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雖然“教無定法”,但“無定法”強調的還是要有法,而且這方法還很重要。常言講,“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要“領”就必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不然又何以為師?
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喜歡用“加法”和“減法”進行對比教學,效果不錯,也較受學生歡迎。
最早將“加減對比法”用到教學中是我在教學生劃分句子成分時。比如:
勇敢的小龍不一會兒便捉了三四條魚,挺肥挺大的。
這是一個“主謂賓定狀補”六大句子成分都同時出現的單句。我在講授時先用“減法”后用“加法”。具體做法是:開始我在黑板上只板書“小龍捉了魚”,用的是“減法”,且有意把“小龍”(主語)與“捉了”(謂語)和“魚”(賓語)隔開一定距離。“主謂賓”是句子主干,表達主要意思,哪個缺了就會犯“句子成分殘缺”的語病,明顯行不通。那么“定狀補”這些附加成分是不是就不重要,就可有可無呢?這時我用“加法”把“勇敢的”“不一會兒”“便”“三四條”“挺肥挺大的”補充到了相應位置上去。其中“勇敢”這一定語修飾主語,突出了小龍的可愛;“不一會”“便”這兩個狀語修飾謂語,強調“捉”的動作麻利;“三四條”表明捉魚的數量,交代很清楚;“挺肥挺大”這一后置定語(放在后面即成了補語)形象地說出了捉的魚什么樣。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主干缺了是語病,附加成分缺了則會影響到句子是否生動形象、清楚準確等。在這里,用“加減對比法”一是有助于學生盡快學會區分句子的各類成分及其功能,二是對他們寫作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做做此類練習,多數學生基本能輕松地解決劃分句子成分與改此類病句的問題,而且學生做起來很感興趣,下課后還會經常主動地探討爭論,何樂而不為?
引導學生分析課文、指導學生習作時,我也經常運用“加減對比法”。常言道“鳳頭豹尾”,此話形象地表達了開頭和結尾的重要作用。這個道理學生也知道,但真要讓他們自己去分析或在寫作時自如運用,則又完全不是一回事。比如《故鄉》一文,可以先不讓學生翻看課本,直接用多媒體出示掐頭去尾的《故鄉》讓學生讀,然后再加上開頭兩段和結尾兩段讓學生對比閱讀。
小說開頭兩段是: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去。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啊!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情況正如事先預料的一樣,學生很容易即可看出這一開頭在烘托氛圍、領起全文、為全文定下“悲涼”基調等方面不可或缺。
結尾兩段是: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閏土要香爐和燭臺的時候,我還暗地里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么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
我在蒙眬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們都知道魯迅的文章立意很深,除了文中刻畫的人物和所敘故事的表達效果外,該文的結尾很顯然在總結全文,深化主題,啟迪讀者積極探索、勇于開拓等方面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意地引導學生用“加減對比”分析,學生會自然而然地領悟作者的用意所在和文章的巧妙構思,遠比教師一味苦口婆心地講解省時省力。學生自己領悟到的,記憶深刻持久,運用時也會收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驚喜。
分析或指導學生寫好過渡句、過渡段時,我也會運用“加減對比法”。
如之前收入初中課本的著名作家浩然的小說一擔水》,寫作者相隔十八年前后兩次訪問同一個山村的不同見聞和感受,反映的是普通山村十八年發生的驚喜變化。作者借著趕車送他的馬長新鞭梢所甩下的一根柳條,信手來了一個巧妙的過渡:
綠了,綠了!春天了,春天了!一個又一個,又過了十八個,我才得到機會,重訪這個使人懷念的山村。
汽車載著我在平坦的柏油馬路上奔馳……
這個過渡近乎化天塹為通途,將十八年前后的兩次訪問用一根柳條妙手天成地聯成一體,很值得借鑒。如果去掉這一過渡,中間的“十八年”就真變成一條無法逾越的壕溝。由此可見,有無這個過渡的天壤之別。
平時學生寫議論文,最易犯的毛病是舉例與說理相脫節,或只會羅列事例,不懂得在舉例之后稍加議論,因而文章顯得松散,用意不明,中心不顯。我在教學時會用加減對比法講清其中的道理。議論文中的舉例好比是建房所需的磚瓦門窗等建筑材料,議論則好比將材料黏合在一起的白灰與水泥。有無這些議論——有時僅僅是一句話或一個小段落,效果則大相徑庭,有時甚至一句話即可使一篇三類文上升為二類文,也就是說多加一句話就可讓一篇作文多得5分。很多學生平時都發愁寫作文,這種加減對比能讓他們清楚怎樣寫才能得高分,學生寫作時自然就會在意。
此外,在分析課文或指導學生學習人物描寫、環境鋪墊、細節刻畫時也可運用加減對比法。比如小說《孔乙己》中孔乙己出場那段話:“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不一會兒,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在講課時如果用多媒體把“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和后面“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做加減對比分析,收效也一定很好。
教學是門藝術,不僅要講方法,而且還必須經常結合教材和學情的變化,總結摸索出一些較少受條件和場地限制,又便于師生一起活動參與,尤其是契合學生興趣愛好的方式方法來。隨著社會發展和知識傳播途徑的變化,對于方法的需求會越來越迫切,標準會越來越高。也許有人會認為“加減對比法”缺乏新意,可教學畢竟不是領著學生坐過山車,不能一味求新求快。否則就會因為今天跟著學這家、明天又追著學那家而陷于莫衷一是的盲從狀態。“加減對比法”簡便易學,教師引導學生有意用、經常用,堅持一段時間,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