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層初中學校教師在從事教育科研時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從價值、理念、方法、過程到成果,他們進行教育科研的真實狀況并不令人滿意。一線初中教師需要找到適合、適用的科研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微研究,使教育科研立足教學現場,進而發現并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最終促進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
【關鍵詞】初中教育 教師科研 微研究 實然困境 應然形態
目前,教育科研已經成為廣大初中教師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許多普通教師正在主持或參與各級各類課題研究,參加各級各類教育教學研討活動,參與名目繁多的教育教學論文評選,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表有關教育教學的研究文章。從整體上看,基層初中學校的教育科研日臻繁榮,呈現出“數量擴張”的態勢,不少初中教師也的確在教育科研活動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一線初中教師在進行教育科研時,依然存在諸多問題,陷入了困境,甚至走進了誤區。
筆者多年從事區域教育科研及基層學校科研管理工作,基于基層學校初中教師教育科研現狀,現就初中教師如何走出教育科研的實然困境,回歸應然形態,談一談自己的思考。
一、初中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實然困境及問題檢視
1.對教育科研認識上的誤區。
如今,不少初中教師意識到職稱評聘、業務考核都離不開課題、論文,于是,他們在“缺什么補什么”的功利思想驅使下,主持或參與了課題研究,并努力撰寫論文。雖然論文發表了或者獲獎了,主持或參與的課題結題了,但由于目標定位不當,研究方向不明,更由于缺乏系統、理性的認知,結果導致課題研究或論文寫作中出現了想象虛構、東拼西湊、移花接木等情況。這樣的教育科研是毫無意義的。
2.課題研究選題不當,研究過程缺失。
客觀而言,絕大多數初中教師缺乏教育科研的基本功,他們由于問題意識不強、反思意識欠缺、分析判斷能力不佳,再加上缺少專業人士的引領,在申報課題時往往一味追求立項數量與級別,而不顧教育教學實際,因而出現了很多研究范圍過寬或過窄,研究起點過高或過低,甚至概念模糊的低價值、無價值課題。
而即便課題被立項,不少教師也往往因為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繁忙等原因,無法按照設計方案中的內容、方法、程序展開研究;而且,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也不會采用正確的研究方法,不懂得如何梳理、分析有價值的過程性材料。這樣的研究自然不會形成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3.科研成果單一化、表面化。
目前,不少初中教師的教育科研成果表現出單一化、表面化傾向。比如課題鑒定時,只呈現研究論文、研究報告,缺乏相關實踐形態成果的支撐;而所謂的研究成果或結論,也缺乏科學嚴謹、合乎邏輯的論證,而是僅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和推導得出,或參考他人的研究成果后進行拼湊、組裝、改造。這樣的成果自然不可能有交流推廣的價值。
基于以上問題,我們需要認真反思,為廣大初中教師的教育科研正本清源。
二、微研究:初中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應然形態
筆者認為,初中教師要轉變教育科研方式,抓住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開展“微研究”,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1.教育微研究的主體及價值追求。
一切教育教學場所都是教師的研究之所,課堂更是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實驗室。初中教師工作在真實的、不可復制的教育教學情境中,最了解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困難與需求,最有可能及時發現正在發生的或潛在的教育問題,能夠方便地獲取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資料。因此,每一位初中教師都是進行教育微研究的主體,應當運用適切的研究方式,融入自己的體驗與感受,獲得鮮活的、個性化的研究成果,構建起適用于日常教育教學的理論體系,從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實現師生的協同發展。可以說,“改進實踐,成長師生”是初中教師進行教育微研究的價值追求。
2.教育微研究的內涵與特性。
就初中教育而言,教育微研究是以一線初中教師為研究主體,以改進初中教育教學實踐、成長師生為價值取向,以與初中教育教學密切相關的各類教育教學問題為研究對象,通過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制定合理的研究過程,從而解決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現師生的協同發展的一種研究范式。
它具有以下特性:一是田野性,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田野的主人,有觀察、實踐、研究、反思的便利與機會;二是廣泛性,即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都是廣泛的;三是自主性,教師可以自主選擇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周期等;四是規范性,即要遵循教育科研的一般規律、教育教學的規律以及初中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五是連續性,教育微研究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
3.教育微研究的關鍵因素。
一是研究對象。
初中學校教育微研究的對象應當是與教育教學密切相關的各類教育教學問題,涉及德育、教學以及學生成長等方面。教師要采用科學的方法與態度,探尋解決問題的合理方案,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二是研究方式。
初中教師在進行教育微研究時,選用的方法要適切、適用。比如,為了解某一教育教學事實的真相,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談話等方式收集信息,進而進行分析、探討;為解決某一課堂教學問題,教師可以對課堂運行狀況進行翔實的觀察、記錄、描述、分析與研究;等等。
在此基礎上,具備一定科研能力的初中教師可以開展范圍較小、周期不長、過程簡單的微課題研究,從而形成較為深刻的理性認識,獲得豐厚的研究成果。
三是研究成果。
初中教師從事教育微研究,最具現實意義的應該是通過研究所取得的實踐形態成果,如基于問題解決所取得的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進,以及研究對象所表現出的變化等。此外,還包括文本形態的研究成果,如文獻綜述、調查報告、課例研究報告、課堂觀察報告、個案研究報告、教育敘事、課例評析、教學反思等。
4.初中教師從事教育微研究的條件。
一線初中教師在從事教育微研究時,需要從基礎做起,循序漸進;需要有專業發展的強烈愿望與探索精神,逐步培養起較強的問題意識、研究意識、反思意識、合作意識;需要學會查閱文獻、搜集整理材料、進行統計分析;需要提升文字表達水平;同時,還要端正動機,保持科研熱情,堅守科研道德。
一線初中教師開展教育微研究還需要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給予政策支持,需要地方教育科研單位給予專業引領和推動。各縣(市、區)教育局要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搭建平臺,通過區域推動、專業引領、互助合作等多種形式引導初中教師學會研究、善于研究、樂于研究,走上幸福的教育科研之路。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教育科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