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香港基本法》和《香港法定語文條例》,中文和英文都是香港的法定語文。香港語文推行“兩文三語”政策,即以中文、英文為書面語,以廣東話、普通話和英語為口語。因此,在香港中小學都有兩門學科,即中國語文與英國語文,類似于內地中小學的語文與英語。
那么,香港小學的中國語文學科是如何考試的呢?它有什么特點呢?
一、推行三學段一貫制的評估格局
根據2000年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發表的《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文件,香港自2004年、2005年及2006年開始分別在小學三年級、小學六年級及初中三年級推行全港性系統評估,且一直至今。全港性系統評估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委托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組織實施,全港一年一度統一執行。它是對小學三年級、六年級與初中三年級這三個學段各自的三個學年完結時學生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三科基本能力的評估。全港性系統評估的意義在于評估后由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向全港學校及當地政府提供全港系統評估總結報告,一方面讓學校及教師具體地了解學生在基本能力方面的強項與弱項,從而優化學與教的計劃;另一方面,政府會根據評估資料,為學校提供適切的支持,以促進學生的學與學校的教。
因此,就小學與初中中國語文學科的貫通銜接而言,香港推行小學1~3年級、小學5~6年級、初中7~9年級的三學段一貫制的評估格局,即三個學段在考試的模式與題型上是一致貫通的,只是根據學段所學內容的不同與教學要求的不同而設置不同內容的考試試題。
二、構建聽說讀寫一體的考試模式
香港小學中國語文學科的考試構建了聽、說、讀、寫融為一體,均需考查的模式,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具體來說,小學中國語文學科的評估有閱讀、寫作、聆聽與說話四大類,其中,說話評估,三年級包括看圖說故事與小組交談兩部分,六年級包括看圖說故事、小組討論與口頭報告三部分。也就是說,三年級有五張試卷,六年級有六張試卷。
閱讀卷,三年級考試時間為25分鐘,提供三個文本,設置21道題;六年級考試時間為35分鐘,提供三個文本,設置25道題。
寫作卷,三年級考試時間為40分鐘,有一小一大兩道作文題;六年級考試時間為55分鐘,也有一小一大兩道作文題。
聆聽卷,三年級考試時間為20分鐘,完成14道題;六年級考試時間為25分鐘,完成20道題。兩個年級都是聽兩段材料,每段材料均播放一次。每部分材料播完后,設有答題時間。
說話評估的看圖講故事卷,兩個年級試題均為提供一幅圖,并有“請細心觀察下面的圖畫,構思一個完整的故事,然后說出來”的要求,準備時間為3分鐘,說故事時間為1分鐘。
小組交談卷,三年級與六年級都是給出一個談論話題,但兩個年級的組織方式不一樣。三年級會讓評審員先與學生閑談兩分鐘,并根據話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交談;而六年級就沒有評審員的引導,直接提出要求。
口頭報告卷,只在六年級進行,給出一個話題,有3分鐘時間準備,限時為1分鐘。
三、突出語文運用能力的考查
縱觀小學語文考試的四大類六張試卷,聆聽、看圖講故事、小組交談、口頭報告四份試卷,均取材于日常生活的材料,具有明顯的生活化傾向。比如,三年級聆聽考試的素材就是兩個學生在一起交流前一晚上看到的電視里播放的某條新聞:六年級看圖講故事的某次考試,圖片素材就是在醫院的急癥室前,一名護士提醒一位病人按照醫院的要求戴上口罩。
閱讀試卷,每份都有三篇閱讀文本,而三篇閱讀文本中,一定有一篇是應用類文章。比如,三年級某次考試,其中第三則閱讀文本就是《講故事班招生啦》這樣的廣告文本,試題為:這張海報是由誰發出的?講故事班不能訓練兒童的什么能力?寫這張海報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這張海報沒有提到什么內容?(以上均為選擇題)。六年級某次考試的第三篇閱讀文本就是某老師與某學生之間互留的兩張留言條,然后設置了這樣的試題:陳君齊寫便條給周老師的主要目是什么?(請選出兩個正確的答案)下列哪一項是周老師寫給陳君齊的便條的主要信息?
寫作試卷,都是設置兩道作文題,其中一道就是應用文。比如,三年級某次考試其中一道作文題就是:請根據題目寫一封書信。(婷婷今年十歲,是剛剛搬來香港住的新移民。她第一次在香港過圣誕節,覺得非常新鮮有趣,于是寫了一封信給住在廣州的表姐,說說這次過節的經歷和感受。)六年級某次考試的作文題其中一道就是:今天天氣晴朗,你和家人到郊外游玩了一整天,請你寫一篇日記,把今天難忘的事情和感受寫出來。
四、堅持主客觀題并舉的題型
香港小學語文考試的六份試卷中,作文與說話考試都是主觀性題目,給出題目或者話題做書面表達(寫作)或口頭表達(說話),帶有明顯的主觀性表達的特點,而閱讀與聆聽均采用的是客觀題。
閱讀試卷,三個文本閱讀考查,一般都要設置20~25道題。其中,有3~4道是填空題;其他均為選擇題,既有四選一題型,也有少量五選二題型。聆聽題,一般15~20道,也全部是選擇題。
在內地的閱讀理解試題里,選擇題型已經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文字表述題。在香港小學中國語文科全港性系統評估試題中,選擇題則占有極大的比例。其實,標準化試題本身并沒有錯,也許錯的是沒有制作出與中國語文這門學科相適應的標準化試卷來。客觀題型仍舊能夠測評出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我們依然認為,香港小學中國語文試卷是能力型的試卷,而且這樣做一方面減少了閱卷的工作量,也為閱卷中評分標準的統一把握提供了保障。
五、配套具體明確的評價標準
香港小學中國語文考試模式與內地明顯不同,增加了聆聽與說話的評估,而這兩項評估最難操作的是如何評判學生的成績。那么,香港小學中國語文評價的標準是如何制定的呢?
閱讀評估很容易操作,只有填空與選擇。聆聽試卷也只是選擇題。寫作評估與內地一樣有著詳細的評分量表,但明顯要更細密,比如,量表中設置了內容、結構、文句、詞語運用、錯別字、標點符號六個項目,每個項目又分為五個等級,除此之外,在提供的評分標準中,一定會有一篇參考例文。
最難操作的自然是說話評估,但是,因為有了具體明確的標準,因而也就有了一定的可操作性。比如,六年級看圖講故事試題,評價的標準首先看說話的內容是否清楚明晰:故事發生在什么地方,圖中的人物各自在做什么,你對圖中人物行為有什么看法。其次再看說話時的能力狀態:能否清楚講述不同類型的故事,能否完整地按順序講述事件,能否運用略有變化的詞語表情達意,能否掌握所學字詞的發音,音量運用是否適當。最后又將每一個能力狀態分為一至五等。這樣具體而明確的評分標準,加上學校一以貫之地舉行這樣的評估,也有了一定的經驗,所以,類似非常主觀的試題也能保證評分的客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