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內容,高校的空間布局結構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它反映了高校的空間分布和資源配置狀況,并伴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高校成立至今,國際高等教育的空間布局結構經歷了從自然演進、點狀聚集向多元發展的演變,主要采取政府推動、一體化發展、均衡化發展和國際化發展等策略。針對我國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空間布局結構的調整優化應注重國際化視野下發展理念的更新、政府的主體推動及多元化發展。
[關鍵詞]高職 空間布局結構 調整優化 一體化 區域經濟
[作者簡介]周紅莉(1983- ),女,河南鄭州人,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高職所,助理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比較教育、職業教育。(廣東 "廣州 "510300)
[課題項目]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教育部青年課題項目“高校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優化模型研究”(項目編號:EIA130424)和2013年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重大項目“廣東高職院校布局結構調整與優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3JKZ008)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5-0017-04
高校空間布局結構是靜態與動態的有機結合,也是衡量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水平、判斷教育資源配置是否契合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作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高等教育空間布局結構的調整優化是世界各國和地區合理規劃與推動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解決不同時期高等教育發展問題的重要舉措。面對國內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新態勢,高職教育的空間布局結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如何通過調整優化,以適應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這一經濟新常態的需要,我們從分析國際高等教育空間布局結構的演變過程中可以得到啟示。
一、國際高等教育空間布局結構演進的基本脈絡
1.自然演進與點狀積聚:“二戰”前。從國際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高校空間布局結構的演變受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以及高校自身辦學傳統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制約。在高校成立初期,根據工業革命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如需要良好的人力資本供給和精神文化生活環境等,高校一般建立在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或工商業比較發達的城市,并逐漸形成空間布局“在工業化程度高的大城市的‘點狀集積’”。①高校之間彼此獨立、自成一體,相互關聯不大,教育資源較為分散。在自然演進中,這些地區集聚了豐富、高水平的高校及教育資源,逐漸發展成為該國或地區的文化教育中心、科研中心、金融商貿中心等,具有規模、水平、質量、人才、特色等多方面的優勢。例如,為滿足經濟發展及國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美國在工農業經濟高度發達的芝加哥等城市創辦了初級學院、高級學院、社區學院等,注重全民教育、實用性教學、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大大革新了美國高等教育體制,推動了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過渡;以紐約為核心的都市圈作為世界頂級都市圈和金融神經中樞,則在高等教育方面獨具特色和優勢。法國是中世紀大學的主要起源地,18世紀興起的高等專科學校適應了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工商業、科學技術相對比較發達,以及歷史文化傳統深厚的巴黎、里昂、南特等城市或地區,是整個高等教育的重心。
2.因勢利導與多元格局:“二戰”后至今。“二戰”后,西方各國相繼走上經濟快速發展的道路,民主化、大眾化、科學教育等成為時代主題。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城市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急劇增大,由自然演變而成的點狀積聚的高校空間布局結構的弊端日益凸顯,如不能適應國家和地區社會現代化發展的整體規劃,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能力差,高等教育整體發展不均衡,不能滿足大城市以外地區人們的教育需求等。為此,西方各國通過新建、重組、遷移、合并等方式,積極調整優化高校空間布局結構,整合高等教育資源。以高校為依托,發達國家和地區大力興辦科技園、大學城、工業園區,以發達城市或大城市為重鎮,將高等教育布局向郊區、衛星城鎮擴散,構建了各具特色、各司其職的多元化高等教育系統。例如,芬蘭合并了85所職業教育機構,組建了22所高職院校等,推進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多元化、均衡化以及一體化發展。1960—1975年,美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從34%提高到45%,日本從11%提高到37%,法國從12%提高到24%,聯邦德國從6%提高到20%。
二、國際高等教育空間布局結構調整優化的主要策略
1.政府戰略設計與推動高校空間布局結構發展。在不斷完善發展的市場經濟尤其是科技革命的推動下,高校空間布局結構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促使政府成為調整優化高校布局結構的重要力量,通過制定政策、財政撥款、支持專業機構參與辦學等強有力的措施,調整了高等教育空間布局結構。以英國、美國為例。“二戰”前的很長一段時期,基于高等教育內容偏重于古典學科、忽視職業技術教育等原因,英國經濟一直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為主,并錯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直到“二戰”后,英國政府頒布了《巴特勒法案》,積極改革高等教育,尤其是批準廣泛開辦職業教育,促使高等教育空間布局有了新的發展。隨著經濟的復蘇發展以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國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激增,客觀上要求英國政府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1963年,英國高等教育委員會發表了《羅賓斯報告》,在駁斥了“有限智力庫”的同時,提出了高等教育自由發展、合理分配高等教育資源、同績同酬等原則,以及將部分高級技術學院升格為大學、賦予部分地區學院大學地位、將部分高級技術學院升格為技術大學、用全國學位授予委員會代替全國技術文憑授予委員會、鼓勵技術院校發展學位課程等建議,為高等教育布局結構的調整指明了方向。2000年,英國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制定了《英國高校戰略規劃指南》,科學規劃高等教育發展和學校設置,引導高校布局結構調整優化,促進良性競爭和協調發展,這是“世界各國高等教育中第一份關于高校規劃的正式指南”。②至今,圍繞勞動力職業技能的不斷提升,③調整優化高校布局結構始終是英國的一個重要政策議題。
美國在積極借鑒學習德國、法國等國辦學經驗的基礎上,高度重視高等教育空間布局結構的調整優化,通過制定政策、撥款等予以推動。美國相繼頒布和實施了《國防教育法》《高等教育設施法》《高等教育法》《國家處在危險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發揮美國高等教育的潛力》等政策文件,推動了高等教育布局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了社區學院。針對“二戰”前聯邦政府對大學資助很少的問題,“二戰”后,在“威斯康辛思想”等的作用下,美國不斷加大對高校的資助,促進高校與區域經濟、軍事科技的結合,逐漸出現了以高校為依托的“科技園”“工業園區”,注重高校科研、教學、人才培養與區域生產的結合,促進經濟發展。為脫離1975年的財政困境,紐約依托世界第一金融中心的優勢,強化職業技術教育,利用聯邦資金,在市區開辟第一批高科技產業研究院區,籌建與知識經濟銜接的專業,調整院系空間布局,④大大集聚了眾多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并使他們發揮了巨大的力量,促使經濟迅速恢復并發展起來。
2.多元化空間布局結構促進一體化發展。20世紀后半期以來,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日益加速。為積極融入這一進程,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發達國家和地區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有效地滿足了區域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對不同層次、類型、水平人才的需求,促進了經濟騰飛。美國、日本、法國等發達國家,通過新建、重組等方式調整了高等教育空間布局結構,促進了區域內高校之間以及高校與社會的一體化發展,致力于實現彼此的多向合作、共同繁榮發展。美國加州構建了多層次、多類型、相互開放、定位明確、分工合理的公立高等教育系統,包括加州大學系統、州立大學系統、社區學院系統。其中,社區學院系統面向所有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提供職業技術教育及本科一二年級的教育,達到相關要求后即可轉入州立大學或加州大學。法國和德國通過新建、升格等方式,大量創設了兩年制的大學技術學院、高等專門學校等。
隨著高校規模的越來越大,大學城的出現極大地創新了高校空間布局結構的表現形式。一方面,英國、美國等國擁有辦學歷史悠久且辦學水平較高的老牌高校,按照市場法則,在自然演變的基礎上聯合多所大學及所在社區共同聚集成大學城,聞名世界的如美國波士頓大學城、英國劍橋大學城、德國洪堡大學城、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城等,具有歷史積淀性、文化共享性和輻射性。另一方面,政府根據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市場趨勢,主動構建了大學城,如美國的麥迪遜大學城、夏洛茨維爾大學城、州立大學,日本的筑波大學城,韓國的釜山大學城等,大大促進了區域高校的一體化發展。有的大學城通過產學研合作、政校行企合作等方式,共同建立了大學科技園,促進了高校與區域社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與自然形成的大學群落相比,政府規劃建設的大學城具有強烈的政策導向性、目標性、復合功能性,建設周期也較短。
與此同時,伴隨科技進步和知識經濟的發展,高校特別重視自主創新,不斷尋求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在一批具有創新性的高水平校長的推動下,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在大學城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形成了多元化巨型大學(城),具有廣延空間性、綜合學科性與人才培養的多元性,在校生人數在萬人以上,有的甚至達到幾十萬人,成為教育創新和科技進步的載體,賦予了空間布局結構以新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例如,在斯坦福大學前副校長弗·特曼教授構建“技術專家社區”創新思想的指導下,斯坦福大學將579畝閑置土地建成實驗室、生產基地、辦公室等出租給企業,⑤成立了斯坦福研究園區(Stanford Research Park)。這是第一個位于大學附近的高科技工業園區,促進了高校與企業的密切合作,進而發展成為世界著名的“硅谷”,擁有一批高技術的公司群,以及斯坦福大學、圣克拉拉大學和100多所專科學校與技工學校。
從發展脈絡及趨勢來看,以高校為軸心、構建產學研緊密聯合體,也是國際高等教育空間布局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舉措和表現形式。從20世紀70年代起,日本大力興建科學城和產學住一體化的新興技術城,英國興建科技工業園區、一體化創業型高校,美國構建了科學工業綜合體、大學—工業聯合體(中心),韓國進一步發展產學研聯合體,瑞典建設了工學交流中心等。截至2010年,美國興建了近200個工業園,除硅谷外,著名的有波士頓128號公路高技術園區、北卡羅萊納州三角研究園區等。
20世紀末至今,歐洲各國在一致共識下,相繼頒布了《博洛尼亞宣言》《柏根宣言》《哥本哈根宣言》《歐洲高等教育體系現代化議程》《歐洲教育和培訓合作戰略框架》《歐洲2020策略:旗艦倡議及整合指南》等,主要目的之一在于促進歐洲高等教育的一體化,加強合作和交流,整合高等教育資源,構建歐洲高等教育區,提高教育質量,推進歐洲一體化進程,如于2007年提出建構“歐洲職業教育區”的發展藍圖。
3.空間布局結構均衡化服務于高等教育現代化。為改善高等教育空間布局過于集中在大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的問題,推進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甚至普及化,各國政府以均衡不同區域高等教育資源、加強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調互動為目標,對高等教育空間布局結構進行了調整優化,其中一個重要舉措是將高校資源向大中城市郊區及衛星城鎮擴散,有效地緩解了高等教育的空間不均衡問題。例如,美國社區學院大多設立在主要城鎮或城郊;法國通過國家和地方政府規劃的契約式合作,在中等城市設立高職院校,減少巴黎中心區大學在校生的規模,加大在巴黎周邊新建大學的力度,增加了對大學基礎設施建設的經費投入等。
4.國際化戰略促進高校空間布局結構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在加快資源流動、共享的同時,客觀上促使國際化成為制約一個國家或地區國際地位和社會影響力的重大戰略。它要求把全球觀、國際視野納入高校布局結構的調整優化之中,努力培養適應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與競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例如,為適應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日本提出高等教育要培養“世界通用的日本人”,即懂技術、通外語、會經營管理,具有較強國際意識,通曉國際貿易、金融、法律知識,能夠適應國外工作和生活環境;澳大利亞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培養“競爭力強、具有世界級知識與技能并擁有充分發揮自身潛力機會的澳大利亞人”。⑥
在布局結構的調整上,發達國家和地區主動積極地從本國實際出發,制定了不同的策略,促進國際聯合辦學、在海外設立分校等,在輸出文化教育的同時,使布局結構向全球化發展。成為國際化大學,是各大高校調整優化空間布局結構的主要趨勢。例如,意大利與埃塞俄比亞合作共建了達瓦“埃塞-意大利職業技術與培訓學院”。近年來,紐約大學等美國各大高校爭先在中國、新加坡、印度、阿聯酋等尋找高校合作機會,如紐約大學與華東師范大學共同創辦上海紐約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和羅切斯特理工學院在迪拜開設課程,紐約大學在阿布扎比開設分校,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等在卡塔爾設立校園等。
三、高校空間布局結構調整優化的經驗與啟示
伴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高等教育國際化、終身化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現代職教體系的不斷完善,國內高職教育布局結構進入了一個新的調整階段。通過對國際高等教育空間布局結構變革與發展時代嬗變的分析,可以獲得以下三個方面的重要啟示:
1.在國際化視野中不斷更新高職教育布局結構觀。高職教育空間布局結構,體現了高職與區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有機聯系,是衡量自身是否契合社會發展的重要維度,既有一定的獨立性,又不是孤立于社會發展的物質存在。因此,高職教育空間布局結構的調整優化,首先應放眼國際,樹立可持續性發展的大教育視野,不斷更新與發展布局結構理念。
第一,強化高職教育空間布局與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把社會實效和經濟實效作為最重要的教育發展方針。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高職教育布局結構調整非常注重社會實效,如美國社區學院從創立之初,始終本著面向所有國民、為全民提供高等教育機會,以及提供職業技術教育、終身教育、促進社區經濟發展的宗旨,并根據當地雇主和勞動力市場、國際環境等進行規模調整,招生數占到美國大學招生總數的50%以上。第二,高度重視空間布局結構的戰略地位,滿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德國等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高等教育空間布局的結構性變化必須滿足公民的三大教育需求,即對職業教育的需求、對終身學習的需求、對公平教育的需求。⑦這意味著高職教育不僅是通向就業的最佳途徑,也是個人發展的橋梁,空間布局結構的調整優化必須滿足不同的職業教育需求。第三,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階段,高職空間布局結構是“量”與“質”即擴大增量與盤活存量的高度結合,以內涵建設和提升質量為重心。
2.政府是高職教育空間布局結構調整優化的主要推手。國際高等教育空間布局結構發展的實踐表明,政府在空間布局結構的調整上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通過對教育資源配置進行宏觀管理與調控,直接或間接影響著高職院校空間布局結構調整優化的方式、方法和方向。同時,政府獨特的價值取向、教育理念和設計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或決定著高職空間布局結構調整優化的戰略定位和方向,因此,在高職教育布局結構調整優化上,政府大有作為。
第一,提升對空間布局結構的科學認識和重視程度,加強對高職空間布局規律、特點、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研究與把握,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現狀與趨勢,與時俱進、高標準制定高職教育空間布局結構調整優化的目標。第二,凸顯政府的治理、服務、協調、咨詢等功能,以質量或內涵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綜合多個利益相關主體的關系進行價值選擇,確立高職教育空間布局的多元化發展戰略。第三,注重構建與高職院校、社區、學區、工商業界等的伙伴型合作關系,如“通過增加公眾的參與度,提升政府管理效能”。⑧第四,將高職教育空間布局結構調整優化納入區域社會和經濟發展規劃,并加強高職院校空間布局結構調整優化的戰略性指導與政策保障,如法國將職業教育布局結構納入國家教育發展改革總目標,深化學校與企業、地區就業體系的接軌。
3.積極推進高職院校空間布局結構的多元化發展。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具有十分緊密的互動關系,擔負著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責任。立足區域經濟發展尤其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需求,促進高等教育空間布局結構的多元化發展,是國際高等教育空間布局結構調整優化的重要經驗,即以質量為核心的均衡化、特色化、一體化、國際化、協同化發展,避免雷同化、獨自化、跟風性與一刀切。主要體現在:一是以產業結構發展的現狀與趨勢為重要導向,空間布局結構的調整優化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手段。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引發了“二戰”后世界經濟最嚴重的衰退。為促使經濟快速復蘇并發展,世界各國都意識到:職業教育空間布局結構與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國際競爭密不可分。國際產業發展為高職教育空間布局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帶來新思考。二是遵循高校空間格局從“中心城市—內地—邊遠地區”“直轄市(省會城市)—中心城市—一般地級市”的普遍規律,向高職教育薄弱的中小城市、縣級市,以及經濟欠發達地區傾斜。三是充分考慮地區需求差異,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實施差別化競爭、特色與錯位發展,增強空間布局結構的地區適應性。四是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緊跟國際經濟與教育發展浪潮,加強高職教育的協同發展、集成化發展,大力構建產學研聯合體、科技創新與資源共享的平臺。
[注釋]
①④劉娟.高校空間布局結構調整的國際趨勢及其啟示[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8(2):17,18.
②陳國良,杜曉利.政府在高等教育布局調整中的角色與作用——國際比較的視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1(6):59.
③Geoff Mason S J.Prais,Bart Van Ark.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the Netherlands and Britain[J].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1992(140):45.
⑤胡海建.試論國外大學城的主要類型[J].高教探索,2007(3):61.
⑥⑦姜大源.當代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研究[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21,308.
⑧Hindy Lauer Schachter.Reinventing Government or Reinventing Ourselves:Two Models for Improving Government Performance[J].Publice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5,55(6):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