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唐)元稹
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此時氣候炎熱,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勞累,人們不能忽略對身體的養護。從中醫理論方面講,小暑時人體陽氣旺盛,陽氣具有護衛體表、抵御外邪的功能。我們只有保護好自身的陽氣,人體才得以健康無恙。小暑時氣候炎熱,人體能量消耗較大,此時宜遵循“少動多靜”的養生原則,以免陽氣外泄太過。每天作息應有規律,除了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外,也要注意勞逸結合,運動時一定要掌握好強度,避免強度過大。
在飲食上,要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
大暑
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唐)白居易
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后為小,望后為大也。——《通緯·孝經援神契》
大暑時節,天氣酷熱,人們易出現心煩意亂,急躁焦慮,無精打采,精神不集中等情形,有人稱之為“精神中暑”。因此,要做好精神調養,謹守“靜心養生”的原則,保持心境清靜,避免不良刺激,凡事以平常心對待,切莫大喜大怒。要預防“精神中暑”還可以進行適當的自我心理暗示,想像自己處于大自然之中,綠樹搖曳,高山流水,使你心曠神怡,心平氣和。
大暑濕熱交蒸,人們易因高溫高濕使汗液不易蒸發,或是高溫造成汗液滲出過多使人體水分得不到及時補充,而發生中暑。因此,大暑時節,起居調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做好防暑工作。避免在高溫下長時間工作,出門時避開烈日,同時要適當補充水分,以感身心舒適為宜,體質寒的人應以熱飲為主。大暑時節,雖天氣炎熱,但陰氣也開始增長,人體腠理疏松,臟腑內里空虛,此時若貪涼,或久臥空調房間,或過度飲用生冷、瓜果、甜膩之品等,易造成腹痛、嘔吐、腹瀉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