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職業教育,對切實提高人口素質、發展地方經濟、促進民族交流和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將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為進一步促進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本文針對目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如辦學基礎條件薄弱、師資力量缺乏、缺乏職業教育統一發展模式、職業教育與就業銜接不緊密等,提出如下建議。
一、對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全面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
目前,我國對公辦中職學校涉農專業和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實行免學費政策和國家助學金制度,但在專業、學生類別上有所限制,每年1500元助學金也無法滿足貧困學生的需求。因此,建議對民族地區的民族學生全面覆蓋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即不分專業、年級、學生類別,實行學費、住宿費、書本費全免政策。同時,進一步加大對中職學生的資助力度,調整提高助學金標準,提高對民族地區學生的專項獎勵和獎學金比例,為民族地區學生提供勤工儉學崗位,確保民族地區學生不因貧困原因退學、休學。
二、建議鼓勵區域內外聯合培養,采取多種形式相結合的綜合職業教育發展模式
一是在現有條件下,整合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資源,依托產業重鎮,配合產業集群,重點開展省內聯合培養,讓民族地區選擇職業教育的學生都有機會接受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職業教育。二是在師資條件特別落后的地區鼓勵采取異地教育的方式,對民族地區在外地設立職業技術學校、將學生轉移到較為發達地區學習等方式給予政策支持。三是鼓勵區域內外聯合培養、職業技術學校與企業聯合培養的教育模式,實現發達地區辦學用工與民族地區富民增收的“雙贏”。
三、多渠道加大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資金的投入力度
目前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經費多來自地方財政,資金需求的缺口較大。據測算,“十二五”期間,按“9+3”模式在全國民族地區開展少數民族免費職業教育至少需323.7億元,年均需64.74億元。因此,建議中央財政加大對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投入,促使公共教育資源向民族地區傾斜,促進免費職業教育的順利開展。同時,鼓勵民間直接投資職業教育,特別要鼓勵企業以聯合培養為目的的資金投入,最終形成以中央財政為主、地方財政和民間投資為輔的資金投入格局。
四、建議教育和就業主管部門加強組織指導,加強職業教育與就業促進工作的緊密銜接
一是開展有需求導向的職業教育設計,按照產業技術要求和發展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大綱,并將課程教學與專業技術和職業資格認證相結合。二是深化訂單式職業教育模式,使學校根據企業崗位的需要設置課程,在師資、實訓等方面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企業則主動參與學校人才培養過程,為“訂單學生”提供實習實訓條件與職業環境。三是搭建就業實習平臺,推薦學生到國有大中型企業或大型民營企業實習,待實習結束后,通過雙向選擇留企業工作,或自主創業、自由擇業、繼續深造。要積極為選擇回鄉就業、創業的學生提供一定的優惠政策。
五、建議政府給予政策支持
一是明確職業教育定位,為民族地區逐漸開展少數民族免費接受中等職業教育提供政策保障;二是確定民族地區少數民族職業學校的發展方向,將集中優勢資源發展職業教育園區列入地方發展規劃;三是發展職業教育應將資金投入納入常規計劃;四是政府應出臺針對性較強的法規政策,為區域內外聯合培養、校企聯合培養發展訂單式職業教育創造條件;五是通過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權責,確保每個貧困家庭至少有一人享受到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