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適應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發展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將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與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目標有機結合,思考如何服務學校、服務地方,在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培養大學生綜合能力和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發展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文章以教學實踐為依托,探討了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元立體化”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和整體構架,對于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和針對性具有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 "“多元立體化”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宋闊(1975- ),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哈爾濱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3年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專項改革工程項目“構建‘五位一體’的綜合立體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實踐與研究”(項目編號:JG2013010395)、2012年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元立體化’教學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JG2012010402)和2012年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專項改革工程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育人’載體與方法創新研究”(項目編號:JG220120117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5-0092-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心目標是解決大學生政治方向問題和思想認識問題。近年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中宣部、教育部多次發文,強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性和對其進行改革、創新的必要性,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思想。特別是教育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簡稱“05方案”)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設置等方面給出了具體的實施意見,制定了嚴格規范的方案。針對于全面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的實施,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改革,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的核心問題。
一、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元立體化”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體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呈現出由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單一化教育向多樣化教育發展的趨勢。應用型高校是伴隨高等教育大眾化產生的,以本科教育為主體,以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為突出特征的一種新型高校。作為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依照學校培養特色應用型人才的發展方向及要求,將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與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目標有機結合,思考如何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和針對性,如何服務學校、服務地方,在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培養大學生綜合能力和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發展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元立體化”教學模式,即根據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特點與發展規律,堅持“以學生為本”,集成全部教學資源,通過“講、論、看、讀、寫、行”等教學途徑,運用“研究—體驗—互動”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內容上體現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綜合能力培養的目標,形成依托“理論課堂—社會實踐—網絡空間”三個載體的教育教學與考核評價相統一的全方位、立體化、多層面的教學新模式。
二、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元立體化”教學模式的整體構架
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元立體化”教學模式的整體構架可概括為“一二六三三”,在實施過程中體現出教學理念科學化、教學目標雙向化、教學途徑多維化、教學方法創新化、教學載體立體化的特點。
1.一個教學理念:以學生為本。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元立體化”教學模式雖呈現出多元立體的規模,但秉承的教學理念是“以學生為本”,這是“以人為本”在教學活動中的體現。“以學生為本”要求在教學中,教育者要以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情感需求為本,以學生將來的社會適應力和職業發展力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本教學模式就是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積極促進大學生全面掌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學科的基本觀點、基本理論和基本原理,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提高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和知行統一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多元立體化”教學模式的實踐過程中,從選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到運用教學途徑和方法,始終將學生的實際放在教學活動的中心位置,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注重結合培養學生成為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這一目標,注重學生主體的自主性、參與性、選擇性和創造性的發揮,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全面參與、全面實踐,提升自我認知,進行自我感悟、自我判斷,最終使教學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學生思想意識,指導學生應用實踐,從而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教學中心的理念。
2.兩個教學目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綜合能力培養。教育部“05方案”中明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指導思想:“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立足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教育,開展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教育,開展科學發展觀教育,開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教育,開展基本國情和形勢與政策教育,不斷增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說服力、感染力。”在此指導思想的要求下,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元立體化”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貼近”要求,即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綜合能力培養為目標,進行教學內容的“雙向結合”,設定不同的內容模塊,要求學生系統掌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課程內容的同時,結合專業化教育教學要求,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內容滲透到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專業化學習,既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又提升其綜合素質能力,從而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六個教學途徑:講、論、看、讀、寫、行。為適應教育部關于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積極探索不拘泥于傳統的、平面的舊教學模式的新途徑。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更要適應“特色應用型”的要求,圍繞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學生的專業特色,通過六個教學途徑有針對性地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專業課的實習實訓中,自覺地運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相關知識與方法指導學生的專業學習和實習。此六個教學途徑,即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講、論、看、讀、寫、行”六方面。“講”是專題講授,就是整合教材章節,精簡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形成體現課程教學要求的、有內在邏輯性的專題體系,教師對此進行深加工、精講解,引導學生系統掌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課程的理論內容;“論”是討論辯論,即在掌握理論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既能反思社會熱點,又能結合學生專業方面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討論或辯論,引導學生運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理論的觀點和方法分析現實問題;“看”是觀看影片,“讀”是課外閱讀,即通過影片、視頻和書籍拓寬學生視野;“寫”是寫作心得,即在討論、觀影或讀書之后,學生將心得體會寫成文字,對素材資料及時反饋;“行”是多維實踐,包括依托思政課的社會實踐和專業課的實習實驗,形成大思政體系下的多維統一,使學生從不同層面進行多維度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鍛煉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教學效果,完成教學目標。
4.兩種教學方法:“研究式”“體驗式”為核心的教學方法創新。一個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應該是學生的認知、體驗與踐行的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摒棄“教師機械地教、學生被動地學”的方式,轉變傳統教學模式的“灌輸式”“說教式”為“研究式”“體驗式”,運用“研究—體驗”為核心的多種教學方法,將教學重心轉移到以學生為中心,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這既是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必然要求,又是培養具有獨立思想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其中,“研究式”教學法的運用,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和確定研究題目,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為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落實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提供了必要的行為方式基礎。“體驗式”教學法的運用,就是教師按照課程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為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設立問題情境,使學生自覺參與進來,親身體驗,啟動心智,去感受,去領悟,并將認知通過行為外化,實現知、情、意、行和諧發展的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教師設計的教學情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讓學習成為一種主動性的探索研究過程。以“研究—體驗”教學方法的運用為核心,輔之以啟發、互動、交流、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吸引學生,激發其學習熱情,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5.三個教學載體:“理論課堂—社會實踐—網絡空間”的立體互動。“多元立體化”教學模式將“理論課堂—社會實踐—網絡空間”這三個載體所涵蓋的教學場域有機結合、將貫穿其中的教學活動與考評活動有機結合,力爭做到分層教學、分級考核,體現“分類指導”原則。
首先,理論課堂中教師仍然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確立專題講授內容,通過專題講授、材料分析、課堂討論等方法寓理于事、情理交融,通過多媒體課件和視頻資料等形式形象直觀、深入淺出,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大道理轉化為小道理,在潛移默化中滲透理論知識,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認識問題,觀察世界,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其次,社會實踐涵蓋了理論課堂外學生活動的現實空間,是將學生在理論課堂中習得的理論知識進行運用的有效載體。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也強調,要“堅持理論學習、創新思維與社會實踐相統一”。要開展廣泛的、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圍繞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課程的理論內容設置系列實踐活動主題,開辟校內外實踐活動基地,通過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名家講壇等形式進行實踐活動;也可以突破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所轄學生范圍的限制,聯合高校相關職能部門的實踐資源,形成大思政體系,思政課教師通過擔任高校各級學生工作部門組織的各項活動的指導教師,深入到學生志愿服務、公益活動、比賽競賽以及專業見習實習等實踐活動中,指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最后,網絡空間是對理論課堂和社會實踐等現實教學場域未能涉及的虛擬空間的有效補充,這一載體形式具有開放性、靈活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點。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要全面加強校園網的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要積極構建恰當的網絡空間載體,通過提高教師駕馭網絡教學的能力,推進網絡教學的設備、環境和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設立思想政治理論課專屬教育網站,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大綱、教案、課件、教學案例、視頻、閱讀書目等資料傳輸至網站的相應欄目,供學生查閱,利用網站的專屬互動窗口加強師生互動,從而做到“課上課下聯動、課內課外互補”。以上三個教學載體幾乎涵蓋了學生學習生活的全方位場域,教學理念的體現、內容的展開、途徑的設計、方法的使用都要以此為載體,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培養綜合能力也都要以此為依托。同時,還要加強教學模式與考評方式的緊密聯系、整合統一,根據三大載體的不同特點確立不同的考核考評方式。
綜上,基于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通過更新教學理念、探索教學新途徑、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優化教學環節與過程、構建考核評評體系,確立“多元立體化”的教學新模式,能夠實現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培養大學生綜合能力和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發展,服務學校,服務地方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宣傳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Z].
2005-02-07.
[2]教育部,中宣部,財政部,等.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2]1號)[Z].2012-01-10.
[3]宋術學,曾令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立體化”教學新模式探析[J].中國大學教學,2006(2).
[4]王巧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模式創新探索[J].內江科技,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