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觀念也漸漸發生了改變,營養的平衡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曾經淡出人們眼中的粗糧又慢慢的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現代人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吃得多,結腸癌風險明顯增加。作為常見高發病,腸胃病不僅使人承受機體痛苦,而且還會在體內堆積毒素,阻斷人體吸收營養,致使人體免疫力下降,并造成嚴重的并發癥,如心腦血管病、肝膽疾病、貧血……這應了中醫的一句古話:脾胃受損,百病由生。
便秘腹瀉人群龐大“腸不爽”隱患多
只要稍加留意,你就會發現,身邊的親友甚至包括你自己都曾受過便秘或腹瀉的困擾,有的人甚至是長期受困擾。尤其是不少功能性便秘的患者經常腹脹不適,甚至導致煩躁、失眠,而一些腸易激綜合征的腹瀉患者卻經常有便意,一緊張就想“解大便”,每次出門都到處找廁所以應急,往往不敢出遠門。
其實很多腹瀉和便秘都跟腸道疾病有不同程度的關系,不僅如此,腸道患病若不及時治療,可從急性轉成慢性病,由功能性轉成器質性,由較輕的單純病變轉成復雜的嚴重病變甚至癌變。中醫有“腸胃有病,百病叢生”一說,而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腸道疾病不僅使人承受機體痛苦,而且還會在體內堆積毒素,阻斷人體營養吸收,使人體免疫力下降,并造成嚴重的并發癥,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
不良飲食習慣壓力大等是致病因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很多人三餐不定,難定時定量進食,經常饑一頓、飽一頓,自然損傷腸胃。而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很多人吃得太過精細,粗纖維的攝入較少,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攝入較多,導致食物對腸道的刺激和蠕動減少或蠕動過慢引起便秘。食物在體內發酵的時間過長可產生一些有害物質,影響腸道局部健康,導致局部的炎癥(充血、水腫).甚至產生潰瘍和息肉,增加癌變風險。這些有害物質若被腸道吸收入血液中,甚至可對肝、腎及心腦血管產生不良影響。而久坐少動、工作壓力大、緊張等也可使腸道蠕動過慢。另外,暴飲暴食或吃得過快,加上經常進食生冷食物或冰凍甚至交叉感染過的食物,致腸道常受刺激加快蠕動引起腹瀉。
四大因素易致腸道病
體質不足:這是發病的內在因素。平素體弱多病,或久病之后,或長期過度勞倦等因素都是導致體質不足的常見原因。
外感因素:人的腹部循行的經脈多、臟器多,臍及腹壁比較薄,很容易受外邪侵襲,特別是風寒濕邪或暑濕之邪的“突襲”。
飲食因素:飲食生冷、煎炸、油膩肥甘、辛辣刺激、不干凈的食物也是導致腸病的重要原因。
情緒因素:心情抑郁惱怒、容易煩躁,工作或生活緊張、壓力比較大都是情緒因素,容易引起胃腸疾病。腸易激患者尤甚,這類人經常是情緒一緊張,就想上廁所排便。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以上幾大原因易使人們出現不同的脾虛、寒濕、濕熱、熱毒、淤血、痰濁等體內病理變化而導致腸道疾病的發生。
生活起居,三招學調養
平心靜養: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注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
運動健養:適度做些運動鍛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促進身心健康,如太極拳、八段錦、慢跑、羽毛球等。
保暖護養:在晝夜溫差變化大的時節里特別要注意胃腸的保暖,夜晚睡覺蓋好被褥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或加重舊病。晚餐后不要喝茶,喝水也要適量,以免興奮或夜尿過多而干擾睡眠。睡前用熱水泡腳或用中藥泡腳也有利于促進胃腸功能和睡眠。
飲食:一日三餐七八分飽
一日三餐,吃個七八分飽就可以了。日常少吃零食,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黏的食物,更忌暴飲暴食,戒煙禁酒,想遠離腸道疾病的困擾可以遵守以下幾大原則:
有規律:避免饑一頓飽一頓,或者好吃就多吃,不好吃就少吃,應該定時、定量。
不偏食:粗糧、細糧、蔬菜和肉蛋類要合理搭配,不可偏廢。對于一些生冷、辛辣、肥甘油膩的食物,適可而止,不可過食。
多吃鮮:多吃些清淡、新鮮、容易消化且富合營養的食物。
放寬心:吃飯時心情要放松,飯后略作休息再工作。飯后不要立即躺下休息,更不能立刻做劇烈運動,可適當地站立或者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