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華安)土樓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雖年代久遠,但保存完好而仍具千姿百態之美,沉淀著豐厚的中原夯土墻文化,吸引著世界各地游客前往觀光、探奇。寒冬時節,筆者慕名探訪福建海拔最高的土樓——華安縣高車鄉洋竹徑雨傘樓。
海拔最高“土樓之仙”
閩南民居圓土樓,如有內外兩圈,一般都是外圈高,內圈低,呈碗狀的,但雨傘樓卻相反,堪稱一奇。它深藏于高車鄉甲子峰的綠色山窩里,處于海拔920米的小山頭上。
從(石示)頭村出發,車輛沿著蜿蜒的水泥路盤旋七八公里至洋竹徑。初到村口,只見綠色茶園樹林之間,屹立在小山頭的雨傘樓格外顯眼,它以山為墻,與綠色融為一體,遠眺黑瓦屋面就像撐開的雨傘,酷式現代版,而山下一座座現代的磚混新房在雨傘樓前略為遜色。
華安縣土樓管理處的人員說,它始建于元代,現存為清代建筑,土樓坐西朝東,系內外雙圈的單元式土樓的變異形式,占地面積3155平方米,外環高3層,設32個開間,內環高2層,含通道合計18個單元,各單元自備樓梯上下,均為單開間。內環設天院。土樓削峰而筑,外環因順山勢跌落而低于內環。其選址和空間結構和營造手法方面富有特色,是研究福建土樓營造技藝和北溪文化傳承與發展史的一大例證,為福建土樓的典型代表作之一。
因雨傘樓地處高海拔山區,堪稱蓬萊仙境,故有“土樓之仙”之美譽。因處于甲子峰里,它與華安上坪土樓群僅一山之隔。
蔡巡按與雨傘樓
“雨傘樓”緣何得名?
傳說七百多年前,洋竹徑蔡家和高車的童家二姓經常社斗。蔡家人少體弱,打不贏,告不動。只好氣在肚里,恨在心中,忍氣吞聲的過日子。
一年春,漳州府來了一個姓蔡的巡按大人,洋竹徑蔡家人公推了八個父老族長到漳州府告狀。
鄉仇宜解不宜結。蔡巡按請蔡姓八老懇談,歷舉先朝許多鄉親鄰里退讓求和,兩族俱興的案例,苦口婆心地勸導那受氣的同姓人:我蔡某到漳州府巡察是暫時的,童家作為你們的鄰居是萬世的……蔡氏族人回想起前幾次官司打贏也沒什么用的事實,便覺得蔡大人說得有理。
蔡巡按傳訊了高車童家人。童姓主動認錯和解,蔡巡按只過一堂即成。后來,蔡家要興學練武,童家就派知書識禮、武功熟練的青年和工匠一起去洋竹徑興學設館。蔡姓十分敬佩蔡巡按,就模仿蔡大人出行的涼傘,在山上建起了一座涼傘一樣的圓樓,以茲紀念,傳于萬世。
“有萬世山,無萬世官”,這是民間百姓常有的議論。在高車鄉流傳著蔡巡按遺訓:“有萬世童家人,無萬世蔡大人。”蔡巡按與雨傘樓的故事被當地人口口相傳,并載入《華安土樓》一書中。
雨傘樓正待旅游的“春天”
蔡氏在此居住數百年,后來又來了姓楊的,三百年前又由郭姓居住直至今天。但是,不管什么姓在這里住,“有萬世的童家人,無萬世的蔡大人”都代代相傳,成為和睦相處的格言。
耄耋之年的樓民鄒來花說:“解放前曾因龍巖、南靖等地土匪搶劫而部分燒毀,他們攻打了七八天,沒有攻進,樓里財物沒被搶走,現在墻上的痕跡依稀可辨。”
2013年1月,洋竹徑雨傘樓被福建省政府列入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洋竹徑常駐40多戶、100多人,村里很多人都到外面打工,特別是雨傘樓,原來里面住著上百人,如今僅居住著4戶7人。”郭姓村民介紹說。
雨傘樓繁華落盡,何時“迎春”?
高車鄉陳鄉長說,為了保護“省保”,發展土樓旅游,鄉里請國家乙級資質單位泉州乾景古建筑維修設計院做了維修方案,初稿已送省文物局評審。等評審通過后,我們就馬上協調文物保護部門,幫助申請維修資金,估計2015年下半年可動工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