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 1940~ 1996)俄羅斯流亡詩人。布羅茨基自小酷愛自由,因不滿學校的刻板教育,15歲便退學進入社會。他先后當過火車司爐工、板金工、醫院陳尸房工人、地質勘探隊的雜務工等。業余時間堅持寫詩,譯詩。
布羅茨基從1955年開始寫詩,多數發表在由一些青年作家和藝術家所辦的刊物《句法》上,并通過詩朗誦和手抄本形式流傳于社會,被稱作“街頭詩人”。1963年發表的著名長詩《悼約翰·鄧》是他早期創作的代表作。1964年,布羅茨基被法庭以“社會寄生蟲”罪判處5年徒刑,送往邊遠的勞改營服苦役。服刑18個月后,經過一些蘇聯著名作家和藝術家的干預和努力而被釋放,獲準回到列寧格勒。從此,布羅茨基的作品陸續在國外出版。從1965年起,布羅茨基的詩選陸續在美國、法國、西德和英國出版,主要詩集有《韻文與詩》(1965)、《山丘和其他》(1966)、《詩集》(1966)、《悼約翰 ·鄧及其他》(1967)、《荒野中的停留》(1970)等。
1972年,布羅茨基被蘇聯驅逐出境。不久,他接受美國密執安大學的邀請,擔任住校詩人,開始了他在美國的教書、寫作生涯。1977年,加入美國國籍,任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和全國藝術與文學學會會員,巴伐利亞科學院通訊院士。
1986年,布羅茨基獲美國國家書評獎,1987年因其哀婉動人的抒情詩作品獲諾貝爾文學獎,1991年獲選“美國桂冠詩人”。
僑居國外期間,布羅茨基又以十多種語言出版了他的選集,其中尤以《詩選》(1973)和《言語的一部分》(198O)影響為最大。此外,還有散文集《小于一》(1986)、《論悲傷與理智》(1996)等。他對生活具有敏銳的觀察和感受力,思想開闊而坦蕩,感情真摯而溫和。他的詩充滿了俄羅斯風味,特別是在流亡國外之后,懷鄉更成為他的重要詩歌主題之一。在藝術上,他始終“貼近兩位前輩詩人,阿赫瑪托娃和奧登”,追求形式上的創新和音韻的和諧。1987年,由于他的作品“超越時空限制,無論在文學上及敏感問題方面,都充分顯示出他廣闊的思想和濃郁的詩意”,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96年1月28日,在紐約市布羅茨基因心臟病發作,在睡眠中逝世,享年55歲。
作者: [美] 約瑟夫·布羅茨基
出版社: 浙江文藝出版社
譯者: 黃燦然
《小于一》是布羅茨基的第一部散文集,展現了他對文學、 政治和歷史等各領域的全面興趣。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講,《小于一》是一部知識分子的自傳。本書收錄了布羅茨基評論詩歌與詩學的最卓越的散文作品。不可避免,《小于一》中也談到了政治。這些散文是對歷史和當今時代的深刻沉思。本書也是一部私人回憶錄。用作書名的散文《小于一》和壓卷之作《一個半房間》,是布羅茨基為自己的故鄉城市和雙親譜寫的頌歌——或者說哀歌;1986年美國國家書評獎獲獎作品。
我個人認為,布羅茨基這本《小于一》稱得上是20世紀最好的隨筆集,而不僅僅是一位詩人批評家的隨筆集。任何讀者都可從這本書中獲得很多東西,不僅可作為文學力量和人格力量的參照系,而且可作為一個高標準,來衡量自己和別人寫作的斤兩。至少,受到這本書的洗禮,我們就不會對那些不管是流行作家還是精英作家的文章太過在意,這可省去我們很多時間。
——黃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