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上大樓位于全國首批傳統村落平和縣大溪鎮莊上村,距離大溪鎮區1公里,東北與國家名勝風景區靈通山相對,為大溪葉氏十世祖葉沖漢所建,至清康熙年間竣工,系單元式與通廊式結合、生土夯筑的民居建筑。此樓為我省目前發現最大的方形土樓,2006年 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莊上大樓具有豐厚歷史文化內涵和建筑科學藝術價值,是研究福建土樓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福建土樓研究專家黃漢民所著《福建土樓》中評價道:“莊上大樓規模之大確實驚人,它是福建方形之最當之無愧。”
莊上大樓里的居民都是葉氏后人,承載著這一家族的歷史變遷。據《葉氏族譜》載:唐昭宗龍紀元年(889),葉氏自河南固始縣徙江西吉安府太和縣射坪鄉。始祖洙公從王潮、王審知入閩,卜居于同安佛嶺,為福建葉氏開基始祖。元至正年間(1341),十一世伯強公之子正壽(頭巾公)隨父躲避戰亂,從同安佛嶺郡馬府往東山葉厝,經漳浦(今龍海)白礁、南靖草坂、梧宅,初于明洪武二年(1369)遷到平和蘆溪蕉路村衍傳子孫,成為平和縣葉氏開基始祖。
平和蘆溪葉氏五世祖云波公遷居詔安霞葛,輾轉到大溪莊上村,為大溪葉氏開基始祖。正統年間(1450—1463),大溪葉氏三世祖清隱公由大溪塔下坪,遷居到舊寨,他先于舊寨買下并將數間舊房改建為一座圓形樓,取名舊寨樓。后葉氏家族人口繁衍,基業發展,舊寨樓已容不下全族聚居,遂決議舉全族之力于舊寨樓旁興建莊上大樓。土樓于順治十一年(1654)開工,清康熙十九年(1677)落成,歷時24載。此中雖經歷清初閩南社會動蕩,但幾代葉氏族人仍以雄厚財力、物力與人力,付出心血和智慧,終于完成這一了不起的建設工程,可以說建造“莊上大樓”的過程,其實就是一部葉氏家族的發展史。
作為清代的一朵古建筑奇葩,莊上大樓結構布局奇特,建筑風格、建筑技術和建筑藝術富有特色,與周邊土樓構成一個和諧的土樓群,為研究福建民間土樓建筑技藝提供依據。
莊上大樓南北相距220米,周長700多米,占地總面積34650平方米,建筑面積9000多平方米,樓高9米,共有142開間。建筑平面前端方形,轉角抹圓,內部分內外兩環。外環三層,穿斗式木構梁架,樓內青磚干砌各間門戶,系生土夯筑單元與通廊式建筑相結合的土樓民居建筑,儼然就是一座氣勢恢宏的大家族古城堡。現土樓建筑保存尚好,整體布局基本不變,樓墻和住房沿用至今。土樓規模巨大、生活人口之多是莊上大樓的一大特色,據說最高峰時居住近2000人,容納人口如此之多,為其他地方土樓所罕見。
福建土樓選址的外部環境多選擇向陽避風、臨水近路的地方,樓后不遠處多有丘陵,以利于生活、生產。而莊上大樓將一座近10米高的小山丘圍在其中,四周群山包圍,整個建筑依地勢而建,樓內有山,錯落有致。另一方面,樓中有樓,大小相依。莊上大樓南側鑲嵌著一座沒有北墻的“岳鐘樓”,它直接依靠在莊上大樓南墻外,呈現小樓依大樓的獨特奇觀。
莊上大樓坐西向東,每面樓墻各開一門,有東、西、南、北4個大門及1個小東門。小東門正對葉氏祖祠“永思堂”,現只保留裝飾簡陋的樓門,額匾不存;東門匾為“挹紫迎曦”、西門為“奎光拱照”、南門為“威鎮芹南”、北門為“北闕承恩”,命名富有深意。出入樓門的習俗因婚嫁、喪葬有所區別,逢婚嫁、紅事由東門出入,遇喪葬、白事由西門、北門出入。
莊上大樓留下內涵豐富的土樓文化,是土樓先民思想智慧的結晶。
宗族是中國傳統社會中一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組織,以親情為紐帶,以宗祠為載體,是宗族觀念和文化制度的體現。莊上大樓與其他土樓相比,宗祠文化較為濃厚,一般土樓只在中廳或樓內設一個祖堂宗廟,而莊上大樓內擁有一個大宗祠及各房系分支祠堂,它是土樓人聚族而居的標志性建筑,處于全樓的核心地位。其中有永思堂、崇德堂、追德堂、繼繩堂等,血緣宗親成為莊上大樓里族人一個精神紐帶。
大樓宗祠及各房系分支宗祠,內設祖先神主牌位,供族人舉行祭祖活動及商議本宗族大事。這座外表并不華麗的土樓,卻十分講究宗祠的設計布局,顯示其威嚴的氣派。永思堂最為完整及裝飾華麗,堂前有旗桿3對,旗臺石雕精美,堂內彩繪透雕,金碧輝煌。東西南北各門宗祠,是葉氏各房系續建的分祠。葉氏大家族乃“一公之孫”,同宗同族,多代同堂,最高的長輩(族長)具有絕對權威。族內依照祖訓行使家規、家法,維系著大家族的團結和穩固,根深蒂固影響著葉氏族人傳統的家族倫理,并對后世產生深刻的影響。
千百年來,三國關羽因其生前忠義仁勇而走向神壇,并受儒家、道家、佛家推崇,成為官民頂禮膜拜的祭祀對象。將關帝廟建于土樓內,是福建其他土樓少見的現象。大樓附屬岳鐘樓內,建有一座宮殿式的建筑,祀奉關圣帝君,是莊上大樓族人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也是莊上大樓民俗民風的重要展示。據說這座關帝廟是天地會早期活動據點,曾留下“五祖結義”的故事。相傳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反清復明人士蔡德忠、方大洪、馬超興、胡德帝、李式開剃發喬裝為僧,奔走于閩南,后在大溪莊上大樓關帝廟結義,成為日后洪門結義的“前五祖”。
每逢農歷正月十三、六月十三日,族人在關帝廟前虔誠奉上自做米粿等祭品,并延請社戲娛神,藉此答謝關圣帝君,祈求平安發財、學業仕進。關帝的忠義仁勇精神成為維系土樓宗親情感的紐帶,不僅規范著族人行為,而且鼓舞族人和睦團結、協同奮斗。當族人內部出現矛盾之際,它會彌合族人思想分歧;當與外部發生矛盾沖突,又會形成一股御敵的群體力量,成為族人精神信仰的重要內容,獨具文化價值。
土樓建筑上的匾額、楹聯的內容,注重“興詩立禮”,承載著先人們對后輩崇文尚武傳統教育的重視。樓內楹聯隨處可見,共有幾十處之多,涉及修身齊家、勤耕苦讀等內容,無時不在激勵后輩學子積極上進。
族人重視發展公共教育,數百年來學堂、武館對教育族人修身齊家和培育人才,都產生重要的影響。樓內設學堂文昌宮稱葆真齋,武館稱毓秀齋。家族學堂并非一般的私塾,其性質為公學,即公共學校。葉氏學子篤行傳統儒學文化教育,注重培養社會人才。同時武館傳授武術,時習攻擊,以防衛自保。
莊上大樓作為明清建筑物,樓內公共設施和社會生活功能十分齊全,為研究福建土樓歷史提供實證。據說莊上大樓建筑的最后完成者葉沖漢,曾在鄭成功部將、萬姓集團首領張耍的支持下,靠征收土地稅贏得大量錢財,而其至親萬五道宗(俗姓張)也是洪門首領人物。這些與莊上大樓相關的歷史傳說故事,對于研究平和清代早期歷史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在清代錯綜復雜的社會背景下,以傳統農耕為業的閩南邊遠農村,這一龐大建筑物居然聚居了近2000人口。土樓里的宗親在族長領導下,已形成一股以特殊大家族為主的強大防御力量。莊上大樓留下眾多如宗祠、學堂、廟宇、武館等建筑物,與族人生產、生活、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等方面有著密切關系的實物,反映清代閩南地區燦爛的農耕文明,儼然成為我國古代農村傳統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
莊上大樓周邊,分布著岳鐘樓、恒升樓、舊寨樓、漕回樓等土樓,構成一處錯落有致的土樓民居群。加上有靈通山迎面呼應,使這座別具一格的城堡更具大自然賦予的靈性,讓人文與自然相映成趣。莊上大樓以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而聞名遐邇,備受矚目,頗具人類學、歷史學、建筑學和美學的重要價值。因此,深入探討莊上大樓文化,進一步了解土樓文化歷史背景,對于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激發愛國愛鄉之情,構建和諧社會和助推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