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陣地,目前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信仰教育與現實不相適應、課堂教學與實際不相適應、隊伍建設與需要不相適應等問題。因此,高校應從加強隊伍建設、優化載體平臺、健全管理機制等方面積極探索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高校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路徑選擇
[作者簡介]佴軍(1977- ),男,江蘇揚州人,揚州大學社會合作與服務處副處長,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虞強(1972- ),男,江蘇揚州人,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講師,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江蘇 "揚州 "225009)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5-0043-02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面向人民群眾傳播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發展馬克思主義,從國情出發創新馬克思主義,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推動科學創新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在不斷實踐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高校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陣地,其重要任務之一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將抽象深奧的科學理論轉化為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使大學生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最新理論成果,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因此,高校應充分認識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意義,準確分析當前存在的現實困境,積極探索其有效的實現路徑,從而有力地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
一、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意義
1.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屬性和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從來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真正理解并有效運用于實踐中,既有利于科學地認識世界,又有利于合理地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是一種開放的科學理論,在掌握其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的基礎上,結合外部世界的變化情況,可以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同時也不斷發展科學理論本身。在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中,要讓抽象難懂的理論變得通俗易懂,使青年大學生認同和掌握它,很好地認識和改造世界,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價值。
2.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堅定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迫切需要。當代大學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主力軍,肩負著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歷史使命。然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各種社會思潮紛紛涌現,其對高校的影響也越來越直接,導致少數大學生在信仰、精神、道德等價值選擇和人生追求方面出現了偏差。高校應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努力提高大學生甄別各種社會思潮的能力,逐步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3.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實現高等教育根本任務的重要保障。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既要業務素質強,又要政治素質高,其中政治素質尤為關鍵,因為其決定著接班人的可靠程度。高校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大力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保證人才培養質量。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助于增強青年大學生的“德性知識”,使大學生的政治修養與文化學習協調發展。
二、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現實困境
1.信仰教育與現實不相適應。長期以來,高校信仰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多數青年學子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然而,國際和國內的社會現實有時候會動搖大學生的信仰,使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信仰多元、信仰動搖、信仰缺失甚至信仰錯誤等狀態。從當今國際環境看,西方發達國家一直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推銷其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從國內環境來看,我國目前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很多問題和矛盾開始凸顯,如社會階層分化、貧富差距懸殊、貪污腐敗滋生等。這些社會現實影響了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使一些大學生的信仰產生了動搖,出現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等問題。
2.課堂教學與實際不相適應。一些高校思政教師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視不夠,平時不注重教學方式和方法的研究,且理論研究聯系社會現實問題少。在傳播和普及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這些教師往往照本宣科,脫離青年學生的思想實際,脫離青年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方式的實際,脫離青年學生的生活實際,無法幫助學生認識和處理他們所碰到的許多實際問題,降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說服力,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有一些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曲解誤讀或斷章取義,讓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了懷疑,進而認為理論課沒有意義和價值。高校課堂教學與實際不相適應,直接阻礙了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步伐。
3.隊伍建設與需要不相適應。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隊伍一般由黨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等組成。近年來,高校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隊伍建設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必須承認黨政干部隊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輔導員隊伍目前還存在著不足之處。有些黨政干部對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大意義缺乏正確的認識,存在“表面上重視,實際上忽視”的現象,在經費投入、師資配備、課程建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有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理論水平不高,教學方法手段簡單落后,教學內容往往無法有效回答大學生的困惑,整體上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有些輔導員缺乏一定的實踐經歷,很難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無法熟練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指導學生工作。
三、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選擇
1.加強隊伍建設是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是要有一支素質優良的隊伍,其關系到大眾化的創新發展,更關系到大眾化的實施成效。有效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高校必須建設一支包括黨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在內的、政治素質高、思想品德好、業務能力強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隊伍。一是加強黨政干部隊伍建設。高校黨政干部要清醒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將其擺在各項工作的優先位置,及時了解掌握現狀與問題,積極指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二是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高校應將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納入人才隊伍發展規劃,開展全方位、高層次、多形式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培訓,不斷增強他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能力,使其真正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講者。三是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高校應以“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為目標,建立輔導員培訓體系,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培訓,增強輔導員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提高他們的日常教育管理能力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建設“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輔導員隊伍。
2.優化載體平臺是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點。第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載體,以系統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高校一是要優化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說服力。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宣傳教育內容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從現實問題入手,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認同。二是要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高校應注重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與創新,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易于被學生理解和接受。三是要加強科學研究,發揮理論支撐作用。高校應根據教學的需要確定研究方向和研究課題,注重科學性、通俗性、樸實性三者有機結合,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為創新教材內容和改進教學方法提供理論支持,助推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建設。
第二,校園文化。馬克思認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①。良好的高校校園文化在豐富大學生課余文化生活的同時具有隱性教育功能,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載體。因此,高校必須加強校園文化這一載體平臺的建設與優化。一是要堅持正確的理論指導與政治方向。高校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觀,保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決抵制消極腐朽文化,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二是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高校應舉辦社團藝術節、文化講座、文體比賽等校園文化活動,以隱性的教育手段,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三是要營造良好的校園輿論氛圍。高校應利用宣傳櫥窗和校報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欄目,同時有效整合網絡資源,建設一批有生命力的教育網站,營造良好的校園輿論環境。
第三,社會實踐。知行合一是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終極目標,社會實踐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因此,高校必須加強社會實踐這一載體平臺的建設與優化。當前大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比較多,而將理論在實踐中運用相對比較少,存在“理論認知多、實踐感受少”的問題。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在實踐環節的安排,注重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社會服務、就業創業相結合,開展社會調查、公益活動、志愿服務等豐富多彩的主題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積極引導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不斷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和理解,逐步認同這一科學理論,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主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實現知行合一。
3.健全管理機制是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保障。系統理論認為,在任何一個系統中,機制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全方位保障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必須加強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工作機制建設。一是建立和完善經費投入機制。一方面需要國家及各級財政加大經費投入;另一方面高校應積極采取措施,尋求其他經費來源,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教育專項資金。二是建立和完善評估機制。高校應建立客觀的評估標準,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估方法,科學、全面、準確地評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成效,并科學總結進程中的成敗得失,發現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解決和彌補。三是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高校應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中選拔優秀教育工作者,予以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并幫助他們解決職稱評聘、職級晉升、福利待遇等問題,激發教育者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于大學生而言,要在綜合評價體系中更加注重思想政治表現,在獎學金評定、推優、入黨等問題上予以優先考慮,激勵大學生自覺學習、研究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
[注釋]
①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MyaMcYy_3I9_EynAmLL5PbnmEJR1X-1vLlvqUicuiYCzheuHingPRNUHqWFmKDjA
APaUW4i3D9Nx38AiMa1I2K,2012-11-08.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Z].2004-08-26.
[4]范小強,馬寧.從三個維度看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