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茶界處處大公司連鎖開店,另外是些個體茶莊買賣茶葉營生。職業茶道是為了茶界需要幫忙工作(不一定包括泡茶),因而出現茶藝培訓機構生產一些職業考證來規范茶界工作人員的做法。但這些做法往往無法跟上現代茶文化復興已經發展三十年既已成形的一些較前衛的茶思想,大部分受訓畢業生領了證件進入茶界工作,他們的茶文化知識是與現實脫節的,也掌握不了泡茶品茶方法的變數。因為大多的職業茶道培訓者是來自生活茶道范疇的人,對茶文化的思考難免受到限制,進入茶界后他們一般僅做些與茶道無關的工作,如接待客人、包裝、清潔等幫傭工作,少了天天的泡茶歷練,接近茶道的機會幾乎無,因而純茶道的養成談何容易?
比賽茶道多發生在學校與學校之間,比賽內容往往暗示著某種風格或方向,把學生引入這里,如:打扮成法師,故弄玄虛法師泡茶的樣子;打扮成莊稼人、依照莊稼人采茶煮茶的舉動;打扮成帝王將相,模仿武術功架的手勢來泡茶……無論這樣打扮那樣打扮,都曝露了學校教育的弱點:茶文化系仿佛快變成戲劇系了,學生在這里并不是學習“如何做一個茶人”,而是學習“如何扮演茶人角色”進行泡茶,是否真的會泡茶品茶一點都不重要,是否年輕貌美、身段標準才是上臺關鍵。誰贏得“角色”,誰扮演得惟妙惟肖,誰拿大獎,都屬于為校爭光、非常榮譽的事情,學校把每一年的比賽當作大事來辦,因為有無拿獎會影響校譽的,無形中將這種“扮演角色”的泡茶比賽推動得淋漓盡致,但學生畢業后能夠依賴這些扮演角色的經歷來進行茶文化工作嗎?似乎沒有人管了。這種比賽做得越成功,越表示茶道淪亡之日不遠矣。因為我們要成為一位茶人,而不是“扮演茶人”啊。
表演茶道者利用其他元素,將茶道裝扮成一套一套“節目”,如強調在古老建筑物邊跳舞演戲邊泡茶,屆時人人看建筑物、看舞蹈、看戲就飽了,茶不足為道;如強調與什么服裝設計師合作辦茶會,屆時人人穿著他設計的仙女仙男裝參與其間顧盼自戀,忙著自拍貼社交網展風采,泡不泡茶又有什么關系:如茶道大師舉行“泡沒有茶的茶會”,看著這件“國王的新衣”,媒體居然一面倒說很有禪意,幫忙愚化大眾。這哪里是什么茶道?這只不過是一些不愛茶不懂茶的人跨界騎劫了茶道去助威。
回頭一望,初期那段的茶道才是耐咀嚼的純茶道。但以純茶道的方式來實施茶道的整個進行過程,以茶道為終身的志職為何那么困難?是愛茶者人口減少?社會文明進步得慢?雖然走過三十年現代茶文化復興的時光,我們也出現了一些實施純茶道的茶道藝術家,但今日我們卻發覺純茶道正在迅速蒸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