五位壯士都提供了一個特寫鏡頭,分析這每一個人物描寫的意義,當然是教學任務之一。此外,還要考慮到描寫分析的幾個要點,才能把這種分析推向深入,并能給教學帶來新意。
一方面,既然涉及五位壯士,是一個共同行動的小群體,描寫就會有群像和個體之分。需要注意的是,群像突出的是整體性,個體強調的是差異性,但在整體中依然會有一定的層次感,就像當作者的筆觸指向群體的一致行動時,有關班長的描寫往往會在其中凸出,在群體的描寫中起到領頭作用。這從描寫上說,就有點和面的結合;而從意義上說,則是干部與群體和諧關系的處理。一般認為,個體描寫往往由細節來落實,如第2節的戰斗場面,就是由每一個戰士的細節化表現組合起來的整體畫面,但也不意味有關群體的描寫就是概括的,是無關乎細節的。我認為,這篇文章最耐人尋味的一個細節,就是關于群體的:
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頂峰,眺望著人民群眾和主力部隊遠去的方向。他們回頭望望還在向上爬的敵人,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
這不但如上文所述,用了“屹立”這樣的詞,使得人和山趨向一致了,重要的還在于,這兩次望,一次遠眺,一次近望,把敵人的行動與群眾和大部隊的轉移方向做了對比,既表現了對群眾和主力部隊的始終關注,也充分顯示了敵人的愚蠢,而壯士那種望的舉動所帶來的不言而喻的勝利喜悅,也有著言簡義豐的表達效果。
另一方面,描寫的作用不能孤立地理解,要在人的行為間建立起一種有機的、脈絡貫通的聯系。五位壯士的跳崖是那么壯烈、決絕,絕非有些人異想天開認為的那樣,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們在彈盡的情況下,繼續戰斗存活下去的可能性已經沒有。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跳崖其實也是對敵人的最后一擊。讓敵人在戰斗中不能有任何的收獲,并徹底打消了敵人可能的幻想。據此,描寫班長的跳崖如發起沖鋒一樣,是有道理的,而其在跳崖前的一個細節描寫,前后也有了呼應關系——“他把那支從敵人手里奪來的槍砸碎了,然后走向懸崖”,正像他不會把自己的身體留給敵人一樣,他也不會把自己的身外之物,特別是戰斗的武器留給敵人,而呼出的口號,則是在強調自己行動一破一立的意義。特別是當戰士們懷有一種信念,把自己納入到革命集體時,在結束個體生命的同時,堅信另一形式的生命延續,就變得合理。
四、尚有一些討論的問題
第一,五壯士跳崖后,有兩位存活了下來。許多教師會把這些內容補充到課堂上,但較少考慮,這一內容如果設計成文章結尾,與通行的課文結束在壯士喊口號處相比,有怎樣的不同表達效果?
第二,描寫的內容中,涉及人物的一些心理,而其中大部分人物都犧牲了,這些描寫難以求證,是作者站在自己的立場揣摩出來的,這樣的描寫是否合適?是否違背了真實性的原則?
第三,課文中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概念,是否也需要對學生稍加點撥?比如,游擊戰的特點,壯士口號涉及的帝國主義、共產黨乃至萬歲等概念。如果確實需要學習,學生理解到什么程度才比較合適?如果不學習,概念真成了空洞的口號,是否也會削弱文章的感召力?
總之,類似的問題,都是語文課堂中無法回避的,需要我們深入思考,才能在課堂上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