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11年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和河南省“十二五”發展規劃實施以來,中原經濟區的發展勢頭迅猛。隨著高職教育從規模發展逐步走向內涵提升,一些高職院校開始建設專業集群。目前高職院校的專業集群建設,往往將各院校的相同或相近專業進行聯合,沒有打破校與校之間建制的藩籬,使專業集群建設存在規模優勢不強,集群效應不大,專業集群與產業群、職業結構、就業結構的對應性不強,與市場對人才需求的信息對應能力不強等問題,這就需要超越原有的體制、機制,開放系統,克服傳統專業集群概念的局限。高職院校的校際專業集群建設,是對高職教育發展規律的前瞻性、適時性、特色性創新,是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新思路、新方法。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 理念與原則 發展路徑
[作者簡介]聶瑞芳(1983- ),女,河南安陽人,河南經貿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金融與區域經濟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河南 鄭州 450046)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5-0037-03
一、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建設的理念
1.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是實施機制創新和管理體制創新的新思路。建設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以開放、流動、競爭的機制,改革高職辦學中存在的路徑依賴、規模狹小、系統要素配置效率不高、專業設置過于傳統、本科化傾向嚴重、僅將專業作為辦學載體等問題。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的發展建設,不是一項簡單的操作性變革,而是對高職院校的管理模式、發展理念、發展機制的戰略性變革與創新,是對高職教育發展規律的前瞻性認識;是在中原城市群、產業群振翅騰飛,中原經濟區大展宏圖的大好形勢下,高職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構想;是建設中原城市群、產業群、中原經濟區持續的智力支撐系統;是與產業結構、職業結構、就業結構鏈相銜接的專業人才發展鏈。
2.構建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建設的創新型組織。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是對接城市群、產業群,實現高職院校信息融通、共籌發展的創新型組織,主要表現為:一是引入中原經濟區城市群、產業群產業結構的產業協會組織,與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共建教產合作協會平臺,統籌校際專業集群建設的信息融通、資源配置,促進系統的優化、開放、流動,將校際專業集群的智力鏈與城市群、產業群發展鏈銜接起來;二是在建立明晰的權責關系制度的前提下,建立專業集群負責人制度,對專業集群內的專業規劃、資源配置、課程體系建設和改革、教材體系建設和改革、實踐訓練體系的建設和改革制定合理的規劃;三是建立重點建設專業遴選制度,與產業群中的行業支柱產業緊密銜接,制定重點建設專業發展規劃,突出職業教育的適時性;四是緊密結合中原經濟區支柱產業及相關產業的變化、發展情況,設計建設與之貼合的專業集群,增強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靈活性。
3.構建“平臺+模塊”的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建設是以各個院校專業的學科基礎相近、技術領域相近或相同、工作崗位趨同、服務對象相同為基礎,緊密貼合區域經濟發展、產業機構調整而進行的。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要突破原有專業建設中的人才培養模式趨同、課程體系趨同、教學內容中的理論與技能基礎趨同的弊端,應采用“平臺+模塊”的模式,即按職業結構、就業結構對接專業結構的技術標準要求設置,由通識課和職業技能基礎課組成的“平臺”;按不同的專業(或專門化方向)設置,由體現專業(專門化方向)特色的課程組成“模塊”,依照職業結構、就業結構要求的技術能力標準確定各模塊的課程學時數。學生在修完“平臺”課程后,掌握了專業集群的職業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具備了產業企業要求達到的基本職業能力,并能夠適應職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化。在此基礎上,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發展潛力、特長及就業結構的需要,按不同職業結構、就業結構的方向,選擇一個模塊開展學習。在此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的自主選擇性更強,與社會產業機構調整和崗位要求更加契合,更有利于學生依據自我特長、職業定位和認知來選擇學習,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向與職業結構、就業結構的動態性一致,實現中原經濟區城市群、產業群與高職教育發展鏈的銜接。
二、構建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的基本原則
1.統籌。中原城市群、產業群經濟區域內高職教育資源的統籌,是構建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的基礎。通過各高職院校專業的集群統籌,建立共同發展的組織平臺,形成合力,提高服務城市群、產業群經濟發展的能力。通過構建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教育發展平臺——中原經濟區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發展研究論壇或研究協會,實現各高職院校專業資源、技術人才培養、軟硬件教學資源、生源與就業途徑的統籌,實現高職教育與產業崗位設置、就業需求的融合。通過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內教師資源的集群統籌,扭轉原先高職教育研究與產業經濟脫節的局面,形成資源共享、質量共升、優勢互補的新局面,激發高職院校的發展活力。通過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與產業群的統籌,打通產業結構變化到校際專業集群建設調整的渠道,提升高職專業結構跟進產業結構變化的效率。
2.持續。建立一個持續發展的機制、創新制度設計與安排,激發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的內生動力,積極主動地提升與產業集群內的產業結構、職業結構、就業結構的融合度,保證人才供給的智力鏈持續對應、銜接。在高職教育既有的經驗和實踐積累的基礎上,從宏觀、中觀和微觀設計高職校際專業集群與城市群、產業群內產業的融合途徑,從制度和政策上引導高職校際專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的融合,建立對話、交流、信息機制,加大與產業結構、職業結構的融合度,從流動、開放的機制再造上尋找突破,使專業集群內的教師資源、課程體系資源、實踐訓練體系資源、專業布局緊密地與產業結構的演進、提升相協調。
3.適時性與前瞻性相結合。由于教育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建設既要考慮當下的人才供需矛盾,又要前瞻性地發現未來區域經濟、產業調整對人才培養要求的變化,縮短或消除職業教育對職業結構、就業結構與專業結構的反應滯后期,從而徹底改變當前存在的一般專業多、前沿專業少,長線專業多、緊缺專業少,緊跟現在需求的專業多、指導未來需求的專業少的局面,順應高新技術的人才需求。例如:新材料、新能源、綠色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等行業,不能再出現培養的高職人才大大滯后于產業發展需要的情況。
4.利益明晰、責權對等。明晰利益關系,是調動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發展積極性的一項基本原則。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建設機制的特殊性,決定了明晰責、權、利的必要性。因此,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構建一個舉辦校際專業建設論壇的公共管理服務平臺,吸納合作單位,制定校際專業集群的總章程,明確合作單位的權利與義務,以統籌、互利、共進、同升為目標,做好產業鏈與智力鏈的銜接,發揮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的人才支持、支撐作用。
5.政府引導。構建高職校際專業集群,需要政府牽線搭橋,使產業鏈與智力鏈銜接起來。在機制創新、政策規范等方面,政府應支持并協調高職校際專業集群與產業經濟中的行業協會組織相融合,并在組織設計、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上給予支持,讓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與城市群產業群中的產業在信息上融通,改變職業教育與產業經濟脫節的狀況,使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更好地服務于中原城市群、產業群的發展。
三、建設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的有效路徑探析
1.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建設的目標。第一,流動開放,集聚整合,與產業對接。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的構建,以對應中原經濟區內城市群、產業群產業結構的整合、重組和提升,適應經濟發展為目的。構建校際專業集群,要突破原有高職院校各自建設、盲目跟風、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形成一個良好的流動、開放、資源共享、協同共升的環境,促進資源的流動開放、集聚整合。同時,基于校際專業集群建設的目的,校際專業集群必將更有效地整合、優化專業設置,使之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更契合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變化。
第二,發掘構建優化途徑,提升高職教育內涵。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建設是高職專業建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構建校際專業集群的路徑選擇上,要吸納現行機制的優點,結合校際專業集群建設的原則,構建校際專業集群論壇,走出一條資源共享、協同共升的專業培養與職業結構、就業結構融合的新路,提升高職教育內涵。
第三,消除滯后,創新人才培養思路。高職教產合作協會這一公共服務平臺,是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的必然產物,能使學生的專業能力與產業的職業結構、就業結構要求相對應,消除學生專業能力的滯后性。“平臺+模塊”的人才培養模式,將職前與職后教育貫通起來,更清晰地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與崗位、行業的對接點,使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更加明確、標準,更符合實際崗位的需求。
第四,實現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性。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構建的目標之一是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在校際專業集群的各項機制運行下,必然實現校企合作的深化,形成教、產、研一體化。因此,校際專業集群建設與產業協調、與行業合作、與崗位對接,是實現高職教育可持續性發展的基本途徑,也是校際專業集群持續發展的動力源頭。
2.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的具體路徑。第一,依托城市群、產業群發展鏈,構建高職院校校際專業集群。從促使城市群、產業群、高職院校際專業集群持續發展的視角,以產業鏈、智力鏈對接,以產業群內產業的職業結構、就業結構和高職校際專業集群的人才培養專業結構的融通為建設路徑,重點研究城市群經濟區域內產業群、產業結構的演進、調整發展態勢,明晰城市群經濟區域內產業發展的重點,尤其是城市群經濟區域內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以此消除專業結構的滯后性。
第二,圍繞城市群、產業群發展鏈的職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構建校際專業集群的專業結構。高職教育的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有很高的關聯度,高職教育的專業結構以產業的職業結構、就業結構為依據,與產業群中的產業結構、職業結構、就業結構具有一致性。高職校際專業集群中專業結構的構建、調整,要依托城市群、產業群發展鏈中的職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發展態勢,針對產業結構的職業結構、職業崗位來設置專業,滿足產業結構中職業結構、就業結構的需求,在培養口徑和培養方向上實現與產業結構中的職業結構、就業結構的協調,逐步形成城市群內產業鏈和智力鏈相互支撐、相得益彰的發展格局。
第三,整合中原經濟區內的職教資源,實現校際專業集群智力跟進。在高職校際專業集群校與城市群、產業群產業協會共同構建的高職教產合作協會的基礎上,結合產業群內的職業結構、就業結構與校際專業集群內的專業結構信息,先組建高職院校內校際專業集群的核心專業,構建專業群,以核心專業為骨干,以核心課程群、核心技能群、師資隊伍群為基礎,以專業培養方向適應產業群的產業結構、職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以產業結構、職業結構、就業結構的演進、變化、拓展趨勢方向為目標設置專業群。要全面整合中原經濟區內的職教資源,以品牌高等職業院校、示范性職業院校為龍頭,在信息、人才培養資源的流動、開放機制下,結合高職校際專業集群與產業協會組織的人才培養供求信息,明晰產業結構、職業結構、就業結構的發展狀況和發展趨勢,實現高職教育校際專業集群與中原經濟區內城市群、產業群各產業的聯系與融通。
第四,要素整合、資源系統優化、資源共享、構建高職校際專業集群教學資源。創建優質、共享型高職校際專業集群教學資源庫;構建實訓基地,深化校企合作等整合各種資源要素、優化系統、共享資源的機制,逐步形成大批明晰產業技術標準要求和崗位規范的實訓教師;與產業結構、職業結構、就業結構同步、協調的實訓項目、配套的實訓教材、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能力要求;融合產業企業的文化價值和職業精神、職業責任的職業規范。
第五,組織、培養、造就、提升師資水平。高職校際專業集群建設和發展的關鍵和核心是優質的師資資源。高職校際專業集群流動、開放的機制,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實踐技能提升提供了基礎和平臺,特別是能夠為校際專業集群教師團隊的專業發展、提升提供新的機制,與產業的職業結構、就業結構相銜接。同時,要組建并形成優質的師資團隊,要注重專業經歷、實踐經驗、年齡構成、學歷結構、學緣分布的合理性。通過組織、培養優質的高職校際專業集群教學團隊,將高職校際專業集群的教育教學與中原城市群、產業群的發展聯系起來,使高職校際專業集群成為一個學習型、發展型組織。
四、結論
高職校際專業集群,可以有效破解專業集群內部化、個體化的狹隘,是一個包含教師資源、課程資源、實訓體系資源、校企合作、教產合作、產學結合在內的開放系統。高職校際專業集群的建設可以突破現有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瓶頸,從交流、開放、融通中獲得新的信息和經驗,實現資源效益的最大共享。建立高職校際專業集群,以融入市場、產業的路徑和機制,與產業結構、職業結構、就業結構相銜接,形成支撐中原城市群、產業群產業鏈的智力鏈,必將成為高職教育的新選擇。
[參考文獻]
[1]河南省發改委.中原城市群總體發展規劃綱要[EB/OL].http://finance.jrj.com.cn/2010/02/2317256998310.shtml,2010-02-23.
[2]應智國.論專業群建設與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J].教育與職業,2006(14).
[3]邵慶祥.基于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高職專業設置理念[J].中國高教研究,2005(5).
[4]吳小蕾.高職院校專業群協同創新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23).
[5]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