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最早踏入中國期貨的老一輩,葉慶均參加過天津紅小豆、蘇州紅小豆、海南橡膠等幾乎所有的大戰役。在業內被人稱為“葉大戶”、“中國的索羅斯”。
葉大戶的由來
葉慶均,1969年出生于寧波,少年時期的他便體現出了過人的聰穎——早在上世紀90年代,他便將道氏理論、K線理論和對基本面的一些研究運用在自己的交易之中,雖然對這些“技術”并不深入,但也讓他在江浙一帶小有名氣。
不過,就像許多交易大師一樣,在這條道路上的葉慶均也并非一帆風順。
在起初進入期貨圈的時候,葉慶均在足佳期貨擔任操盤手。因為做單還不錯,被足佳期貨重用,被派往寧波籌備營業部。后來,足佳期貨在上海三夾板上因為逼倉不成功而爆虧,公司倒閉,他不得不帶著遺憾離開。
1998年后,國家開始對國內期貨進行整頓,葉慶均在期貨里的操作并不順手,兩次爆賺,但也兩次爆倉,這讓他對自己的前途感到一片茫然。在2002年的爆倉之后,葉慶均已傾家蕩產,而他與妻子的感情也發生了很多狀況,巨大的經濟以及精神的雙重壓力,讓葉慶均陷入了絕望之中,那時候的他,像很多失敗的期貨人一樣,都曾想過跳樓。
不過熬過了谷底之后,2003年,已經低迷了3年的國內期貨市場逐步煥發生機。這時候,葉慶均覺得機會來了,于是他把房子抵押出去,湊夠10萬元人民幣,準備東山再起。
這時的葉慶均逐步將自己曾經的操作方法轉移到基本面上,經過一系列的計算,他預測到了農產品的牛市,于是重倉押在了大豆上。結果從這一年開始,大豆迎來了一路高飛的牛市,一直持續到2004年上半年,價格從2200元漲到4000元。而這一波大漲讓葉慶均賺到了500萬元,這也為他之后的事業奠定了基礎,從此,那位曾經的寧波少年葉慶均就成為中國期貨市場中的“葉大戶”。
資本積累迅速增長
2005年后,伴隨著國內A股牛市的到來,葉慶均加入了寧波漲停板敢死隊,以吃莊家為生,洞悉莊家動向,果斷吃進,火速撤離,以“快、準、狠”而著稱。不過那時候的葉慶均并不出名,只是會員之一(其實在差不多10年之后的2014年,葉慶均再次現身A股市場——他的名字在A股上市公司新開普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之中。當時新開普的半年報公告顯示,他在二季度新進了49.17萬股,成為新開普的第十大流通股股東。而在三季報公告中,他的名字則消失不見。這表明,葉慶均的建倉和持股時間應在4月1日至9月30日(不含9月30日)之間。這段時間內,新開普股價漲幅超過了95%,期間一度連續拉漲,并不時伴有股價漲停的大陽線出現)。
雖然一開始葉慶均只是寧波漲停板敢死隊普通小會員,但是在之后,葉慶均先后分別在銅、橡膠的牛市上看準行情,受益頗豐,從2004年農產品牛市開始,短短六七年的時間里,葉慶均讓手里的資金翻了幾十倍:2006年底,葉慶均的資產達到6000萬;一年之后,他憑借著對交易的天生悟性,創造了不少新的戰法,逐步成為寧波漲停板敢死隊的靈魂人物,也是當時的神秘人物,到了這一年年底,他的資產已達4億——而這還僅僅是個開始。
在這一年之后,葉慶均基本上就是依賴基本面分析,他喜歡閱讀高盛的投研報告,他的團隊在第一時間搜集財經、研究經濟信息,然后第一時間做出判斷,比其他公司能領先,以能掌握戰役的主動權。他對宏觀大局的認識和見解,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基本面的發展趨勢,安信證券的經濟學家高善文曾稱:“葉老師洞察深邃,見解過人”,并表示對他是佩服之至。可以說葉慶均投資的視野是遍布全球,著眼于全球視野,進行資產配置。這也讓他的資產逐步上升。
2010年,是葉慶均開始成名于國內的一年,這一年他判斷全球棉花將掀起一波大牛市,于是調動資金,開始做多棉花。或許在當時很多人看來,這樣有些瘋狂,但是剛進入下半年,棉花行情啟動,在短短的兩個月內,棉花價格就翻了一倍,到了年底,葉慶均的個人資產已達數十億。
生活中的葉大戶
通常來講,基金經理、私募的老板,或者投機個人,往往比較自負,特別略有戰績的時候便目空一切,高高在上,似乎以為他已經獲得了賺錢的法寶,不聽別人意見,極其固執。業內普遍都是如此,見過的私募老板大多是這個品行。
與之相反,葉慶均一直很低調,謙虛禮讓,和藹可親,對晚輩是諄諄教導,對前輩是尊敬有加,在他資產已經擁有數十億的時候,他仍然保持著謙虛的性格,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尊敬每一個人,無論這個人是牛人,還是普通人,或者是街頭流浪者。
日常生活中,葉慶均喜歡打打太極拳,從不講究什么排場,這讓他走在路上,也沒人能把他和富豪聯想起來。也正因為他的這種始終自謙的性格,使他在業界的口碑和人脈極好,業界公認的經濟大腕都稱他“見解過人,想法獨特,膽識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