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下,大學生在校期間的職業生涯規劃理念,對于其就業能力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結合目前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現狀及其中存在的問題,文章從社會、高校、學生三個層面分析了職業生涯理念對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的意義及作用。最后,在職業生涯理念的指導下,提出了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的途徑和思路。
[關鍵詞]職業規劃 "就業能力 "大學生
[作者簡介]蔡安(1981- ),女,天津人,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招生與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高校招生就業工作。(天津 "300222)宋盈(1982- ),女,天津人,天津商業大學寶德學院招生辦公室,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高校招生工作。(天津 "300134)
[中圖分類號]G64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5-0071-03
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也隨之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導致了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由此折射出了學生就業問題的嚴峻。就業問題形成的原因與學生、學校、社會有著很大的關聯,其中,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決定其就業的關鍵所在。大學生的在校學習期是職業生涯的開始階段,讓大學生在在校期間就能獲得一定的就業能力,以便其在畢業以后有一個好的職業生涯,是高校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為更好地了解目前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的現狀,找到其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對當地2013屆高校畢業生以及在校大學生做了相關的調查。隨機抽取高校的300名畢業生和200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在校生,向其發放問卷,最后回收問卷共計480份,回收率達96%。對調查問卷進行統計分析,發現目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開發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大學生層面,缺乏對就業能力開發以及專業的認知。問卷統計結果顯示,被調查的學生中,有44%的學生對自己的專業不完全了解,僅僅有38%的學生了解自己所學專業,47%的學生在對專業不了解的情況下就隨便選擇了目前所學的專業,所以他們在入學時對本專業不甚了解,致使他們對所學專業不滿意。甚至高達68%的學生不喜歡現在的專業,或者有想調換專業的想法,僅有不到一半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目前所學專業有一定的發展潛力。另外,在涉及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的重要性問卷中,有73%的大學生選擇了重要,從中可以看出,面對當前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大學生急切地想要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然而,在問及是否了解高校就業能力開發的工作時,僅有13%的學生選擇了了解,甚至多數大學生沒有參加過相關的就業能力開發的指導和培訓。
以上分析可以反映出高校缺乏對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的指導,沒有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所學專業,沒有引領學生憧憬未來的良好發展,同時也沒有讓大學生認識到大學階段是職業生涯的開始和就業能力培養的階段。
2.高校層面,缺乏就業能力開發的深入性和認可度。針對學校開展的就業能力開發工作,僅有不到5%的大學生表示滿意,而不滿意或者感覺很不滿意的占到了56%,相當一部分學生希望能夠接受規范的就業指導以及職業能力培養。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大學生處在巨大的就業壓力下,面對著異常激烈的就業競爭,都希望學校能夠積極開展就業能力的開發教育。在調查學生認為就業能力的開發應該在何時開展時,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應該在大一就開始,僅有不到10%的學生認為應該在畢業的時候開展。在調查希望學校開展什么類型的就業能力開發教育項目時,回答率較高的選項有通過社會實踐(占77%),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占68%),幫助學生聯系工作(占64%),然而高校對這幾項工作的開展并不理想,缺乏一定的深入性,造成學生的期望與高校的就業能力開發工作存在較大的差距,學生的期望和意愿不能得到滿足。
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方面即使開展了一定的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工作,但是依舊不能滿足學生的期望,因此,高校需要加強該方面的指導工作,通過了解學生真正的需求以及市場的需求,全方位地做好就業能力開發。
3.社會層面,缺乏就業能力開發的社會實踐建設體制。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真正提升是通過在社會中實踐歷練實現的,因此,大學生需要加強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而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實踐能力需要學生、學校以及社會三方面共同協作。從社會方面來說,應盡可能滿足學校以及學生的實踐要求,提供給學生假期實踐鍛煉的機會。然而,調查發現,有43%的大學生沒有參加過社會實踐,有65%的學生感覺缺乏這方面的能力和經驗,有接近80%的大學生認為社會提供的實踐機會太少。
由此可知,盡管學校會定期組織一定的與就業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但是對于大學生來講,并不能滿足他們就業能力開發的需求。社會沒有給高校學生提供穩定的實踐機會,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不力,相關部門沒有在資金、管理、協調等方面提供幫助和支持,社會實踐體制的不健全等,都導致大學就業能力的開發存在一定的困難。
二、職業生涯理念對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的意義及作用
1.職業生涯理念促進大學生就業滿意度的提升。對在校生和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開發的調查發現,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理念對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開發以及就業都有著積極的作用。為驗證該調查結果的準確性,借助于皮爾遜檢驗法進行兩者的相關性檢驗,假設 [α]=0.01,并提出假設:職業生涯規劃理念與大學生就業能力以及就業的滿意度無關。對調查進行統計,結果如表所示。
從表中可以發現,行數r=列數s=3,n1=132,n2=258,n3=90,n1=120,n2=150,n3=210,n=480。將上述公式帶入皮爾遜檢驗公式中:
檢驗函數的自由度為(3-1)[×](3-1)=4,經查表可得[λ20.01](4)=13.3,由此可見146.1gt;13.3,所以拒絕期初的假設。由此斷定,職業生涯規劃理念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以及就業的滿意度來講,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2.職業生涯理念促進大學生技能性就業能力的提升。大學畢業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但是缺乏一定的應用能力和實踐技能,隨著社會人才需求模式的轉變,原有的重視理論輕視技能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就業趨勢。因此,在大學生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的前提下,高校需要多方面地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職場所需要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高校開展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有效地幫助大學生看清未來市場人才的動向。在應用型、技能型本科教育發展趨勢下,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理念可以有效地促使學生面向社會,面向職業。高校在進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注重學生理論和技能的全面發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人才培養模式,將職業生涯規劃納入到學生的教育中,開發大學生的技能性就業能力。
3.職業生涯理念促進大學生持久性就業能力的提升。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產業的融合,讓社會市場的就業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大學生畢業踏入社會以后,面臨的是一個信息化、網絡化、快速化的時代。在這種形勢下,大學生要想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浪潮,保證不被社會所淘汰,就需要具備全面的知識和技能,做到持久性就業能力的開發。高校開展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促進大學生盡早地適應社會形勢。在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下,畢業生可以從三個方面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即就業能力的匹配評價、就業機遇的評價以及就業能力目標的評價。在周而復始的職業規劃中,大學生可以隨時調整和修正自己的就業目標,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積極轉變自我的職業規劃,以使社會及自身的需求相適應。由此可見,在職業生涯規劃理念下,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可以得到顯著的提升,大學生可以根據市場所需,調整自己的知識框架和結構、職業素養以及應變能力,在職業生涯理念下,可以較長久地保持自我就業能力的持久性。
三、職業生涯理念下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的途徑
1.職業生涯理念下就業能力開發體系的完善。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開發是一個系統的過程,是一個需要由學校和學院相互協調、共同協作的工程。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為指導方向,構建就業能力開發委員會,其中涵蓋的部門包括就業指導中心、心理咨詢處、學生工作處以及每一個學院的社團團委等,各個部門通力合作,相互協調,共同完善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體系。在該體系下,學校需要合理地將社會資源引入到大學生服務體系中,同時,學院應根據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引導不同年級的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時刻關注社會、認識自我、提升自我。通過完善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體系,讓更多的部門關注學生就業,把更多的資源引入到學生就業能力開發系統中,讓學生不斷地修正完善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實現就業能力的自我提升。
2.職業生涯理念下階段性就業能力教育體系的構建。大學生在校的四年時間是其就業能力開發和職業生涯規劃的黃金階段,大四畢業之際就會面臨就業問題,因此,短短的四年在校時間關系到大學生職業的探索、定位,這四年也是采取相關措施以實現職業目標的關鍵期。高校在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應該重視學生的主觀性,在職業生涯理論下,指導學生在不同階段規劃不同的目標,分步提高自身就業能力。職業生涯規劃階段化實施如圖所示:
大一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探索階段,新生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對各種集體活動的熱情度,與同學、老師之間的交流溝通能力等,都是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大二是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以及自己所掌握的各種就業信息等,參與各種社會實踐,制定自我的職業規劃,在職業生涯理念下,實現就業能力提升的定位階段。大三期間,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掌握職業技能和知識的同時,進行橫向課程的學習,結合市場就業的需要,修正自我的就業規劃。在大四或者就業實習階段,應該結合崗位的需求和自我的定位,走進職業規劃的穩定階段,并在職業生涯理念下,實現就業能力的提升。
3.職業生涯理念下重點性就業能力教育活動的搭建。高校應該以學生的真正所需為出發點,積極開展與學生就業相關的服務教育,比如就業指導、創業指導以及從業指導等,還可以結合面試、禮儀、實習參觀等方式,以幫助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下,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
第一,就業指導教育活動。引導大學生深入到社會中,通過親身的社會實踐以及參觀學習,了解自身專業的發展趨勢和形式。大學生可以通過學校和社會共建的大學生實踐基地或者通過其他途徑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在職業生涯規劃理念下,了解職業崗位對人才的職業要求,促進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第二,創業指導教育活動。從新生入學起,學校就應加強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引導教育,引導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將創業當作一種最好的就業追求和理想,培養其創業意識。另外,學校需要積極營造創業氛圍,通過創業競賽或者創業主題講座等,激發學生創業的熱情。從側面來講,創業能力的提升是就業能力的保障。
第三,從業指導教育活動。大學生就業以后面臨的是角色的轉變,是人生的重要轉折。在職業生涯規劃理念下,首先要指導學生快速地適應社會,完成角色轉換;其次要指導學生處理好人際關系,不斷地調整自我習慣和態度,以適應新環境;再次要指導學生進行終身職業規劃,實現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盧敏,朱曉妹.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進展[J].現代經濟,2008(7).
[2]張小兵,孔凡柱.無邊界職業生涯研究綜述[J].商業時代,2010(19).
[3]趙莉.論無邊界職業生涯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J].繼續教育研究,2011(3).
[4]賀芳.職業生涯發展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J].中國冶金教育,2012(2).
[5]謝偉.職業生涯規劃理念下大學生就業促進機制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