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卡姆”是中亞、南亞、西亞、北非及整個伊斯蘭文化圈內擁有的一種樂舞形式。“木卡姆”這個詞源于阿拉伯語。在現代維吾爾語中,這個詞有廣、狹兩個含義,廣義指一種大型古典歌舞套曲,狹義則指散板形式的維吾爾木卡姆,它被譽為“維吾爾音樂之母”, 為世界所矚目。
木卡姆——“維吾爾音樂之母”
“木卡姆”是中亞、南亞、西亞、北非及整個伊斯蘭文化圈內擁有的一種樂舞形式。“木卡姆”這個詞源于阿拉伯語。在現代維吾爾語中,這個詞有廣、狹兩個含義,廣義指一種大型古典歌舞套曲,狹義則指散板形式的維吾爾木卡姆,它被譽為“維吾爾音樂之母”,源于民間,是融合維吾爾民歌、器樂、說唱、歌舞于一體的大型歌舞套曲形式。維吾爾木卡姆與其他國家的木卡姆相比,數量是最多,藝術形式也是最完整,為世界所矚目。
椐新疆和田學者毛拉·伊斯邁托拉·穆吉孜的《樂師傳》 (1893)記載,木卡姆形成于15到16世紀。維吾爾木卡姆按流行地區和風格特色,可分為南疆木卡姆、北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留番木卡姆等多種。每一種木卡姆有六至十二套。人們常說的十二木卡姆,是指南疆木卡姆,是由十二部大型古典套曲組成,每一部套曲又包括“窮乃合曼”、“達斯坦”和“麥西熱甫”這三個大部分。“窮乃合曼”從散板序唱開始進行,緊接是慢速的太孜,到熱烈的賽乃姆和大賽勒克,末尾以輕快的太喀特結束,其中有歌曲和舞曲,各曲間有間奏曲。“達斯坦”由三到六首敘事歌組成,曲間有完整的間奏曲,音樂由慢而快,曲調相當流暢。“麥西熱甫”由三至六首節拍不同的舞蹈歌曲組成,曲間無間奏曲,情緒熱烈而奔放。十二木卡姆共有歌曲、樂曲260首,全部演唱一遍需要二十多個小時。伴奏樂器有薩它爾(主唱者自拉自唱)、彈布林、熱瓦甫、都它爾、丈介克、卡龍、小手鼓等等。
北疆木卡姆,是19世紀由南疆傳入,也有12套。除沒有“窮乃合曼”之外,結構與南疆木卡姆相同。音樂比較明快,主演唱者用彈布林或者薩它爾。而哈密木卡姆流行于東疆的哈密地區,與南、北疆木卡姆相比較,風格結構不盡相同。它由短小的散序起唱,接著演唱系列短小的歌曲和歌舞曲,無間奏曲。它也有12套,稱哈密十二木卡姆。其伴奏樂器有哈密艾介克(似中胡)、刀郎熱瓦甫、手鼓等。全部歌曲有262首,從頭演唱一遍約需12個小時。
木卡姆唱詞,一些為古代名人詩作,每行15個音節,基本表現人民熱愛生活,批判黑暗,向往幸福;另一類來自民間藝人,每節4句,每句7個音節,內容多反映愛情和生活。
新疆維吾爾十二木卡姆藝術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一種集歌、舞、樂于一體的大型綜合古典音樂藝術形式,是流傳于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總稱,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東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在烏魯木齊等大、中、小城鎮也廣為流傳。特別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維吾爾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廣泛流傳于新疆的南疆地區和北疆的伊犁地區。
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肇始于民間文化,發展于各綠洲城邦國宮廷及都府官邸,經過整合發展,形成了多樣性、綜合性、完整性、即興性、大眾性的藝術風格,并成為維吾爾族的杰出表現形式。木卡姆是維吾爾族優秀的古典音樂,即大型古典音樂套曲的稱謂。它是維吾爾人民創作出來的一部巨大的音樂財富,素有“東方音樂明珠”之譽稱。
在現代維吾爾語中,木卡姆除大型套曲意思外,還具有法則、規范、曲調等多種含義,它由十二部木卡姆組成,每一部又由大乃格曼(大曲)、達斯坦(敘事詩)和麥西熱甫(民間歌舞)三大部分組成,含歌、樂曲20至30首,長度2小時左右。全部演唱完十二木卡姆需20多個小時。木卡姆體裁多樣,節奏錯綜復雜,曲調極為豐富。生動的音樂形象和音樂語言,深沉緩慢的古典敘誦歌曲,熱烈歡快的民間舞蹈音樂,流暢優美的敘事組歌,在藝術成就上是無與倫比的。《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音樂的脊梁,是打開維吾爾族文化的金鑰匙,是中國、印度、希臘和伊斯蘭古典音樂精華的融合體。
十二木卡姆音樂歷史非常悠久,它繼承和發揚了古代西域音樂中的《龜茲樂》《疏勒樂》《高昌樂》《伊州樂》《于田樂》等音樂傳統,在漢唐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藝術形式,對中國音樂的發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公元十六世紀,由葉爾羌汗國的阿曼尼薩汗王后組織音樂家們,將民間流傳的十二木卡姆音樂進行了系統的規范,使木卡姆音樂更加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現存在木卡姆音樂有多種不同風格的類型,其中有喀什木卡姆、多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其中的喀什木卡姆形式最完備,更具代表,而且在天山南北廣為流傳。喀什木卡姆共有十套,因此人們習慣稱之為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的源流,從時代和地域因素上講主要有兩點,一是由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音樂的基礎上發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樂,即庫車、喀什、吐魯番、哈密和和田音樂以及刀郎音樂。這種時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織滲透,渾然一體,形成產生于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特征、道德觀念及其心理素質的民族調式特點。這種特點則是通過獨特的音樂形式、演奏方法以及獨特的演奏樂器加以體現的。
早在維吾爾族祖先從事漁獵、畜牧生活時期就產生了在曠野、山間、草地即興抒發感情的歌曲,后來經不斷融和、衍變,到公元12世紀,發展形成了博雅婉組曲,這就是木卡姆的雛形。“木卡姆”正式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是與一位偉大的維吾爾族女性--阿曼尼薩(公元1533~1567年)密不可分的。1547年,酷愛音樂和詩歌的阿曼尼薩,成為以新疆莎車為國都的葉爾羌汗國的王后。
而國王阿不都·熱西提汗是一個學問淵博、雷厲風行的可汗。他是詩人,是樂師;他熟識波斯文、突厥文詩歌,懂得希臘音樂(毛拉·穆薩《安寧史》)。他在位的年代(1533~1570年),由他主持重新擴建了喀什噶爾皇家伊斯蘭經文學院(即汗勒克買德力斯),還將喀喇汗王朝著名大詩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陵墓由吐曼河邊遷葬于喀什噶爾城南的皇族陵園(即阿勒吞魯克),因為舊墳受到了洪水威脅。他是一個熱愛古今中外文化藝術的統治者;在治理政務之余,他的興趣更多地偏重于文化藝術的發展,就很可以理解;而他與雖出身寒微卻同樣精于維吾爾文化藝術的阿曼尼薩汗結合,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在王后阿曼尼薩汗的影響和提倡下,原來就醉心于文化藝術的阿不都·熱西提汗,發令召集起散布在喀什噶爾與葉爾羌一帶有名的維吾爾樂師、歌手和詩人,在宮內全面搜集整理流傳在民間的木卡姆樂章。阿曼尼薩汗自己親自創作了其中的《依西來提·安格孜木卡姆》成為流傳后世的《十二木卡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她是音樂家,也是詩人,她的名作《精美的詩篇》《美德》與《心靈的思考》使她在整個汗國名聲大噪。作為一個女性藝術家,她杰出的藝術才能同樣對維吾爾文化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這一時期,形成了第一次規范化的木卡姆套曲,最初分為16部,后來又演變成十二木卡姆;總其大成者是阿曼尼薩汗,這就是十二木卡姆的源頭,阿曼尼莎汗是名副其實的十二木卡姆之母。
在這之后,“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便廣為流傳開來,維吾爾木卡姆與其他國家的木卡姆相比,數量最多,藝術形式完整,為世界所矚目。
2005年11月25日,中國政府報送的“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