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充分開發校友資源的育人價值,是加強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在高職院校校企一體化辦學條件下,校友進思政課堂,既是必須的又是可行的。校友進思政課堂的成長示范與帶動功能、情感認同與激勵功能、價值呈現與導向功能、文化詮釋與傳承功能,必須通過精心設計教學主題、精心選擇校友、精心創設教學情境等來實現。
[關鍵詞]高職院校 校友 "思政課堂
[作者簡介]楊曉慧(1979- ),女,土家族,重慶人,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江蘇 "南京 "210031)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3年江蘇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示范點建設項目“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教學‘233’一體化建設探索”和2013年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項目“文化育人視角下的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項目編號:Y1303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5-0104-03
一、高職院校校友進思政課堂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實踐
1.交往實踐下的雙主體理念和生活德育。馬克思指出:“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①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種交往實踐活動,“在這里,發言者和聽眾,從他們自己所理解的生活世界的視野,同時論及客觀世界、社會世界和主觀世界的事物。”②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通過雙向互動使得教育內容和信息得以傳遞,并且生成新的內容和信息。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如何,取決于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兩者主體性互動的有效性和最優化。要達成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協調與統一性,需要根據學生主體性發展的狀況、目標和任務,通過教育內容、形式、方法、途徑等來設計雙向互動的最優化方案。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于強調教師主體的中心化,忽略學生的主體性需求、主體性參與,也就影響了教育成效。因此,高職思政課必須在教育理念上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實施中提高與學生主體內在需要的契合度,并提升思想政治理論信息的刺激程度,才能不斷提升教育教學實效。校友走進思政課堂,正是優化高職思政課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向互動的生動實踐。從角色而言,淡化了原本的“教師權威”,通過對話交流的方式與學生溝通,創設了平等的交往情境;從目標和內容而言,提升了學生的關注度和接受積極性,生成了學生基于主體內在需要與外部刺激統一的接受動力。
事實上,校友進思政課堂還是生活德育的生動實踐。當前,思政課成效難如人意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思政教育與生活隔絕,即“去生活化”,表現為目標圣人化、過程智育化、內容抽象化、方法簡單化。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與源泉,應讓思想政治教育回歸生活、引領生活,這意味著思政教學必須實現從理論與知識環節向實踐與生活環節的轉變,從單個力量向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的教育共同體的轉變,這也是落實思想政治教育“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三貼近原則的關鍵。校友走進思政課堂,以校友自身實踐經歷的現實資源作為教育內容和載體,抓住學生關心的實際問題加以引導,能夠把深刻的價值觀念、抽象的道德規范具體化和生活化,避免了思政教育的完美性、空泛性。
2.校企一體化辦學條件下的德育共同體構建。立德樹人是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調動各方力量參與德育、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德育合力是立德樹人的時代要求。然而,在現實實踐中,普遍存在各方力量德育成效不足、各方資源各行其是的問題。就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而言,從教育主體上看,思政教師是主要力量,但其無論是知識儲備、對社會實踐的把握還是視野等,都很難高度匹配理論和實踐覆蓋面都很廣的三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要求;輔導員、管理干部大部分忙于學生日常管理,真正發揮思想政治引導的不多;企業優秀員工、管理干部等重要力量則明顯缺位。從教育資源看,統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對高職生的教育適用性有待提升,教師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的能力參差不齊,豐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等資源未能得到有效開發。在動態開放的環境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既要回應社會環境和實踐的挑戰,更需要“從整個社會范圍去尋求資源,建立起開放、多元、靈活的資源整合機制”③。
校企德育共同體構建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的一致性提供了校企合作的利益連接點,促進了校企辦學一體化的實施和推進,而校企一體化必然包含管理一體化、育人一體化和發展一體化。企業的人才需求不僅強調扎實的專業技能,同時也必然要求在專業建設、專業教學等方面實現融合互補,也要求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質方面進行合作培養,即構建德育共同體。德育共同體是致力于高職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等綜合素質養成的非正式組織,其成員包括教師、學生、學校和企業一切可以發揮育人功能的人員。構建德育共同體,激發企業德育主體意識,創設平臺促進校企合作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將有助于更好地開發和使用企業的德育資源。企業德育資源主要包括物質形態和制度形態的文化資源,以及優秀員工、政工干部、管理者等人力資源。而優秀員工中的校友資源,則是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
二、高職院校校友進思政課堂的育人功能
高職院校校友進思政課堂,結合自身經歷來引導在校學生,具有兩個方面的優勢,一是校友的“親和性”帶來學生的“向師性”,二是內容的生活化帶來的可體驗性。在思政課堂上,校友雖然是帶著教育目的的教育主體,但在學生眼里卻不再是帶著權威的思政教師,而是成功的學長,心理上的親近性、校友與在校學生在課堂上的平等性,吸引學生“信其道”。校友的學習經歷、工作經歷、人生經歷均來自現實生活,由于學習環境的相似性、未來就業的關聯性,帶給學生間接和潛在的體驗感,強化了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內化成效。校友進思政課堂的育人功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成長示范與帶動功能。高職院校校友進思政課堂最直接和顯性的功能是成長示范和帶動功能。校友的奮斗精神、成長之路、成功之道,具有形象、生動、具體的特點,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引導學生學習、對照、仿效,從而成為引領在校學生成長成才的生動教材。在校學生社會閱歷和人生經驗不足,面對人生和現實社會存在多種困惑,環境的相似性、人生路徑的可借鑒性,校友的成功經驗發揮了啟迪和示范功能,成為在校學生做人做事的努力方向,引導在校學生學會判斷、選擇,不斷成熟。
2.情感認同與激勵功能。在校友進課堂的過程中,校友會不自覺地流露對母校的深厚情感,包括難忘的同窗友誼、深厚的師生情誼、美好的記憶等;也會不自覺地流露對企業行業的情感,包括同事情誼、企業給予個人的發展空間、企業的美好愿景等。在這樣的情感交流中,校友傳遞給在校生對母校的認同感及榮辱與共、感恩回饋的校友意識,對行業企業的認同感及如何與行業企業共同發展的職業人意識等,帶動在校學生學會感恩與回饋,正確理解奉獻與發展,激勵學生為學校增光、為行業企業添彩。
3.價值呈現與導向功能。校友進思政課堂,由于其親和性、生活化,教育過程呈現出非強制性和愉悅性的特征,但其同樣具備且應該具備思政課價值導向的基本功能。“從交往的角度來看,它們是用來保存和發展文化知識的;從社會化的角度看,它們是用來培養和維護個人認同的。”④事實上,校友的成長史、奮斗史都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詮釋,蘊含了愛國愛黨、理想信念、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等教育內容。從某種意義而言,校友進思政課堂具有隱性教育的特征,其教育目的具有隱蔽性和暗示性,教育方式具有間接性和滲透性,有助于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地實現價值呈現和導向功能。
4.文化詮釋和傳承功能。校友進思政課堂,不僅是經歷感悟的分享,也是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的詮釋與宣講。校友深受學校的校訓、校風、悠久歷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也深受企業文化的浸潤和影響。校友對在校學生的示范引領,不僅是思想、實踐層面的,從深層次而言也是文化層面的,將帶領在校生成為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的傳承者、發揚者、創造者。
三、高職院校校友進思政課堂育人功能的開發與實踐
高職院校校友進思政課堂是加強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而其功能實現則需要創設和開發。
1.精心設計教學主題。校友資源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價值,但其育人價值并不能覆蓋高職三門思政課的所有教學目標和內容。校友進思政課堂具有特殊的優勢,但校友并不是專業的思政教師,并不能承擔所有的思政課教學任務。因此,校友進思政課堂必須精心設計,這是育人功能實現的關鍵。在教學主題的設計上,必須注意以下兩個原則:
第一,服務于思政課教學目標。校友進思政課堂是交往實踐下的雙主體和生活德育理念的實踐,是高職院校校企一體化辦學條件下的德育共同體構建的實踐,其實質是教學改革,所有的教學改革必須服務于思政課教學目標,并通過教學主體、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的優化來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實效。校友進思政課堂,不是無主導性的泛生活化,必須始終堅持以正確的思想、觀念、價值來引導學生,不能為迎合學生的喜好而弱化或淡漠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應該以生活化的教育內容、隱性化的教育方式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
第二,結合教育教學內容和校友育人價值確定主題。應該說,從整體而言,校友資源育人價值蘊含的內容是豐富的,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道德教育等。但從個體而言,校友的示范價值卻又是有側重點的,有的在愛崗敬業上表現突出,有的在愛國奉獻上成為示范,有的在技術創新上大有作為等。因此,必須結合教育教學內容和校友示范價值確定主題,不能脫離教育教學內容,也不能牽強附會把不能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校友資源強行拉入思政課堂,二者的有機結合是確定校友進課堂的基本標準。以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我校思政課校友進課堂主要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進行,包括入學適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就業觀創業觀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等模塊。
2.精心選擇校友。第一,優秀校友標準的廣泛性與層次性。高職院校校友中不乏優秀人才,他們是商界精英、企業骨干、技術能手或政府官員等,在行業企業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社會地位,是母校的“形象代言人”,具有很強的示范帶動效應。但所有的校友都應該是學校發展的重要資源,一些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在不同層面小有業績的校友資源同樣具有育人價值。所以,在優秀校友的標準上,要堅持廣泛性與層次性相結合。一切具有先進性和示范性的校友都可以納入校友資源的范疇,包括具備堅定的理想信念、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適應行業企業發展的職業技能和職業態度等,在此基礎上以成就和社會影響力等為標準,可以做出杰出校友、優秀校友的區分。
第二,根據目標和主題優化校友人選。每個校友的特點和蘊含的育人價值是有差異的,必須根據教育目標和主題優化校友人選。以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在入學適應教育模塊中,主要邀請畢業時間不長、在校表現突出、工作上初露頭角的校友,他們對入學適應的經歷有更多的發言權和經驗體會;在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模塊,主要邀請一些年長的校友,他們在人生、理想方面具有更為深切的感悟和體會;在職業道德教育模塊,則既邀請年長的勞動模范,也邀請年輕的服務明星;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具體的實踐中,高職院校校友資源開發一般重杰出校友而輕優秀校友,重年長校友而輕年輕校友,而在思政課堂中,相似的經歷和語言能帶來更好的“向師性”,所以既要充分發揮年長成功校友的示范功能,更要注重發揮年輕奮斗中的校友的現身說法價值。
3.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予以規定和把握的環境,它是一種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內在的、主體的體驗、氣氛和人際互動。創設教育情境,一是要開發環境,二是要創設氛圍。馬克思曾說:“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環境造成的,那就必須使環境成為合乎人性的環境。”⑤環境既是思政課開展的條件,又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開發和利用環境的教育價值,將有助于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以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在“校友進課堂”的教學情境創設中,既有傳統的教室,也有校史館、實驗實訓基地、校園文化景觀等,還通過懸掛“思政課堂校友導航,攜手追夢助力成長”等橫幅標語來創設互動、集體學習的氛圍。事實證明,開發多樣化的、具有積極功能的教學環境有利于促進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促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流,有利于整合教育過程中的各種要素。
[注釋]
①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②(德)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第1卷[M].洪佩郁,藺青,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135.
③俞位增,朱芝洲.合縱建橫:高職院校發展戰略的根本改變——基于 “虛擬資源觀”視角的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8(9):80.
④(德)哈貝馬斯.后形而上學思想[M].曹衛東,付德根,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01:82.
⑤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參考文獻]
[1]朱美燕.學校德育“去生活化”的表征及根源[J].現代教育科學,2014(4).
[2]何萬一.高職教育校企一體化辦學運行機制分析——以地鐵學院為例[J].成人教育,2013(6).
[3]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