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讀圖嗎?
這似乎是一個很傻的問題,因為從認知角度講,人類對于圖像的閱讀肯定早于文字(這也符合文字出現于繪畫之后、人類的早期文字是象形文字的邏輯);從習得性角度講,我們對圖像的閱讀和認識,也似乎是天生的,幾乎不用教,我們也大致了解一幅畫或一張相片大致在“傳達”著什么。然而,文字的閱讀能力是需要后天學習的,不同文字之間的互譯更需要專門的學習。
但,我們仍要問一下,我們真的會“讀圖”嗎?我們真的能夠了解一張圖片所傳達給我們的內容嗎?一直以來,我們已經很習慣聽到一些人稱呼我們這個時代為“讀圖時代”,在我們還未確切了解什么是“讀圖時代”的時候,我們都自覺不自覺地獲得了讀圖時代的“公民”身份,但顯然很多人仍未真正領取這個時代的公民身份牌。
印刷術的發明、廉價紙張的出現、識字人口的大規模擴大……這些因素促成了一個以文字為中心的觀看和解釋世界的時代。但,與此同時,圖像也以一個內屬于自己的演變邏輯在悄悄地變化著,在悄悄地進化著自己的存在“基因”,在悄悄地規約和修改著我們觀看它的方式。
面對一張圖片,我們并不是天然就“合法”地獲得對它的閱讀權利,讀明白一張圖片,所需要的技能和悟性一點都并不比讀懂一首詩或一部小說來得少。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他所受到的“圖像閱讀”教育卻又如此的少,以至于他們只會對一張圖片說,“哎,這個一點都不像蘋果”、“他怎么把人拍成這樣?”、“這張照片完全沒必要存在”、“什么,那本書里還有插圖?”……
本期選題,我們請幾位撰稿人和大家聊聊他們對于“讀圖”的理解。特別指出的是,你們無需憂慮這些撰稿人會從什么高大上的理論、概念出發去講圖像的形而上意義,他們各自都是從自己的日常讀圖經驗出發,試圖為你們提供一些特別的“角度”去讀出這些圖片別樣的趣味。當然,他們這么做也完全不是期待你要抱持什么誠懇的學習態度,只是分享一種“閱讀”的經驗。
如果,你讀完本期專題突然感覺獲得了不同以往的讀圖本領,相信我,這只歸功于你本就具備的獨特稟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