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人間,陰陽殊途,卻難斷摯情。楊絳先生獨伴青燈,用心靈向彼岸的親人無聲地傾訴著。作為老派知識分子,她的文字含蓄節制,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漫在字里行間,令讀者無不動容。生命的意義,不會因為軀體的生滅而有所改變,那安定于無常世事之上的溫暖親情已經把他們仨永遠聯結在一起,家的意義也在先生的書中得到了盡情的闡釋。
一直想觸摸歲月的痕跡,總想知道那些逝去已久的日子,那些在長長的生命旅途中,我們遺失的人,忘記了的事,一段一段煙生水起的光陰,他們都去了哪里。曾有人說,成家之前的男人和女人,無論多大年齡,都被稱為單身,單身時的日子,叫做一個人,結了婚,兩個人的日子開始,等到有了小孩,就是三個人的相聚了。讀完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讀先生隔著90多年的歲月用平靜的語調告訴我們,“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那一瞬間,生命終于給了我一種頓悟般的悲哀。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讀過這本書,也不知道會有多少人在掩卷而思之后潸然淚下,紅塵百渡而世事滄桑,那一片一片屬于我們的明亮光鮮的日子背后,藏著多少艱辛多少酸苦,你知,我也知。我們都是平凡的生命,我們在喧囂的俗世中筋疲力盡地追求又喋喋不休地抱怨著,有誰在忙碌的空閑中,能偶爾回過頭,看一看身邊的人,誰會在看似長長久久的相聚中懂得畏懼,而因此懂得珍惜呢?親愛的,如果我說,人生不過是一場醒著的夢而已,請不要指責我消極。
《我們仨》寫于2002年冬,這是她女兒錢媛女士未能完成的文章。1997年早春,錢媛女士去世,1998年歲末,錢鍾書先生去世,楊先生馬不停蹄,隨即投入錢鍾書先生手稿的整理出版,直到2002年冬,各事已就緒,楊先生才定下心來聚精會神地開寫《我們仨》,回憶往事,很難不觸動深藏心中的傷痛,她幾乎是伴著眼淚寫完的。讀過初稿的朋友,也無不感動落淚,尤其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錢先生在1991年為楊先生構思中的小說中,曾有一句詩:“夢魂長逐漫漫絮,身骨終拼寸寸灰”,也許,這正是楊先生當時的心情和意境的真實寫照,然而,她的筆調卻依然清新優雅,保留著她特有的冷雋幽默,錢鍾書、楊絳、錢瑗“我們仨”,在楊先生傳神的筆下,躍然紙上,生意昂然,他們的善良、智慧和正直,他們對生、老、病、死的透徹與豁達,讓所有讀過此書的人,跟著作者在錢鍾書先生父女人生的最后驛道上,重新走了一回,而后驀然頓悟。
人生是什么,家,又是什么?很多人都曾經這樣的追問過,一如想在滔滔的時光中,追問出一個緣由,日子就這么一天一天地逝去,大多數人在混沌中走向終點。曾經看過一篇冰心先生晚年的筆記,先生晚年總是一遍又一遍地做著一個夢,她夢到自己回到了兒時的模樣,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家里,那個家,不是當時北京的寓所,不是她游學歐美的洋房,而是多少年前,她決然走出的,那個兒時的老屋,那里有她的父親,有她的母親,有古老的閣樓和滿院的燕知草。先生一生游學四方,曾經寓居過世界上好多地方,然而,當人生走到了黃昏時,那些曾經無論繁華的,精致的,絢麗的寓所,都是別處,真正的家,原來就是那個我們年少張狂的歲月里曾經決然逃離的老屋,無關破敗,無關蕭條。
原來,三個人,真的是前世修來的相聚啊,在三個人的時候,走到了巔峰,然后就是接受分離,就像葉子總會在秋天一片又一片下墜,并且永遠沒有在春天復蘇的可能。給了相聚的歡樂,又給了天人永隔,生死離別的苦痛,上帝是這樣的公平,他真的是打開了一扇窗,又關上了一扇窗。
為什么從來沒有人告訴我,那些近在咫尺的人,是這么近,又是那么遠呢?
楊先生說“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原來那些樸素的真理都是這樣的清晰,日子老長老長,彎彎曲曲,好比門前的一條路,而路再長,腳再短,還是得一步一步地丈量完,而一生中,要有多少承受,要丈量完多少坎坷泥濘,冰雪地凍,甚至路窄坡陡,坑坑洼洼,才能如楊先生這樣平靜地說出“我們三個人就此失散了”。
“有一晚,我做了一個夢。我和鍾書一同散步,說說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陽已經下山,黃昏薄暮,蒼蒼茫茫中,忽然鍾書不見了。我四顧尋找,不見他的影蹤。我喊他,沒人應。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鍾書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大聲呼喊,連名帶姓地喊。喊聲落在曠野里,好像給吞吃了似的,沒留下一點依稀仿佛的音響。徹底的寂靜,給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層深似一層的昏暗。我腳下是一條沙土路,旁邊有林木,有潺潺流水,看不清楚溪流有多寬廣。向后看去,好像是連片的屋宇房舍,是有人煙的去處,但不見燈光,想必相離很遠了……鍾書大概是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一個長達萬里的夢”。先生筆觸,靜如止水,而人生于世,何止一夢?
三毛曾有一篇文章,叫做《不死烏》,她在里面描述了關于死亡的問題,最后,三毛的答案是:“我要做不死烏,守住我的家,我的愛人。—而幾年后的現實是,荷西溺水而亡,然后是她,用一雙絲襪,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那個古老的傳說中,不死烏,浴火重生,其羽更豐,其音更清,其神更髓。然而,這只是傳說,世上沒有不死烏,再堅硬的牙齒也會脫落,再美麗的容顏也會褶皺,再親密的人,也會一一離我們而去。
楊先生隔著茫茫的光陰告訴我們:“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就讓我們以幾句宋詞結束這篇文章:
你自歸家我自歸,說著如何過,將你從前待我心,付于他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