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主創造人類的同時創造了白天與黑夜,叢林與荒漠。于是與陽光相遇有時,黑暗有時,遍生荊棘有時,絕處逢生有時。面對人生這個謎題,眾生各顯智慧。
一定意義上來說,人生終究還是苦的,當我們歷經萬難來到世間,便已注定。作為學生,有人發憤忘食,有人唉聲嘆氣。職場失意,悲觀者失落如墜深淵,樂觀者整理行囊重振旗鼓。對待死亡,有奇跡生還,亦有放棄治療。面對空谷,有人想到懸崖峭壁,有人想到棧道橋梁。人生之苦杯滋味到底如何,全由酌酒的那顆心說了算。
失意者數不勝數,但失意,并非絕對。在光明與黑暗的分配上,造物者的心里還是有個天平的。縱觀古代,若非失意,何來黃州上空鳴響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與前后《赤壁賦》?何來稼軒之鐵板銅琶高唱大江東去?就連柔弱敏感之李易安亦寫下“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不土”此等動魄之語。被貶與自持,成就了這些流芳千古的詩句,塑造了這些柔情與堅強并存的偉大人格。
反觀其他,不得不提到那位爭論頗多的霸王項羽。烏江之畔,糧草殆盡,軍師離去,民心動蕩,身側美人即將為他人所擄,帳外楚人為自己唱起沉痛的挽歌。若說垓下之戰便是那杯人生苦酒,這位霸王則選擇了最慘痛壯烈的方式將其飲盡。可“攻堅強者莫柔弱于水”,若懂得剛柔并濟,東山再起,也許真的不是劉姓王朝,史書就此改寫。人生苦杯酌飲方式千萬種,令人沉吟。
西方有句諺語,每朵烏云都鑲著銀邊,大意就是中文里“禍兮,福之所依”,暫且不論禍與福的相對性,值得深思的是何來“所依”。細心栽種的草木突然枯萎,用眼淚灌溉便能重新發芽嗎?沒有船與槳卻要渡河,杲守河邊虔誠地祈禱就能過去嗎?擁有一顆達觀自信的心是渡過困境的必要條件,并非充要條件。載人生之花,渡人生之河,絕非空想便可成真。
村上春樹《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中的主人公多崎作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缺少色彩和個性、腹中空空的容器,直到有一天,毫無預兆的,自己被緊密相聯的五人團體拋棄,多崎作像是度過了一個死亡時期。他什么也不想,清潔、健身、讀書,逐漸同歸正常生活。最終,與朋友的誤會解開,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心理魔障。“人若真的受傷,通常會無法直視這個傷口,只是要成長,傷痛就得大一點,傷口就得深一點。”作者如是說道。
請先學會享受無可避免的痛苦。至于山重水復疑無路,能否變成柳暗花明又一村呢?那要問你了。
點評
“人生之苦杯滋味到底如何,全由酌酒的那顆心說了算。”同樣是先確定議論的對象范疇,即人生之苦。很多人面對痛苦時,先是怨天尤人,繼而悲苦萬分,接著逃避面對,連直面痛苦的勇氣都沒有,更別說享受痛苦了。所以人處困境甚至絕境之中,態度的改變尤為重要。為了論證這一點,作者調用了大量的素材,從東方的故事到西方的諺語,從詩詞作品到小說作品,詳略相間,呈現出豐富的維度,也是中學生議論文的良好示范。痛苦成就傳世的作品,成就偉大的人格,也成就了曠世的英雄。然而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轉變面對痛苦的態度,最大的價值在于,它能扭轉每一個普通人的生命境遇,換來一次又一次的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