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景觀雕塑與民族元素的關系
城市景觀雕塑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空間環境中以獨立的個體而存在,與周邊環境相呼應,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符合人的審美習慣,能夠點綴、協調環境空間,具有很強的觀賞價值。其包括雕塑、透雕、浮雕等藝術形式。城市景觀雕塑是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既滿足人們的實用需求又滿足人們的審美追求,不僅具有藝術性也具有社會性。
隨著國內城市景觀藝術建設的蓬勃發展,在追求藝術創新的今天,過于強調景觀雕塑的藝術性使得很多城市景觀雕塑創作缺乏特色和特點。在千篇一律的創造手法和雕塑語言的背后,被忽略的社會性和文化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經歷了無數的實踐與探索之后,始終證明了“文化”才是藝術創作的核心。優秀的城市景觀雕塑藝術作品往往體現著人們的生活理念和審美心理,然而怎樣創造出符合人們普遍審美心理需求的藝術作品,歸根結底還是在于對其傳統文化思想和審美追求的總結和提煉。廣西少數民族藝術起源于原始社會的自然崇拜,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民俗特性,是廣西所特有的文化特點。而民族元素是一個民族千百年積淀下來的標志和符號,透過它們去深入了解廣西民族文化和藝術特色,并把它運用到藝術創作之中,對現代城市雕塑藝術的創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城市景觀雕塑中融入廣西民族元素,能更好地迎合大眾的審美心理,便于普通民眾認知、解讀和識別。基于這一點,藝術創作要從傳統的風俗習慣和審美心理去考量是很重要的。廣西民族元素正是根植于廣西少數民族文化這塊土壤,在藝術創作中加入本土的民族元素,不僅彰顯了本民族的文化底蘊,還有助于增強我們民族的向心凝聚力,增加市民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因此,把民族元素與城市雕塑藝術創作融合起來,既是對民族文化根脈的傳承,也是實現景觀雕塑作品價值的必要途徑,更是創造新時代的中國特色城市景觀雕塑的必然需求。
二、城市景觀雕塑中運用民族
元素的觀念性原則
廣西少數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民族元素的形成是歷史文化不斷積淀的結果,將廣西少數民族元素應用于現代城市雕塑藝術創作中,不能僅僅只是在一定的空間中對民族元素進行簡單的羅列,更要發掘其背后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底蘊。一件具有生命力的城市景觀雕塑作品,藝術創作觀念遠遠比創作技法來得重要。當我們在結合民族文化、捋順藝術創作思路的前提下,更應該從廣西少數民族元素文化內涵所具有的原則性問題上去構筑自己的創作思想,取其形而明其意,才能立足于當代,滿足人們與時俱進的審美需求,創造出具有深刻民族意蘊的城市景觀雕塑藝術作品。
(一)協調性原則 有內涵的城市景觀雕塑創作才會煥發生命力,生命力來源于自身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也只有通過環境實體要素的承載,才能發揮其在雕塑創作中的實際意義。在城市景觀雕塑藝術中,合理利用城市環境的各種物質要素以及不同的布置方式能夠有效地傳達出城市自身的文化內涵。以廣西南寧市五象公園的景觀雕塑——“歡樂五象”為例(圖一),該雕塑主要以神話故事“五象傳說”為創作主題,采用浪漫的藝術語言,通過塑造吉祥物靈動的形象和合理的構圖來協調周圍的自然環境景觀,使雕塑藝術與自然環境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傳達出家庭的和諧歡樂,體現出廣西人美好的生活追求的同時,展現了城市友好質樸的文化特質。這組充滿活力的城市景觀雕塑共分兩個部分:上部分以抽象的形式語言、動感的曲線造型塑造了一條與五象嶺輪廓造型相呼應的壯錦形象,在噴灑的水霧中洋溢著歡樂的氣氛;下部分則是運用了寫實的手法,塑造了兩頭大象帶著三只小象歡樂戲水的溫馨場景,象鼻的水霧噴灑顯得整個景觀雕塑富有靈動的生命活力。從遠處看,五象雕塑的整體布局與背景的山嶺遙相呼應,揮舞的金屬帶輪廓線、山嶺的輪廓線以及遠處的五象塔營造出和諧有序的層次感,形成一道錯落有致的城市景觀。從整體上看,“歡樂五象”雕塑起到了統領公園全景畫面的作用,成功地把周圍的自然環境與城市的歷史文化和諧有機地統一了起來。
此外,在表現民族元素、景觀雕塑與環境的協調統一方面,除了要考慮城市景觀雕塑自身的功能布局,還要對民族元素進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因為民族元素所呈現出的藝術形象往往具有豐富的認知信息,人們可以通過它來積極地展開想象和聯想。而這些民族元素被運用到城市景觀雕塑藝術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充分滿足了人們的審美期待和審美接受傾向,從而對雕塑作品產生巨大的共鳴。但是,這并不等說在雕塑創作中對民族元素不假思索的直接挪用和簡單拼接,而是在充分理解和有所把握的前提下,對不同體系、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單體民族元素按照自身的需要進行有規律有目的的組合和排列,使其產生新的含義,詮釋一種新的精神和藝術創作理念。例如,在廣西南寧市邕江精品示范段藝術品工程中,有一系列根據廣西民族神話傳說而創作的大型高浮雕(圖二),這些高浮雕就把不同時期、多個民族所具有的典型神話故事合理的串聯起來,形成一種跨越式的分段空間,突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以蒙太奇的剪輯手法把不同的故事場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令整體的工程項目顯得統一、連貫、有序,不僅給人一種美的享受,還可以使觀者在短時間內清晰明了地把握到廣西各地方的民族文化特色,即滿足人們的審美心理又體會到城市文化的厚重。特別是在浮雕的內容設計上對不同民族服飾裝飾的運用、對篆刻印章以及寧明的花山崖畫等傳統民族元素的運用,使浮雕的藝術性、文化性與城市環境的整體面貌協調統一得以充分的顯現。
(二)尊重歷史原則 景觀雕塑中民族元素的運用通常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為城市建立獨特的個性奠定了基礎。這些具有歷史內涵的傳統民族元素恰恰與隱藏在人們心中的民族文化認同感以及社會價值觀相吻合,能夠喚起人們對過去的回憶,產生默契的文化認同心理,從而引起人們的共鳴。廣西豐富的神話傳說、生動的歷史人物故事、充滿民族特色的風土人情往往暗示了某種精神的存在,為城市景觀雕塑創作帶來許多的原始素材和創作靈感。在景觀雕塑創作中,把這些傳統的歷史語言形式、傳統的風俗習慣等相關的隱喻性語言應用于其中,在賦予了環境新的成分與內容的同時,能使人身臨其境地充分感受到這個城市古老的文化底蘊。特別是把歷史故事應用到城市雕塑創作中,能使人們聯想到某個時代、某個地方特定的傳統文化習俗,從而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更加具體和直接。例如:在廣西南寧市邕江邊有一組關于南寧本地傳統飲食文化的景觀雕塑群(圖三),在這組景觀雕塑中穿著古代服飾的南寧老百姓被刻畫得栩栩如生,地道的美食元素也被運用到景觀雕塑創作中:炒田螺的“掌柜”、嘟著嘴吸田螺的“吃客”、吆喝著賣酸嘢的“小販”,桌上的“老友面”、鍋里的“田螺”等等,為人們展示了一幅傳統老南寧市民生活的精彩畫卷。該區域就位于南寧邕江精品示范段內,人物的塑造和題材的選取了南寧當地最具代表性的飲食文化和生活習慣,雕塑人物全部采用鑄銅材料,通過略帶夸張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示出栩栩如生的市井生活,鮮活的描繪了南寧本地傳統的歷史文化以及至今仍延續著的傳統飲食生活習慣。這些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承載著世世代代的南寧人太多的記憶,使人觀之感同身受,引起極大的共鳴。
在藝術創作中,把歷史事件或傳說中的部分場景通過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就必須尊重歷史,合理的對歷史元素、符號加以利用。但如果設計前沒有充分了解相應的文化背景就可能張冠李戴,造成笑話,這時就需要借助歷史文脈,從特定的歷史、地域、文化知識去解讀了解它深層次的內涵。這次南寧邕江示范段藝術品工程項目的創作團隊在景觀雕塑在方案設計上就對邕城歷史、現狀及人文歷史進行了收集、歸納和提煉。此前,還多次深入南寧中山路觀察、體驗,然后設計、創作這一過程中,并集合本地的文化學、歷史學、民族學、工程力學等各路專家進行把關,最后確定了邕江示范段的城市景觀雕塑的創作思路。可見,雕塑創意必須有明確的出處,要充分尊重客觀歷史事實,做到創作素材的來源不僅要真實,還要具代表性,才能創造出令人影響深刻的城市景觀雕塑。
(三)本土化原則 廣西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元素蘊含著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它在連續的傳承中積淀了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審美追求和美學理念,并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演變成為廣西這塊少數民族地區的一個重要的特色標簽。銅鼓藝術就是廣西民族元素中最有特色的民族元素之一,其生動的形象造型,形態多變的圖案紋樣,深厚的文化意蘊,一直為普通大眾所熟知。在現代城市景觀中,我們可以根據現實需要把這些深藏在民間的民族元素直接的使用出來,突出物體環境具有鮮明本土化的特點。例如,為廣西河池市設計制作的銅鼓廣場(圖四)創作元素就是根據廣西特有的銅鼓和少數民族歡慶節日的形象來設計的,是廣西文化區域的一個重要地標。雕塑主體采用幾何構成結合壯錦紋樣的形式,中段則描繪出少數民族歡歌笑語的歡慶場面,頂部則運用銅鼓的元素,銅鼓上雕刻的飛鳥紋、動物紋、太陽紋等各類圖案展現了濃郁的廣西少數民族氣息。雕塑的整體形象與當地的人文環境十分吻合,將廣西民族元素在景觀雕塑中運用得恰到好處。
本地區的民族文化往往承載著一個城市的時代記憶,是一個城市成長的歷史軌跡。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的區域性正是在這種特有的歷史文化發展中成長起來的,它不僅包括區內各地方獨具特色的物質文化遺產,還包含了區內各個地方人們所形成的特有的生活方式、文化思想、風土人情和民間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廣西少數民族元素是豐富多彩的,除了銅鼓藝術之外,具有典型的廣西民族傳統元素還包括壯錦、瑤錦、花山巖畫、繡球、蘆笙、風雨橋、劉三姐、蕉葉、吊腳樓、蛙紋銅鼓、龍脊梯田等等。在藝術創作中,將這些獨特的民間藝術作為景觀雕塑的設計元素諸如銅鼓的鳥獸紋樣裝飾、花山壁畫的抽象字符、繡球等,將它們運用到城市景觀雕塑的構思中,不僅可以成為城市景觀的一大特色,還能給城市居民帶來強烈的榮譽感和自豪感。
可見,當代的景觀雕塑藝術家要創造出符合當代人審美心理和審美追求的景觀雕塑作品,就要立足于廣西本土豐厚的文化資源,從廣西的地域民族元素中獲得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來進行現代景觀雕塑藝術創作,為城市構建起人文環境和諧統一的現代化城市。
(四)融合性原則 實現城市景觀雕塑藝術的創新,不僅僅局限于獨特的藝術語言形式和新穎的創作手法,更重要的還是在景觀雕塑中突出創作者自身的創作思想和藝術觀念。當代的城市景觀雕塑就是要擺脫西方景觀雕塑固有的美學傳統習慣,將傳統的藝術形式與中國當下的文化意識形態相結合,對不適用于實際操作的語言形式進行合理的消融、解構和重組,將傳統的民族文化元素及內涵、人們的審美情趣與景觀雕塑的創作理念相結合,呈現出一種對民族文化富于感性的抽象繼承。廣西特有的東盟元素被應用于南寧國際會展中心中軸線的城市景觀雕塑中,就體現了這種傳統與現代間思想觀念的相互融合。城市景觀雕塑群中的一幅“南寧市榮譽墻”(圖五)通過抽象的表現手法,將樹的造型運用其中營造出生機勃勃、郁郁蔥蔥的熱帶雨林意境,從而充分凸出了南寧市作為綠城的城市名片,同時上面懸掛著的南寧市近年來在全國和國際上獲得的各類重大人居獎項,讓游客在觀賞的同時能夠進一步認識南寧,了解南寧。而榮譽墻旁邊的臥石寓意了中國與東盟十國緊密團結、精誠合作的精神,石頭下面的中國古典水紋代表中國與東盟十國山水相連、源遠流長的人文地理脈絡。沿著臺階向下走,在中軸線的入口處,兩側鮮紅的書法篆刻(圖六)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十個印章上分別刻有從第一屆到第十屆的中國——東盟博覽會主題,這組雕塑群主要以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書法篆刻形式作為創作的主題,使景觀雕塑與環境設計融為一體,同時一座座渾身彌散著濃濃藝術氣息和人文氣息的雕塑成為南寧國際會展中心亮麗的風景線。
將廣西民族元素應用到現代城市景觀雕塑中,讓傳統的民族元素和城市景觀雕塑有機結合,形成全新的視覺效果。
三、結語
廣西少數民族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探討城市雕塑創作與少數民族文化相結合,目的在于立足現當代先進的科技手段和創作方法,繼續傳承、保護與發揚本地區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廣闊的藝術資源寶庫,在積極倡導藝術原創性的今天,區域化與本土化已經成為藝術發展的重心,無論是出于保護傳承民族文化,還是拓展藝術思維或創作視野,我們都不應該將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束之于高閣。在藝術創作中,只有將這些文化資源進行合理的運用,民族文化才能得以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在繼續展現它的活力的同時,在不斷的實踐中創造出新價值以滿足社會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黃現璠:《廣西壯族史略》,廣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麻新純:《廣西壯族歷史記錄生態型保護研究》,中國致公出版社2012年版。
3.許憲隆:《民族文化發展與保護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4.陳飛虎:《環境藝術設計概論》,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年版。
5.章利國:《現代設計美學》,河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版。
6.張綺曼:《環境藝術設計與理論仁》,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年版。
7.吳海立:《淺論廣西民族元素的藝術價值》,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年版。
(石向東,廣西藝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雕塑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