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真正課程學意義上的學理性建構,至今還沒有統一的完備體系,這需要教育學、課程學以及教育哲學整體融合的共同建構。即便單從語文課程學層面看,也是見仁見智,更多個性化的側重,甚或個人化的一些探索。如此看,諸多缺陷使然,筆者也只能從自己的教學經歷和教研感受層面,提出一點自己的思考。
筆者在聽課、評課經歷中發現,《小狗包弟》和《鴻門宴》兩課值得我們在“改善課堂教學”的角度去做更為細致、深入的思考,也想借此談談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上的一個側重,即課堂教學的內在理路問題。
對于內在理路的關注,源于更多公開課、展示課甚至競賽課,無不注重教學環節的設置。單看一個個教學環節,大多無可厚非,若要關聯環節與環節之間內在聯系的辨識,就會發現多有脫節和疏離,缺乏應有的邏輯關系,呈現跳躍式、跨越式或交互式的拼湊,組合成了一堂課的教學內容。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脈象,山有山脈,葉有葉脈,人有血(氣)脈,文有文脈,課也有自己的課脈。一線貫穿而氣象萬千,教學者的教學個性和教學魅力大多蘊含于此。這里所提到的“課脈”,便是一堂課在教學上的內在理路,是課堂教學生動展開的支撐,是課堂教學活潑運行的牽引,是課堂教學峰回路轉的開啟。
我們先來看《小狗包弟》和《鴻門宴》兩節常態課在教學結構和教學內容上的如實記錄。
《小狗包弟》(40分鐘學時)
一、作者介紹(用時6分鐘)
巴金,文學成就巨大,著有“愛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姓名李堯棠,籍貫四川,由“堯”而說到“堯舜禹”。“文革”中被迫害而死的有兩千萬人,并介紹巴金的夫人蕭珊就在“文革”中被迫害而死。2003年,巴金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辭為:“穿越一個世紀,見證滄桑百年,刻畫歷史巨變,一個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間燃燒的激情,點亮多少人靈魂的燈塔;他在人生中真誠地行走,叩響多少人心靈的大門。他貫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熱情、憂患、良知,將在文學史冊中永遠閃耀著璀璨的光輝。”
二、粗略閱讀文章(用時11分鐘)
要求學生在閱讀后找“文眼”,即文章的中心句,也就是主旨句。
學生粗略閱讀5分鐘,讀完全篇文章,大多找出了“文眼”,也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話——“我懷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教師用時6分鐘,要求學生注音并理解教師板書的10個字詞,重點辨析“墜落”和“墮落”。
三、文章內容梳理(用時15分鐘)
序幕:(1)藝術家和狗的故事
開端:(2)介紹包弟
發展:(3~6)友愛包弟
結局:(7~9)送走包弟
尾聲:(10~13)對包弟的深深歉意和懺悔
敘事的線索:眼前——回憶——眼前
包弟的經歷我的感情
被轉送于我高興
包弟被追殺膽戰心驚
轉送到醫院輕松沉重
被解剖自責懺悔
四、探究分析(用時8分鐘)
巴金:人只有說真話才能夠活下去。
問題:小狗包弟有什么樣的特點?(聰明、通人性、可愛、聽話)
魯迅: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問題:藝術家的狗給人怎樣的印象?(來不及細講,下課鈴就響了。)
五、下節課的學習任務
分析文章的思想價值和啟示。
《鴻門宴》(40分鐘學時)
一、序曲
兩句人物語言的分析,從中看出各自的性格特征。
1.項羽:彼可取而代之。
2.劉邦:嗟乎,大丈夫當如是也。
二、進行曲
分析課文情節:宴前——宴中——宴后
宴會前:無傷告密
范曾定計
項伯夜訪
張良獻計
劉邦定策
項羽許諾
在分析“宴會前”的情節內容時,著重講析了相關語句的相關詞語在意義和用法上的文言知識,諸如“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中的“無所”,“沛公軍霸上”中的軍”,“此其志不在小”等,其間還要求學生誦讀。
三、尾聲
鈴聲響,下課。
縱觀這兩節常態課,很原生態,事先沒有刻意準備,是臨時安排的隨堂聽。愈是如此的課堂,給予我們的思索價值和探究意義越彌足珍貴。
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注重學生課堂上的誦讀,注重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注重學生學習狀態的把握和引導,注重語文課堂上言語教學的細碎或者細微,教師的這些教學行為在兩堂課里都有實質性的呈現。可是,細想深究起來,這兩堂課在很有價值的“切入點”或者說“聚焦點”上,顧左右而言他,甚至轉折了,變形了,變異了。
問題的根結在哪里?在于缺失了應有且必有的乃至忽視了已有和本有的“內在理路”。
《小狗包弟》一課,關于作者介紹的內容和隨即進行的教學內容之間關聯密切,是繼續學習的支撐性鋪墊,是思考空間的拓展,是問題意識的強化和深化,具有開啟思考的內在張力。“文革”悲劇、巴金夫人蕭珊和頒獎辭,這看似不相關的三方面內容,都和《小狗包弟》一文的內容理解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經歷苦難和煎熬后的巴金,依然保持了“激情,真誠,熱情,良知”等美好品質,依然滿懷著希望和憧憬,這也讓巴金所說的“懷念”和“歉意”富有了深刻的思想內涵。教學者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應該緊扣“懷念”和“歉意”展開,以此作為內在理路而遷延開去。教學者不是沒有找到這個切入點和聚焦點,就是沒有內在理路的意識和覺悟,因此隨后的教學內容便也晃蕩開去。從教學者的教學內容看,6分鐘作者介紹和5分鐘閱讀教學是有效的,而后的6分鐘字詞理解和15分鐘內容梳理顯然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字詞理解割離了“懷念”和“歉意”的聚焦,內容梳理也只是表層意義上理解文章內容,至于“我的感情”的分析概括,完全是抽絲剝繭式的陳列,沒有在人物和事件的糾葛中進行整體思考和整體辨析,顯得零碎和散亂。再說8分鐘的探究分析,因為沒有沿著內在理路的聚焦而展開教學內容,只能停留于概念,未能深入作者內心。作者隱隱作痛的內心世界的情感波動,在于作者不堪回首而又無從忘懷的沉痛煎迫,需要沿著“藝術家的狗—包弟—蕭珊”這樣的敘述和描寫脈絡來閱讀理解和深刻感受。
《鴻門宴》一課,切入點很好,富有思考的內在張力,具有可分析的深刻蘊藉。個性化的語言,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在一種對比的狀態下更能見出項羽和劉邦的性格反差。雖不以成敗論英雄,但是成敗自有原因。這兩句個性鮮明的語言寫活了兩位主體人物形象,這是一個引子,是凝結得很好的內在理路,借此而結合《鴻門宴》中的相關敘述和描寫進一步深刻理解項羽和劉邦,實際上是一脈貫穿的。遺憾的是,教學者在課堂結構上的“疏離”和“逆轉”,導致教學內容的處理各處游走,“綱”不舉,“目”不張,中心無法突出。如此草率和空浮,不能在課堂教學上有所講究,求得精細,也正因為沒有弄清課堂教學內在理路的重要和必要。
兩堂課在教學上散亂而不緊湊,破碎而不集中,空浮而不深透,就因為沒有抓住內在理路,也就不能沿波討源,尋根究底。
對于課堂教學,我們應該努力追求“明明白白(教學內容)—清清爽爽(教學思路)—實實在在(教學細節)—透透徹徹(分析探究)”。至于所說的教學的內在理路,便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思路的有機整合,一脈相承而水到渠成,順理成章而不枝不蔓。這個內在理路,既是教學的核心內容和核心價值的深刻凝聚,也是教師的教學機智和教學智慧的高度融合。一說到“高度”問題,教師就覺得這好像與平時的教學在常態上不可彌合,是一種過高的期望,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妄想。事實上,就因為常態課缺失了有意識的自覺和自為,常常也在一種習慣自然的因循狀態,便也固定框套了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以至于隨意、散漫、松弛、空疏。如此,優質教學設計和教學創意便也淹沒和葬送了。
單說《小狗包弟》和《鴻門宴》這兩課,富有教學價值的內在理路本也蘊含在兩位教師的教學環節中了,可惜的是他們沒有這個意識,不明確應該教學什么以及可以教學什么,于是再怎么教也是盲人騎瞎馬,課堂上很多富有協奏或者合奏的樂章便也走了音,跑了調。
《小狗包弟》既然要求學生尋找“文眼”,那就應該僅就“文眼”牽引開去,著眼于“懷念”和“歉意”進行具體、細微、深入的解讀。情由事生,呼應于“懷念”和“歉意”感情的相關事件,不就一一抽取和剝離出來了嗎?這些內容,都是和“小狗包弟”以及“我”密切相關的。在一種整體狀態里,各個層面也就不會支離破碎了。《小狗包弟》的內在理路,便也是順沿“文眼”而分析文章,無須什么情節內容的絲絲入扣。大凡敘事性作品,也都存在敘述角度的取舍問題,本文屬于回憶性散文,糾葛了歷歷往事,自然也就存在了“當時的我”和“現在的我”的對應。更多教師把眼光完全放在“小狗包弟”以及“當時的我”,其實因為小狗包弟,作者巴金也還隱約含蓄甚至是情意深長地寫到了“我的愛人蕭珊”“過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如果僅僅是從“小狗包弟”讀解全文,作者那句“滿園的創傷使我的心仿佛又給放在油鍋里煎熬”深刻的感喟,怕是也只能淺嘗輒止了。這篇回憶性散文,借寫小狗包弟,寫出了自己對不堪回首的往事的無以忘懷,對包弟如此,更何況對蕭珊了。關于包弟的外在敘事線索,蘊含其內的也就是對愛人蕭珊,同樣是“懷念”和“歉意”感情的糾結。包弟死了,“我”還活著;蕭珊死了,“我”還活著。包弟和蕭珊都死于那場浩劫,“我”的“懷念”和“歉意”就是敬獻給他們的,這也是生者對死者的懺悔。然而懺悔并非是自己真的就有所謂的罪孽,有些時候是良心和良知上的一種自我完善,是人的靈魂的自我拯救,活著的意義和價值,甚至活著的追求,在懺悔意識的支撐下能夠更加清晰。巴金的懺悔意識不是罪孽的懺悔,而是對人性的呼喚,對人的尊嚴的呼喚,對人世間道義和正義的呼喚。如此看,《小狗包弟》這篇文章的教學價值也就深蘊于“現在的我”的感懷,即“懷念”和“歉意”的表達。
《鴻門宴》既然是開篇就人物個性化語言進行分析,那就應當緊接著“人物分析”,用文章中的相關語句和相關事件對兩人的性格特征予以分析。這既是對引出的兩句話的呼應,更是對文章內容的緊密聯系。兩句話是綱”,那么文章的相關內容便是“目”,綱舉目張,教學的內在理路也就清晰明朗起來。事實上,整個“鴻門宴”在形勢上的逆轉,根本原因也就在于項羽、劉邦二人的性格。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然而對于性格的成因以及性格的內在,卻是缺乏更為深刻的認識,大多在一些模糊的狀態給予人物一些定論,缺失的正是對于人物性格細致入微的分析。項羽的“為人不忍”并不是什么“仁德”或者“婦人之仁”的淺淡,還在于他剛愎自用,缺乏對未來的遠見卓識,更在于他過分相信“人力”或者“天命”。司馬遷《項羽本紀》結尾的“太史公曰”,那深沉的喟嘆更是一針見血的確論:“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寐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師心自用,本就是項羽的性格弱點。劉邦雖未稱帝,但是劉邦的帝王氣象已經漸成氣候,廣納善言而隱忍待發;相反,項羽則是在“小看劉邦”的潛意識里,無限膨脹了個人英雄主義。個人的力量再強大,也遠遠不及眾志成城的群體智慧。項羽的真性情,不能說不是一種深度的悲劇。“鴻門宴”前后的強勢和弱小、鼎盛和衰敗,項羽由“破釜沉舟”而“四面楚歌”,實在是“非用兵之罪也”,而是“人的因素”,性格的因素。事實上,上課的教師已經講到了“性格決定命運,情商決定人生”,可是這么好的“切入點”,這么好的有思考的內在張力,這么好的可分析的深刻蘊藉,卻因為教學內在理路的缺失,即便是一些語詞語句的分析講解,也沒能深入言語內蘊的有關項羽劉邦的性格特征,導致了課堂教學的破碎,不能說不是一種遺憾。
再說,課堂教學內在理路的建構,就是要緊緊扣住課堂教學的合理內核,也就是王榮生所談到的“合宜的教學內容”,集中彰顯課堂教學的核心價值。如此,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真正有章有法,張弛有度,漸進有序,順理成章,圓融完美。
同樣的教材內容,可以析取出很多并不完全一致的教學內容,根由也在于內在理路的確定。比如《小狗包弟》大可以從回憶性散文或者隨筆這種文體特征進行教學,從探討怎么寫的角度來理解寫的內容。《鴻門宴》也可以從項羽不可一世的“破釜沉舟”以至于無力回天的“四面楚歌”的生命歷程角度,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探究,但所有的思考和探究都必須依據《鴻門宴》的事件內容。不同的內在理路,體現了教學者的個性差異,既有知識結構上的,也有教學理念上的,更有對文章本身讀解角度取舍上的。聽課評課,關注了教學的內在理路,便也看清了教學者的教學脈絡和教學軌跡。
任何一堂課,如果枝節橫生,如果盤錯牽繞,必定是含混顛倒,云遮霧罩。看似什么都涉及了,其實什么問題也都沒有實實在在、透透徹徹地解決。
如何“牽一發而動全身”,如何“綱舉目張”,如何“行云流水,水到渠成”,如何“輕快自如,婉轉別致”,都當在課堂教學的內在理路上給予明確的梳理,或者實在的確定。
遵從課堂教學的內在理路,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必然體現為“融”的境界:一是教學結構的“融貫”,即有序,教學思路的清爽明快;二是教學內容的“融合”,即系統,教學內容的充實飽滿;三是教學細節的“融通”,即透徹,分析探究的深刻深透。
一堂課也就是一堂課,但是可以觀微知著,以小見大。教學者的教學機智和教學智慧,教學者的教學技術和教學藝術,教學者的創意追求和教學踐行,大都凝聚于教學者的教學行為中。從某種角度看,教學也可被視為一種行為藝術,教學者的一切教學行為是否能收到切實的教學效果,卻并不完全在于教學行為的形式存在,而在于環環相扣的教學思路的鋪展,以及由此而呈現的教學內容是否合宜、得當、切實。這一切,盡在于教學者對教學內在理路的確定,一如格律詩的“起承轉合”,自然圓融,卻也別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