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師一課,一個小時左右中濃縮的可能是一生的積淀。若能用心體會積累,語文學習與考試將不再是難點。若你有特別喜愛或難懂的課文,盡管對我們吐露,名師的心血結晶將讓你洞悉課文的奧妙。
【教學目標】
1.通過“敘事的連續與斷裂”“興象的選擇”,理解本詩中“寓情理于自然”(言語形式與情感表達相契合)的藝術特征,體驗女主人公的幽微復雜的心路歷程。(教學難點)
2.通過體驗女主人公的心路歷程,把握其溫柔、熱烈,深情而又清醒、堅強的形象特征。(教學重點)
【教學方法】
深情誦讀、品味語言。
【名著欣賞】
一、導入。
從詩經楚辭到漢樂府,從唐詩宋詞到元曲,中國是詩歌繁盛的國度,而《詩經》是其最燦爛的源頭,在這源頭之中,《氓》又是非常光彩奪目的一篇。清代學者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一書中講到《氓》是:
(PPT)“為棄婦所做也”“未免為情所累,一誤再誤,至于不可不說”。
——方玉潤《詩經原始》
那么這個女子是如何為情所累,一誤再誤的呢?她最終又將走向何處呢?我們接下來就直接走進《氓》,走進這個女子的情感世界。
二、體驗女主人公幽微復雜的心路歷程,賞析其獨特形象。
(一)【第一、二章】出嫁前的故事
(1)(PPT)【朗讀·想象·體驗】(師朗讀第一、二童)用心聽朗讀,慢慢沉入字里行間,展開想象:你們的腦海中漸漸浮現了哪些生動的畫面?你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女子?
(在學生描述自己腦海中的畫面時,引導學生賞析有特點的語言細節,以深化學生對畫面、形象的感知與體驗)
a.送子涉淇,至于頓丘。
“涉”送氓回家,送過了一條河,一直送到頓丘,一路上,多少安慰、勸解,多少溫柔繾綣。
b.乘彼堍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
“乘”:登上。“堍垣”:毀壞、倒塌的城墻。(隱含著危險)雖然危險,仍急切地登了上去,因為想早點見到那復關里的意中人。
“泣涕漣漣”“載笑載言”眼淚簌簌掉下,歡聲笑語回蕩。
(PPT)【小結——敘事細節的魅力:在敘事中插入有特點的細節,就能把整個情境暗示出來了,進而幫助我們進入詩歌畫境之中。由此我們就可以深深體會到她的細膩的情感世界。感受到她對氓深摯的、熱烈的愛戀。】
(2)請同學齊聲朗讀:節奏——渺遠、平順之中,漸趨熱烈。
(二)【第三、四、五章】婚后的故事
(PPT)自由朗讀三、四、五章。并圈出直接敘述婚后生活的句子。說一說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女子?她正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敘事性的句子】自我徂爾,三歲食貧……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明確:貧苦,辛勞,受到氓的打罵,受到自家兄弟的冷眼,進退維谷。
對于這樣的婚后遭遇,女子又發出了怎樣的心聲呢?我們來把這些句子一起讀一讀,說一說,你們讀出了女子怎樣的心聲?
【非敘事性的句子(比興句,議論抒情句)】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明確:女子“悔恨”的心聲。你們是從哪些畫面或字眼中讀出這種悔恨的心聲的?
悔: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沃若”“耽”“說”
恨: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黃而隕”“不爽”“二三其得”
為什么女子會選擇“桑”這種植物來打比方?而不是其他呢?
(1)桑是當時常見的植物,“抱布貿絲”。
(2)“桑”的特點和女子的遭遇是相通的,它的盛衰之變,多么像女子的容顏之變,愛情之變!由此我們就能理解對“桑”的選擇,其實是女子“心靈的選擇”,是她當時的情感與特定景物的猝然遇合。這里對“桑”的描寫,就是詩經中“興”的創作手法,表現了情與景的遇合、交融而興發出的無限感觸。
(PPT)詩人為什么不這樣寫?先敘事后抒情、議論,不是更符合我們寫作的習慣?不是來得更順暢?
【敘事】自我徂爾,三歲食貧。……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比興、議論、抒情】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PPT)現在對照第一、二章,感受一下,為什么女子在講述出嫁前的故事時,好像是一口氣說完的。但在講述結婚后的故事時卻好像是斷斷續續的?
【敘事的斷裂、跳躍與情感的自然曲折:在回憶甜蜜往事時,心情是愉悅、暢快的,沉醉的。而婚后回憶中,女主人公心中涌動著悔恨、痛苦、激動等復雜的情緒而難以自制,以致斷斷續續的敘述,無法暢達。但正由于這是情感河流的自然曲折,所以雖然曲折,卻更具汪洋澎湃的力量,正如那漸車帷裳的湯湯淇水。】
現在請大家齊讀第三、四、五章,要盡可能讀出這種曲折、汪洋的、長歌當哭之感。
(三)【第六章】躬自傷悼
老師過渡語:“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天下之大,卻無人理解自己的痛苦,只能暗自傷悼、哀嘆。最終,這種哀嘆衍為六章的聲淚俱下。
(PPT)在這最后一童中,這個歷經命運悲喜沉浮的女子,做出了怎樣的選擇?從中可看出她是一個怎樣的女子?
明確:痛苦而又清醒、決絕。你在哪里看到她清醒、決絕?哪里體驗到了她的痛苦?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不思已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旦旦信誓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偕老怨
在最后的決絕之時,為什么卻出現了“總角之宴,言笑晏晏”這個畫面呢?
明確:在最痛苦的時候,將最美好的畫面擺在眼前,產生一種巨大的痛苦和張力,進而在面對這種巨大痛苦的時候。徹底地超越它,跟所有回憶作一次徹底的訣別。由此我們就可見出女主人公在無邊無際的痛苦之中,最后超拔出來的清醒、堅強與決絕。可以說,整首詩都是一次“愛的告別”。女主人公在告別時候。不是馬上就決絕的,她是頻頻回頭啊!
【總結】
《氓》產生于文學創作的樸素時代,而達自然天成的藝術勝境,足以使后世一切大手筆嘆為觀止。它以女主人公感情節奏的自然起伏,延展成了詩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塑造了女主人公生動具體的形象。這個愛之深而恨之切,恨之切卻又愛之深的女子。終于以她在痛苦中的自省,在清醒中的決絕,而在我們源遠流長的詩歌長河之源頭,留下了極富個性的、動人的一筆。請大家齊讀最后一章,讓我們記住千百年前,曾在這個世界上深深地愛過、痛過,繼而走向清醒與新生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