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愛的溫床,是安頓身心的避風港。但是有部分人就在這最溫暖的地方,遭受著最不該承受的創(chuàng)傷。家庭暴力傷害著受害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印證了“傷害我們最深的人,可能就是我們身邊朝夕相處的親人。”
最近,就讀于汕頭市龍湖區(qū)某學校小學6年級的小強沒有像往常一樣到學校上課。6月5日上午,他給校長發(fā)來了一條請假的信息,希望校長把信息轉發(fā)給班主任。信息內容都是一樣的:老師,我沒有讀書的原因是我在家做手工。
一個小學生為了在家做手工而放棄讀書上課?這個與其年齡極不相稱的理由讓校長、老師感到有點不尋常。于是,當天老師便到小強家家訪,哪知道看到的卻是觸目驚心的一幕:小強的父母都去上班了,家里只剩下小強和大他兩歲、早已輟學的姐姐在埋頭張貼泡泡膠的包裝紙。而這還不算什么,最讓老師憤慨又心痛的是,兩個孩子身上滿是新舊的傷痕,一看便知道遭受虐打。孩子們說,這些傷都是父母親打的。
感到事態(tài)嚴重的老師立即拍下兩個孩子的照片并匯報學校,引起校方的重視。這時,小強又發(fā)來信息:”校長,不要把相片發(fā)給警察,不然我們會死得很慘的。”這更讓校方感到解救兩個孩子已經刻不容緩。
又見到家庭暴力新聞,讓人心疼的同時,不禁反思,在這個人們法律意識不斷提高的社會環(huán)境下,家庭暴力竟然成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沉默”下的傷害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薛寧蘭介紹,婦女、兒童、老人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人。據全國婦聯的一項調查表明,中國2.7億個家庭中大約有30%存在家庭暴力,有16%的女性承認遭受過配偶的暴力,14.4%的男性承認打過自己的配偶。每年約40萬個解體的家庭中,25%緣于家庭暴力。特別是在離異者中,暴力事件比例高達47.1%。
很多年前,一部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展現了現代家庭暴力中令人震驚的極端扭曲變態(tài)的情狀,深刻剖析并抨擊了家庭暴力。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暴力嚴重危害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在文明社會,家庭暴力不再只是個人私事,但由于其發(fā)生在家庭私域,特別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家丑不外揚”等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家庭暴力問題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有的甚至釀成了嚴重的后果。
在傳統(tǒng)觀念和自身條件有限的影響下,很多家庭暴力受害者盡管受到了親人的無情傷害,但不得不選擇沉默。這不僅不能免受將來的傷害,還有可能使施暴者變本加厲,不利于家庭的和諧和社會的穩(wěn)定。
家暴危害甚巨。夫妻間的家庭暴力不僅使受害者的人格尊嚴和身心健康遭受侵害,甚至威脅身體健康和生命。家庭暴力破壞了家庭與社會和諧,而且家暴本身就屬于違法甚至犯罪,同時家暴還是導致違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更關鍵的一個問題是,家暴影響子女健康成長,更有甚者,除了夫妻間的家暴,子女本身往往也是家暴的直接受害者,甚至比夫妻間的家暴比例更高,有調查顯示高達50%以上。還有家庭中的老人遭受家暴的比例也有將近15%。
家庭暴力是破壞家庭和社會穩(wěn)定、影響社會和諧發(fā)展的性質較嚴重的社會問題,不容忽視。
遏制家暴:法律內外需雙管齊下
如今,我國不論在國家還是地方層面對于家庭暴力的問題重視程度日益提高,大部分省市都出臺了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法規(guī)或政策,婦女維權熱線在縣一級也已經相當普及,各類針對家暴的維權服務機構也越來越多。2015年3月4日,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還聯合發(fā)布了我國首個全面反家庭暴力刑事司法指導性文件——《關于依法辦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制止正在進行的家暴,只要符合刑法規(guī)定的條件就應當依法認定為正當防衛(wèi)。
反家庭暴力入法,為家庭弱勢成員撐起一片權益天空。但反對家庭暴力不能完全依靠立法。一方面,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加大對施暴者的懲罰力度和讓受害者更有底氣比寫在紙上的法律條文更重要。另一方面,避免家暴的產生不僅需要法律的硬性規(guī)定,還需要道德的軟性約束,只有提高家庭成員的道德素質,才能將家暴扼殺在“搖籃”中。
反家庭暴力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調動各種社會力量一起應對。司法行政機關、居委會、教育機構、醫(yī)療機構、新聞媒體、工青婦組織等因其工作性質和職責,都是預防家庭暴力的重要力量。因此,除了明確舉報責任外,在反家暴法中應強調對警官院校、醫(yī)科學校、師范院校學生們的反家庭暴力教育,讓反家庭暴力教育走進每一所學校。
面對家暴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自救?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伴隨著社會整體文明程度的提高,家庭暴力的實施率卻并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逐漸走低,在某些領域,甚至伴隨社會的發(fā)展衍生出更多新的形式,且呈上升趨勢。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在家暴中保護自己呢?
制止家庭力 首次就要說不
專家表示,“家庭暴力一旦發(fā)生而未被有效阻止的話,就可能頻繁發(fā)生。”而制止家庭暴力的關鍵往往在于“第一次”。假如首次遭遇家庭暴力時,受害方只是蜻蜓點水般地回應一下,并且息事寧人的話,那么十之八九還會有更加嚴重的第二次、第三次。因此,只要遇到家庭暴力,受害方就要以最大的反抗進行回應,特別是第一次,務必要讓對方徹底從這第一次的“不小心”和“莽撞”中醒悟過來,接受嚴厲的懲罰,進行深刻的反省,牢記教訓,最好是能“談虎色變”,在下一次舉起手之后不敢再落下去。
女性如何在家暴中自我保護
當女性遭遇家暴時,需要在第一時間報警,當110警察出警時,必須要求他把出警的回執(zhí)單給你,這樣一來110除了有出警檔案記錄,你手上也有出警回執(zhí)單;如果沒有報警,女性也可以向單位報警,或到居委會、街道或婦聯反映這個情況,只要你上門,他們就會有記錄,有朝一日,他們就可以為你出示證明。
還有,家暴受傷后,要及時到縣級以上醫(yī)院就診(記住:要縣級以上醫(yī)院,診所、衛(wèi)生院不能做上庭證明).并妥善保存好病歷卡;如果病情較為嚴重,可拿著病歷卡到所在駐地的公安分局請求醫(yī)療鑒定,他們會給你做出受傷幾級鑒定,如果條件允許,你可以拿相機將受傷的部位拍下,將照片留下,妥善保存。
同時,要記清楚家暴的時間以及次數,這有助于法官判斷誰的過錯多。
如何防止針對兒童家暴
家庭暴力絕不是家庭的私事,針對兒童的暴力是嚴重的違法行為,應受到輿論的譴責和法律的嚴懲。對于侵害兒童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任何人都有權勸阻、制止或者向有關部門舉報。
如果家里有孩子,應教會孩子使用求助電話號碼;暴力發(fā)生時,盡力讓孩子離開暴力現場。此外,每個學校都可以讓老師能夠定期進行家訪,了解班上每個孩子平時在家里受教育的情況,以及了解孩子是否受到家長的不合理對待。同時,社區(qū)形成良好的宣傳和普法教育,定期到小區(qū)每個家庭里,宣傳杜絕家庭暴力行為,并監(jiān)督某些有暴力傾向的父母是否存在虐待自己孩子的現象。
保護孩子,絕對不能單獨依靠家庭,更需要依靠社會的共同努力。面對那些狼爸虎媽式的父母,我們應該站出來說不!一個孩子決定的是一個國家的未來,不能讓他們過早的受到錯誤的教育,而產生錯誤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