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股在去年開啟牛市序幕后,便一直表現平平,被投資者視為“雞肋”。另一方面,在今年A股大起大落的行情中,銀行股又因波動較小,并每次大跌之后擔當“護盤”大任獲得機構認可,,8月底的此次大跌也不例外
和高估值、愛炒作的小盤股不同,銀行股在揭開去年牛市行情序幕后,便“退居二線”,任由其他行業板塊風起云涌,始終云淡風輕,慢別人一拍。凡事都有兩面性,當投資者抱怨銀行股低迷時,每遇大跌行情后,銀行股總是扛起“護盤”大旗,發揮股市穩定器作用。
8月24日,A股再次迎來“黑色星期一”,包括隨后25日兩個交易日內,滬指大跌逾15%,A股總市值也在短短兩個交易日里蒸發了約7.5萬億元。伴隨著上證指數重回“2”時代,市場大幅上演破凈潮,銀行板塊首當其沖,24日當天指數下挫9.02%,超過八成銀行股破凈。隨后兩天,銀行股強勢護盤,26日、27日共計漲幅近10.5%,帶動大盤上揚。
事實上,《投資者報》記者梳理6月“股災”以來七次A股大跌行情發現,銀行股僅有兩次跌幅超過滬指,而隨后的交易日均有不同程度“護盤”舉動,盡管有些投資者并不看好,但匯金等國家隊屢屢出手銀行股,讓其代表監管層扮演維穩角色。
中報期遭遇破凈尷尬
自7月29日,南京銀行開啟上市銀行中報披露后,截止到目前,已有華夏、平安、中信、浦發、招商、北京、農行以及工行等10家銀行進行了今年中報的披露,其中,僅3家凈利潤增長保持兩位數,而多數同比增速均下降。
一位分析人士表示,凈利潤增速下滑和資產質量成為銀行業績常態?;久姹憩F更加負面,行業風險加速暴露,市場沒有看到其明顯好轉的跡象。
近日,銀監會發布的二季度主要監管指標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8715億元,與去年持平,二季度商業銀行平均資產利潤率為1.23%,同比下降0.15個百分點;平均資本利潤率17.26%,同比下降3.4個百分點。
此外,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5%,較年初上升0.26個百分點;不良貸款額較年初增加2493億元至10919億元,增幅達29.59%;關注類貸款余額則增加5500億元至2.65萬億元,增幅26.19%。
雖然上市銀行中報尚未完全披露,但市場對銀行業整體評估并不樂觀。在此次大跌之前,銀行板塊16只個股七日區間的平均跌幅已高達16.9%,期間無一銀行個股實現股價正漲幅,中報顯示凈利增速最高的南京銀行的股價七日累積下跌22.7%。
“黑色星期一”的到來,讓銀行股雪上加霜,8月24日,A股大幅下跌近300點,8.49%的跌幅亦為近8年來最大單日跌幅,銀行指數跌幅達9.02%,除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南京銀行和中信銀行外,其余12只銀行股均處于“破凈”狀態,其中北京銀行的市凈率已低至0.763倍。而民生銀行、南京銀行、中信銀行最新收盤價距離每股凈資產也僅有6.31%、3.12%、0.98%的下跌幅度。銀行股淪為當前A股市場中唯一處于整體上“破凈”的行業板塊。
究其原因,國泰君安研報分析,除了自身發展速度減慢,利率市場化和地方債危機是壓制銀行股表現的主要因素。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全面放開,有分析稱這將大大壓縮作為國內銀行主要盈利手段的利差。在地方債債務余額中,銀行貸款占比超過七成,今年已披露中報的7家上市銀行有5家超過1%,招商銀行最高為1.5%,不良貸款成為銀行業發展承壓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以上兩大利空的影響下,銀行股自年初以來一直萎靡不振。據統計,將近半年的時間該板塊上漲了7.34%,當仁不讓的成為兩市表現最差的板塊,不少高位買入的投資者“叫苦連天”。
業內亦有不同聲音,國金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馬鯤鵬認為,壞賬上升不是銀行股破凈的原因,今年資產質量繼續惡化已經毫無預期差:銀行破凈是因為有無法在當時證實或證偽的地方債務崩盤風險,而不良貸款在過去就一直不是銀行股破凈的根本原因。
“在經歷了去年四季度的大幅估值修復后,今年銀行板塊的合理估值底部是1倍PB。今年2月底和5月底曾兩度破凈,但都在1到2周時間內迅速被拉起。本次破凈時間已有一周,我們相信再次拉起的時間已經臨近?!瘪R鯤鵬表示。
多次擔當“護盤”大任
事實上,雖然銀行板塊在此輪大跌中表現“慘烈”,但從6月“股災”以來,銀行板塊的表現并不算太差。
記者梳理發現,自6月19日至8月24日,A股遭遇七次單日跌幅超過5%,分別是6月19日跌幅為6.24%、6月26日跌幅為7.40%、7月1日跌幅為5.23%、7月8日跌幅為5.90%、7月27日跌幅為8.48%、8月18日跌幅為6.15%和8月24日跌幅為8.49%,而銀行指數當天跌幅則分別為4.63%、5.19%、3.63%、6.76%、7.81%、3.01%以及9.02%。從數據上來看,銀行板塊指數僅7月8日和8月24日跌幅超過滬指。
在近期動輒千股跌停的狀況下,銀行板塊相對穩定,而且從大跌之后兩個交易日其表現來看,銀行股均有不同程度上漲,成為股市維穩主力,此次也不例外。
8月25日上午,滬深股指持續低迷,板塊近墨,銀行股率先翻紅,下午不敵空頭跳水,26日再次成為反彈主力,銀行板塊24日平均上漲5.15%,加權上漲4.69%,位居各板塊之首。個股方面,招商銀行、北京銀行、興業銀行位居漲幅前三位;漲幅最低的中信銀行也上漲2.73%,對于大盤企穩功不可沒。27日,大盤高開上攻,午盤和尾盤亮度跳水,在股指接近綠盤時,銀行股強勁護盤,工行、中行和農行等銀行股再現億股大單托市,買賣力量瞬間失衡,大買單洶涌而出,最終銀行帶領保險、券商多只股票漲停,大盤被拉升超過5%。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銀行股破凈家數的增加,該板塊短線繼續大幅下跌的空間并不大。而央行再度降準降息,對銀行股應該是利好,不過降息對銀行利潤也構成影響。華泰證券認為,銀行、保險板塊短線將成為大盤風向標,如果它們不跌,那么大盤在3000點附近有望震蕩企穩。
此次銀行股能夠再扛“救市”大旗,最大利好莫過于央行祭出“雙降”大招。央行25日晚間宣布,自8月26日起,央行降低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至4.6%,下調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至1.75%。同時,自9月6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6月下旬,央行也宣布了降息和定向降準的操作,這次“雙降”可謂是梅開二度,意圖明顯。
以7月末人民幣存款余額138萬億元測算,此次降準預計可釋放7000億元的準備金。雖然資金不會一步到位,但銀行的流動性得以改善,對銀行板塊有明顯利好作用。
維穩者地位依然
在救市過程中,多家銀行大股東承諾不減持,甚至增持,機構投資者也沒有大幅增倉或建倉的情況下,誰在推動銀行股的價格大幅度變動呢?
從代表監管層意志的中央匯金有限公司(簡稱:匯金公司)所持股份變動可窺一斑。
從8月19日披露的最新持股狀況來看,匯金公司持有銀行股股份繼續擴大。具體來看,匯金公司已持有工商銀行A股股本的46.26%,約占總股本的35.00%;持有農行A股股份1312.6億股,約占農行A股股本的44.64%、總股本的40.41%;持有中國銀行A股股份約占該行A股股份的90.28%,約占該行總股本的64.63%;持有建設銀行A股股份約占該行A股股份的7.22%;持有光大銀行A股股份約占該行A股股份的27.33%,約占該行總股本的23.31%。
匯金公司屢屢增持,銀行板塊實際上代表監管層扮演著市場維穩者的角色。有券商分析師表示,銀行板塊背后還有養老金支持,“穩定器”作用毋庸置疑。
23日,國務院批準養老金入市。據測算,入市養老金理論上會進入銀行股的資金量大概在1000億至2000億。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股還是QFII的重倉目標,其中華夏銀行、南京銀行分別被QFII持有7.31億股、6.04億股占據其持倉榜第一、二位。另外,民生銀行24日出現5筆大宗交易,成交逾2億股,金額達16.7億元,接盤方疑似QFII席位。
低估值獲券商、私募中長線布局
對于大盤走勢,多位券商、私募分析人士向《投資者報》表示,投資者不要試圖去猜測大盤的底在哪里,目前要做到輕指數、重個股。銀行個股被看好的原因有二:首先,銀行股估值再次回到相對底部,今年相對跑輸22%,可以稱得上白菜價,下半年絕對收益預計會達到30%。其次,緊跟“匯金王”的步伐,隨著國家隊的增持,銀行作為護盤主力地位難以撼動。
一向看多銀行的國金證券研報表示,銀行股籌碼高度集中,國家隊明確不會賣,且不必擔心不救市或流動性枯竭?,F在是比國家隊和大股東低20%~30%成本價買入銀行股的最后時間窗口。
齊魯證券發布銀行業報告稱,當前銀行板塊PB對應2015年0.82倍,處于歷史低位。銀行股流動性強、估值存在較大安全邊際、反彈空間極大,是優質的防守標的。
東北證券分析師認為,銀行股此次破凈后迎來降息、降準可謂恰逢甘霖,預期銀行股可能會逐漸由前期有相對收益慢慢轉化為具有絕對收益,建議投資者可以適當加大對銀行股的配置比例。
私募方面,寶時投資董事長孫國新認為,銀行等大盤藍籌股經過這波新低跌勢,基本會很快探底成功,或成為將來穩定慢牛的基石。
“由于中國股市最近兩個月跌幅已經很大,藍籌股估值非常低,下跌空間十分有限,國家對市場的維穩仍在,仍可能出臺維護市場穩定提振信心的政策,但具體點位難預測?!本韧顿Y總經理李樹偉則建議投資者,操作上不宜輕易抄底,銀行等藍籌股可以重點關注。
據了解,滬股通從24日已連續4個交易日凈買入A股,金額分別為81.49億元、79.81億元、73.97億元和47.13億元,其中買入最多的就是包括銀行股在內的藍籌股。
此外,國外機構也開始發布唱多A股的觀點,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預計中國降準將釋放約人民幣6000億~7000億元的準備金,并將中國銀行系統融資、流動性要素展望評級從“改善”調整至“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