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智力密集型企業,當基金公司儲備了足夠的人才之后,規模增加、排名提升將是水到渠成的事。本期,我們從基金經理總量、公司內部培養數量、任職經理從業時間占比和分布四個維度,對國內101家公募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儲備來一次“大閱兵”
在其中三個維度上,嘉實基金均排名第一,這也是公司總規模一直穩坐業內第一梯隊前列的重要原因。華夏和博時兩家大公司在基金經理總量等榜單中緊隨其后,它們的投資業績同樣可圈可點
廣發、華寶興業注重自身培養,文化獨特,特點也鮮明,老中青三代能夠薪火相傳
投資經歷是投資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建信等共有9家公司“老兵”占比超過四成以上。建信總數24名經理中,有12名符合這一條件,也是“老兵”超過半數的唯一一家公司
作為智力密集型行業,公募基金的競爭首當其沖是人才的競爭,尤其是沖殺在最前線的將帥——基金經理之間的競爭,基金經理數量多寡和素質高低,直接體現著基金公司的軟實力。
時值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之際,《投資者報》數據研究部依據Wind資訊提供的國內101家公募在任基金經理情況,從經理總數量、公司內部培養數量、任職經理從業時間占比和分布四個維度,對各公募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儲備也來一次“大閱兵”。
將向你走來的“基金經理方陣”,組成人員是截至今年8月21日各公司現職的基金經理。通過對他們的檢閱,你將對各投資軍團(基金公司)的實力有更多的了解。
經理總量:嘉實居首華夏博時隨后
通觀“基金經理方陣”,擁有基金經理最多的前10公司中,以“老十家”、銀行系公司最為集中(表1:基金經理總數量前10)。
“老十家”中有8家公司位列前10,如嘉實、博時、鵬華等,這是這些公司多年經營積淀使然。銀行系公司誕生較晚,股東多是資金充裕的銀行,有錢任性,也在人才儲備方面做了十足的內功,如工銀瑞信、建信、招商、交銀施羅德等。
“基金經理方陣”中,嘉實以39位基金經理的數量位列第一,超越第二名7人之多,在“老十家”公司中,嘉實總經理趙學軍是一直堅守、最為堅定的老帥,目前任職時間最長,其人格魅力留住了許多老兵。以人為本的公司總能獲得各方青睞,當股市面臨流動性危機時,管理層借道公募入市緩解流動性危機,嘉實是被選中的五家公司之一。
嘉實旗下有眾多明星基金經理。鄒唯曾在《投資者報》推出的“基金經理賺錢榜”中,以220.86億元的總收益成為“中國最賺錢的基金經理”。邵健歷經股市牛熊轉換,總能給投資人賺錢,是《投資者報》“沖破歷史高點的大牛基金榜單”中“嘉實四杰”之一。
除了這些已經成名的嘉實牛人,我們看看現在還有哪些人值得投資人關注。
現任經理中,楊宇是嘉實旗下任職時間最長的人,達9.96年。從2005年8月底開始管理嘉實滬深300指基(現名“嘉實滬深300ETF聯接基金”)開始,楊宇就扛起嘉實指基大旗,到現在,他除了管理寬基指基如嘉實滬深300、中證500、基本面120外,窄基指數也在其治下,如嘉實黃金、嘉實恒生中國企業等,一人獨自管理9只。按照今年中期規模計算,總規模是568億元。
固然,指數基金管理費每3份和1份股基相同,照此推算,他管理規模與190億元的主動股票基金相近。目前國內市場上有37家新成立的公募,其總規模尚不及190億元。可以說,楊宇一人管理資產規模,消化投資人的投資需求量,頂得上37家新公司總和。
邵秋濤是目前嘉實旗下管理主動股基資歷最老的人員之一。2010年11月,邵秋濤開始管理嘉實策略增長,這是和前輩邵健共同管理的時段,也是傳幫帶的時間。半年多以后,嘉實領先成長成立,邵秋濤從誕生伊始一直管理至今,這只基金是他自己看大的孩子,累計收益1.2倍,跑贏同期滬深300指數75個百分點,跑贏業績基準100個百分點。
共有8只偏股型基金和嘉實領先成長同年同月誕生,歷經了4年多的長途比拼之后,凈值翻倍的品種共有4只,嘉實領先成長是其中之一,另外三只中的諾德優選30和浙商巨潮產業成長,凈值增長率只有嘉實領先成長的1/3左右。4年長跑,最差選手和最好選手成績如此懸殊,足見基金公司及基金經理實力的差距。
從成立之初到現在,嘉實領先成長年年跑贏同期同類,2014年成立滿3年時,該基金被納入三方評級機構評價體系,被給予四星基金評價。年初至8月24日(以下簡稱年初以來),歷經股市波動仍有44.69%的盈利,在同期同類排名近前10%,仍是四星基金。
除了以上兩位專攻股票型經理,嘉實更有管理債基、貨基的魏莉,任職6.58年,嘉實旗下貨幣基金幾乎都有魏莉的身影。也有管理債基的王茜,任職6.5年,她管理著嘉實旗下唯一分級債基,本次成立5只基金規模超400億元基金中,王茜是其中嘉實新機遇的操刀人。
華夏和博時兩家大公司以32名基金經理的數量緊隨其后,它們的投資業績同樣可圈可點。在大中型基金公司中,鵬華、富國比較引人關注,其中,鵬華旗下基金經理達31名,在全部公司中位列第三名,助力公司股基規模沖進行業亞軍。半年前,鵬華管理公募總規模只有688億元,在同行中位列第十九位。半年之后,鵬華管理公募總規模就沖進前10,到了第七位,并順利跨入兩千億元超大規模基金公司行列,最得力的功臣是旗下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總規模排名提升,沖到了行業前列排名亞軍。
培養人才:博時廣發引人關注
作為將帥之才,基金經理并不能孤立地發揮作用,在投資過程中,涉及與整個投研體系配合,如宏觀策略指導大類資產配置、行業研究員給出各行業景氣度及推薦股票池,市場部把最適合的基金銷售給適合的投資人等等。
從這個意義上看,如果從管理第一只基金開始,基金經理一直在一家公司,在這樣的有機整體中,內部成長的經理對于公司經營理念和文化理解更深,團隊同事之間配合默契,對于公司的忠誠度也較高。因此,比較內部培養經理數量極有必要(表2:公司內部培養基金經理數量前10)。
公司內部培養基金經理排行榜中,嘉實以28人的數量繼續位居第一,這也和其“基金經理總數最多公司”的地位相匹配。博時總數32個經理中,其中27人是從博時才開始坐上基金經理位置的,屬于自己培養。而廣發全部27人,華寶興業22人,都是公司自己培養,無一空降。
博時也是“老十家”公司,目前旗下基金經理總數32人,在全行業中居于亞軍,和公司行業地位相匹配。現在,博時旗下既有在公司任職接近10年的老將過鈞,其管理的博時信用債2014年沖進同類前10,管理的博時穩健回報歷經波動今年以來仍有盈利;也有已在成熟期的韓茂華,他管理的博時創業成長,年初以來收益位列同類前1/5。還有新生代的經理如蘇永超,任職時間不足兩年,管理的博時醫療保健品行業基金,自成立以來,年年給投資人賺錢。
廣發成立時間比博時稍晚,但公司立足于自己培養基金經理,現任在職的27人,全部是成長于廣發、成名于廣發。
公司內任職時間最長的是易陽方,這是一位“老紅軍”式的人物,他參與了廣發基金的籌建,后來管理廣發聚豐,升任公司投資總監、公司副總經理,現在仍然在一線管理著廣發聚豐和廣發聚祥靈活配置,年初以來,廣發聚祥靈活配置凈值增長48.88%,在同類基金中處于前1/7。
比“老紅軍”年輕的是“紅小鬼”,溫秀娟從廣發證券到廣發基金,在廣發基金任職5年以上,現在管理貨幣基金總規模超過600億元。新生代如張芊,在廣發任職剛超過兩年半,2012年到廣發后擔任固定收益部總經理,當年年底開始管理廣發純債基金,2014年在同類中排名前1/8,今年以來排在前1/10,同時管理的廣發聚鑫,在總數709只基金中,位列前10。
看看人才儲備相對落后的公司,更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
2003年8月份廣發成立,比其晚一個月的是興業全球基金,現在基金經理數量和基金規模都只有廣發的一半。比其早成立一個季度的是天治基金,現在基金經理只有7人,規模只有廣發1/20。無論從人才吸引力還是規模上,興業全球和天治都被廣發遠遠地甩在后面。
另一個“自力更生”專業戶是華寶興業,現任經理22名,全部是公司自己培養。
現任經理中,劉自強任職時間最長,達7.44年。在券商有了5年的研究積累后,劉自強于2006年加入華寶興業,兩年后開始獨立管理華寶興業動力組合,從接任后到現在,收益排名位于同類前1/3,年初以來位列同類前1/4。除了自己管理基金,劉自強還擔任公司投資總監,肩負的是整個公司投資方向的把握和人才培養。
年初以來,公司新生代經理業績領先,樓繼強是典型之一,他2011年加入華寶興業,從2014年10月開始管理華寶興業服務優選,到現在獨自管理產品時間尚不足1年,年初以來,在同類759只基金中,位列第十。新生代中,華寶興業先進成長、生態中國兩只基金排名也在前1/10,操刀的經理和樓繼強一樣,都是在華寶興業剛剛開啟自己管理基金的歷程。
老馬識途:9家公司“老兵”超四成
投資效果源于投資能力,投資經歷則是投資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經濟周期基本在4年上下,而股市牛熊周期則在3年左右,經歷了一個完整的牛熊周期,管理基金經歷超過4年,基金經理投資歷練才能稱得上完整。
全部基金公司中,平均每家11位基金經理。以超過行業平均值經理數的基金公司作為統計樣本,我們來看看哪家公司4年以上“老兵”占比最多(表3:基金經理任職年限占總數之比)。從榜單數據可見,包括建信等共有9家公司“老兵”占比超過四成以上。建信總數24名經理中,有12名符合這一條件,也是“老兵”過半數的唯一公司。
如果按照任職超過4年基金經理總數對比(表4:基金經理任職年限分布統計),則是嘉實繼續排第一。嘉實共有13人管理基金的時間超過了4年,其中有前文提到過的王茜11.55年、楊宇11.28年、鄒唯7.39年、魏莉6.58年,更有未提及的陳少平8.25年,其在泰達宏利任職多年后,今年年初加盟嘉實,開始管理嘉實新收益,年初至今,累計收益排名同類前1/10,本報年初推薦的《20只最具潛力基金》,嘉實新收益就是其中之一。另外,陳少平今年4月上旬開始管理嘉實研究精選,任職回報在同行排名前1/5。
建信旗下老兵比例最高。許杰是建信在職基金經理任職經歷最長的人,達8.2年,2006年至2008年曾在泰達宏利管理基金,2011年到建信,現在管理著建信恒穩價值、建信新經濟等產品。僅次于許杰的是李菁,這是一位鏗鏘玫瑰,任職年限7.82年,年初至今,她管理的建信收益增強A/C,在同類排名前1/20,建信信用增強排名前1/4。
由于交易技術上的差異,做被動投資及量化的經理一般比做主動投資的經理管理的產品往往要多。建信投資指數投資總監梁洪昀,就是一人多能的典型,目前管理著建信滬深300、建信深證基本面60ETF、建信深證100、建信上證社會責任ETF及聯接基金、建信中證互聯網、建信中證有色金屬、建信雙利策略主題共7只基金。能管好每只基金也是技術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