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湯圓及其相關習俗
冬至湯圓,閩南人俗稱“冬節(jié)圓”。冬節(jié)圓既是冬至節(jié)的重要飲食,也是祭祀祖先神明的供品,故節(jié)日前夕,家家戶戶都要“搓丸”。閩臺兩地的冬節(jié)圓都以糯米粉作為原料,制成紅白兩種,與元宵節(jié)所包有餡料的元宵圓相比,冬節(jié)圓一般無餡料,直接由糯米團搓成。臺灣的冬節(jié)圓,根據《臺灣民俗》記載是:“糯米磨成豆狀,制紅白兩種。另作雞蛋大之湯圓紅白各六,內包糖料、花生粉末等,稱‘圓仔母’”。
在搓湯圓的過程中,閩臺地區(qū)有小孩的人家,都會有做“雞母狗仔”的習俗。所謂做“雞母狗仔”,是閩南人的一種俗稱,即在做冬節(jié)圓的時候,用糯米粉料捏一些動物、植物或元寶、場景等。記載閩南一帶風俗的《溫陵歲時記》載:“兒童則泥粉裝人形龍鳳雞犬諸物。”《臺灣民俗》則記:“家有小兒,又以染色生棵(制棵用之粳米原料),做各種小玩意,如雞、鴨、狗、兔、鯉魚、金瓜、鳳凰,或魚蝦水族、禽獸采果之類,或龍柱、花籠等件,俗稱做‘雞母狗仔’。”這種閩臺兩地閩南人的習俗,為冬至節(jié)增添了不少情趣,也是小孩向老人學做手工的好時候,那些活靈活現的各類動物,堪稱民間傳統(tǒng)工藝的佳品。祖籍晉江永寧的臺灣文人施瓊芳,曾寫有《冬至憶去年此節(jié)起程入都方道涂嶺有感而作》一詩,描述了冬至節(jié)的習俗:“粉粢妝塑巧,稚子詫奇觀”,即是對這一習俗的生動描述。
冬至節(jié)搓湯圓、吃湯圓,還需要用湯圓供奉神佛祖先及各類神祗。《臺灣舊慣習俗信仰》一書講臺灣冬至風俗:“現在臺灣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作冬節(jié)圓。另一說是,這些粘于各處的冬節(jié)圓,日后干了給孩子吃,能保佑小孩平安長大。關于湯圓糊在門窗各處,還有一個說法是為了“餉耗”,如《金門志·風俗記》云:“冬至,俗不相賀,祭祀堂,舂米為丸,日添歲,黎明粘丸于門,日餉耗。”“餉耗”一詞,在一些地方文獻中又稱“飼耗”,顧名思義,就是喂老鼠。這一習俗,跟閩臺地區(qū)關于稻谷種子是由老鼠從遠方送來的傳說有關,也是人們希望通過犒勞老鼠讓其不再破壞糧食的純樸心理的體現。
閩臺的祭祖儀式
對于閩臺的閩南人來說,冬至最重要的習俗就是祭拜祖先,閩南俗語云“冬至不回家無祖”,即體現了冬至節(jié)祭祀祖先的重要性。閩南民間祭祀祖先一般分春冬二祭,春祭在時間上尚有元宵、清明等不同,而冬祭,卻一般都在冬至節(jié)這一天。祭祀祖先一般在祖祠內進行,而移民到臺灣的閩南人,常常是到同宗的祖祠內祭拜。《臺灣民俗》載:“冬節(jié)前,臺民之同姓同宗者,祭祖祠,招親友,張盛筵。”祭拜的時候還要由有威望的族人對后代講明祖先來自大陸何處,以示不忘大陸之根。
閩臺冬至祭祖,作為一個家族一年中的頭等大事,常常被記錄進相關的地方文獻,尤其是家譜、族譜之中。翻閱閩臺族譜,幾乎每本族譜都有關于各自宗祠春冬祭祖的相關規(guī)定,但關于祭祖的規(guī)例條文,在族譜中有的較為簡略,有的卻較為繁復,對于祭祖的每一項都有詳細的規(guī)定。
我們以閩臺兩地族人合修的《潯海施氏族譜》里面記載的冬至祭祖儀式作為文本,闡述閩臺冬至祭祖的相關儀式及規(guī)定。施瑯逝世后,由其族人及兒子等最終完成。潯海施氏祖居今晉江衙口,有眾多族人隨施瑯開發(fā)臺灣,形成了跨越兩岸的大家族。《潯海施氏族譜》是兩岸施氏族人共同的宗譜,里面所記載的冬至祭祖儀式為兩岸子孫共同遵循。時至今日,潯海施氏的臺灣后裔還在施氏宗祠舉行春冬祭祀時跨海前來祭祀。
《潯海施氏族譜》的“族約”和“凡例”中明確規(guī)定了春秋祭祀的時間和各種要求,如“春秋祭祀,具報本也。士三鼎、大夫五鼎,定制也。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示敬也。今既立祀業(yè)、定籃簋、供祭祀垂儀典”。族譜中還明確規(guī)定了春冬二祭的各種儀式,收錄祭祀的祭文,祭典應行事宜,祭筵的張數,祭品品類、數量等也都有明確規(guī)定。
閩南各類族譜中關于冬祭的規(guī)定,雖略有不同,但大致包含以上幾方面內容。吃湯圓、祭祖先,在閩臺兩地備受重視,也使得以親情團圓為主要文化意蘊的冬至節(jié),更具有代表兩岸血脈相連的重要節(jié)俗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