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官方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導功能、交流功能、傳播功能和塑造功能,它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平臺、鍛煉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要從觀念、話語、內容和運營等方面入手,使這些功能和應用價值得以全面展示。
[關鍵詞]互聯網 "校園文化 "網絡新語言 "價值觀 "以人為本
[作者簡介]徐福林(1981- ),男,廣西岑溪人,貴陽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貴州 "貴陽 "550081)梁芷銘(1981- ),男,廣西玉林人,欽州學院法律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公共治理與媒介傳播;周玫(1980- ),女,廣西北流人,欽州學院中文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網絡美學、海洋美學。(廣西 "欽州 "535099)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高校官方微博的運行與利用研究”(課題編號:2014LSZ027)、2013年度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高校微博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研究”(課題編號:2013LSZ033)和2013年度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媒介素養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領域”(課題編號:2013SZ01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31-0062-03
一、高校利用官方微博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1.引導功能。高校官方微博(以下簡稱“官微”)的出現為校園帶來了豐富的信息,其信息主題主要集中于教育教學管理、校園后勤與安全、高校招生與宣傳等方面,高校官微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功能就經由這些不同的信息體現出來。一方面,它服務于學生群體,引導學生群體,為學生提供人生與生活的正能量,為學生解答思想的困惑,為學生免遭不良思想觀念侵染提供堅強屏障,同時引導學生群體渴求知識和真理,追尋正義、善良和愛。另一方面,它服務于家長群體,引導家長群體,幫助他們了解高校及日常管理、教育教學,促進他們關注高校發展、學生發展。另外,在高校官微塑造高校形象的同時還對社會公眾形成不同程度的引導,引導社會公眾形成對高等教育發展全面客觀的認知。
2.交流功能。高校官微是高校官方傳播有關信息的重要平臺,在教育教學、校務公開、校園輿論引導等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微博平臺上,不僅不同年級、不同知識水平、不同思維方式的學生參與交流,而且不同專業、不同崗位、不同年齡的教師和高校管理人員等群體也參與到相關信息的交流中。他們不僅交流校內外的相關信息,還交流關于這些信息的不同看法,他們不僅交流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政治觀、法制觀等,還分享與此相關的真實體驗,他們交流自己的人生體驗、學習體驗、工作體驗、社會閱歷,他們在交流中不斷發現自己,認識自己,把自己深深融入高校官微這一新的天地。這是高效率的交流,這樣的交流開創了“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同時并存的思想政治教育交流模式,打破時間和空間對交流的限制,使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了實時交流、公開交流。
3.傳播功能。高校官微依托于高校職能部門和權威信息源,是權威的信息傳播渠道,其傳播功能是不言而喻的。這不僅是對來自不同渠道的不同信息的高效傳播,也是對思想觀念、價值判斷與價值取向、道德觀念與道德體驗等精神文化的高效傳播。這是一種全方位的傳播,不僅觸及高校不同群體的生活與學習,也切實觸及他們的工作;不僅觸及他們的基本認知,也觸及他們的精神世界。高校官微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功能是在人、機器設備(計算機、手機)、技術、信息(知識)的有機組合中逐步實現的,并經由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得到實現。不可否認的是,它始終受到機器設備和技術發展程度等客觀條件的制約,受到人的知識、視野、精神品質、情緒等主觀因素的制約。但是,無論它在當下受到多大的制約,作為傳播主體的人——不管是學生,還是思想政治教師,或者高校管理人員,都將逐漸突破各種制約,使信息得到傳播,讓美好品質和正確價值取向等健康的精神文化產品流向高校校園。
4.塑造功能。高校官微帶來了碎片化和個性化信息,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學生和教師都深深沉浸于由此而形成的輿論場景中。在這一輿論場景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客體和人文制度環境都被重塑。一方面,包括相關思想政治教師、班主任、輔導員等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都能從高校官微獲益,不斷反思自身的言行,反觀精神世界、內心世界,把懦弱、兇狠、冷漠、刻薄、虛情假意等不良品質驅逐出自我世界;另一面,包括廣大學生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在高校官微的影響下,告別迷茫、玩世不恭,形成獨立健康的人格。同時,包括高校日常管理制度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制度環境也被重塑,逐漸轉向人性化,更加凸顯以人為本,不斷滿足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二、高校利用官方微博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1.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網絡化生存催生了網絡新語言,出現了“知音體”“凡客體”“淘寶體”“咆哮體”等,包括這些新語體在內的網絡新語言受到青年學生群體的廣泛歡迎,他們模仿、傳播、運用,并試圖創作新的語體內容。同時,包括教師、班主任和輔導員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也被網絡新語言包圍著,他們常常使用網絡新語言,并努力改造網絡新語言,使之與實際工作相適應,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接近學生的語言審美趣味。可以說,因為高校官微而出現的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更新,不僅是廣大學生這一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實際需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動適應網絡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
2.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高校官微連接了互聯網這一容納海量信息的時代工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擁有了比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多得多的資源,不管是以文本、圖片形式存在的資源,還是以音頻、視頻形式存在的資源,都是如此。社會信息、知識、體驗、觀念經由現代媒介整合、傳播而進入高校官微和思想政治教育視野,同時高校校園發生的事件、師生言行等經過整合后,也會進入高校官微,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3.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在高校官微出現之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主要包括高校傳統媒介平臺、主題網站、社團(校園)活動和課堂,而當高校官微進入人們的視野,高校官微就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但是,這一新平臺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原來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之外,而是與這些傳統平臺相互聯系、相互溝通、相互影響,它不斷從這些傳統平臺吸收養分,借鑒其話語方式,更新內容,更新表達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從線下延伸至線上,并在線上不斷向縱深發展,把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互聯網世界和校園網絡世界,把不同受眾者吸附在自身周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也可從高校官微這一新平臺吸收新元素,用清新的話語、頗具親和力的表達方式吸引學生受眾。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平臺與高校官微這一新平臺聯合起來,既相互配合,又分工明確,共同構建網絡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多元平臺。
4.鍛煉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新媒體時代,新聞機構和政府宣傳部門等傳統傳播主體不再作為主要的或者唯一的力量主宰傳播過程,其他組織、機構、個人也成為傳播主體。于是,各個不同的社會群體和社會階層都能通過新媒介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樣的“聲音”或者與新聞機構的“聲音”不合拍,或者與政府宣布部門的“聲音”不合拍,但這是一種獨立的、原生態的聲音,無論怎樣,其最終都將在互聯網出現,并向高校校園網絡傳播。也就是說,來自不同社會群體和社會階層的“聲音”最終都將為高校生活的不同群體所知曉、圍觀和評論。這就為鍛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提供了平臺,即不管是學生群體,還是教師群體,或者相關管理人員群體,都將在這一輿論場域中得到鍛煉:他們原有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精神文化追求或者進一步得到確證,或者發生不同程度的調適,或者在不同程度上被顛覆,他們將進一步對真善美、正義公平等議題進行體認與感知,并使得這些經過洗禮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精神文化追求沉淀于內心,成為人生的堅守和實際行動的指南。
三、高校利用官方微博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觀念策略。首先,樹立“微”觀念。高校官微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傳統媒介視野的思想政治教育,它立足于互聯網這一廣闊的虛擬空間,立足于微博的傳播特點和規律,受到微博字符容量的制約。因此,高校領導層、各職能部門、各院系以及班主任、輔導員等相關人員要樹立“微”觀念,加深對高校官微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不僅要認識其多方面功能,還要認識其發展特點與規律,利用高校官微有限的字符容量傳播“微言大義”。同時,還要讓學生受眾樹立“微”觀念,提高他們主動、理性地關注、回應高校官微的“微言大義”的意識。其次,樹立高效觀念。高校官微是微博的特殊形態,具有微博的傳播特點。因此,高校不同群體要樹立高效觀念。具體而言,高校官微開設主體要樹立高效收集、整合和發布信息的觀念,高校官微受眾不僅要樹立高效關注、回應的觀念,還要樹立高效踐行的觀念,即對高校官微傳播的正確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要盡快落實于自己的行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而不是僅僅停留于對高校官微相關言論的表面回應。最后,樹立以人為本觀念。高校官微思想政治教育要關注人,關注人的思想觀念動態,關注人的發展,關注人的喜怒哀樂和離愁別緒,關注人的一切美好的東西,讓人性之美照進每個人的心靈,并把那些思想困惑者、迷茫者、失落者、失望者、非理性者帶離“泥潭”,幫助他們找到自我,找到正確的道路。
2.話語策略。第一,使用草根話語。語言文字是交流思想和傳遞信息的媒介,也是除了音頻、視頻、圖片等多媒體傳播介質外,微博輿論傳播的最重要載體。顯然,高高在上、陳舊、空洞的純政治話語并不能擔當此任,唯有那些接地氣、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生活、貼近經濟社會動態的草根話語才能增強學生關注的積極性,使高校官微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發揮真正的作用。第二,包容網絡新話語。廣大學生話語的使用有著典型的網絡時代特點,因此在高校官微思想政治教育應用過程中,可以適當使用“凡客體”“淘寶體”“咆哮體”等網絡新話語,而對他們使用網絡新話語的回應也應抱著寬容的態度,以便讓他們在輕松活潑、機智幽默的話語氛圍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第三,維護傳統教育話語。這并不是要維護那些陳舊、空洞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相反,要全面摒棄那些陳舊、空洞的話語,保留那些言之有物、能反映人的真實情感、能切實描繪人世間的真善美的話語,使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真正實現與時俱進,為廣大學生受眾喜聞樂見,使思想政治教育展露新的風采。
3.內容策略。第一,深入社會生活,把握內容基本格調。對于高校官微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唯有那些立意高遠和高質量的內容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座談、問卷調查、訪談、學術沙龍、社會實踐等方式深入了解社會生活,了解社會風氣、社會期待和社會焦慮是把握相關內容基本格調的有效途徑。第二,深入時代,把握內容基本底色。深入時代是高校官微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高校官微開設主體要關注時代發展對人的影響,關注人對時代發展的反映,關注時代的精神狀況,注意結合時代發展深度挖掘、提煉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內容。第三,深入學生受眾,把握內容基本框架。高校官微不僅要深入作為“集合體”的學生受眾,還要深入作為“個體”的學生受眾,切實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不僅要結合學生校園社團活動動態、高校日常管理動態,還要結合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學習狀況和學術追求等搭建高校官微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基本框架。
4.運營策略。第一,借意見領袖增加“熱度”。高校官微的運營是一個實時的動態過程,微博粉絲數量、微博轉發數量、微博回復數量、微博評論數量等數據指標反映了高校官微的“熱度”。高校官微必須保持一定的“熱度”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發揮作用。這必須借意見領袖之力,讓高校官微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保持足夠的“熱度”,聚集人氣。意見領袖既可以來自學生群體,又可以來自班主任、輔導員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無論他們來自哪個群體,都必須對學生的思想動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第二,借知名校友增加“黏度”。知名校友身上有著動人的勵志故事,他們有著豐富的社會閱歷、良好的品質、堅強的意志,是青年學生的榜樣,把他們吸收成為高校官微粉絲,并積極回應相關微博主題,無疑會使高校官微粉絲的“黏度”大大增加,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將在此語境下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第三,借名人名言增加“力度”。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是先賢先哲智慧的結晶,歷經時間的洗禮,對社會、時代和人的生存狀況有著深刻的洞見,能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正能量,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撥開心頭的迷霧,走出人生“泥潭”,找到自我與真我,而這恰恰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梁芷銘,周玫.高校官微集群建設及其應用[J].新聞知識,2014(3).
[2]梁芷銘,徐福林,周玫,等.高校官微面臨的諸多問題及其對策——高校官微系列研究之三[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3]徐福林,梁芷銘,周玫,等.高校官微與大學生思政教育——高校官微系列研究之一[J].傳播與版權,2013(4).
[4]馮銳,金婧.論新媒體時代的泛在傳播特征[J].新聞界,2007(4).
[5]胡彬彬.中國高校微博的發展現狀與完善策略——基于18所“985”高校微博案例的調查分析[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
[6]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