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以茶代酒,罷葷倡素,符合當時歷史情況。農耕社會生產力水平不高,人們獲取動物性蛋白的渠道相對困難。因為,一斤肉需要許多斤糧食喂養家畜來獲得,而一斤酒也需要數倍以上的糧食來釀造,這無形當中使得產量本就不高的糧食顯得更加彌足珍貴,再加上社會分配偏向貴族,庶民生計無以維持,階級矛盾不斷激發。為此,東晉以及其后的宋齊梁陳四朝,皇帝提倡茶飲的詔書下得十分頻繁,尤其是梁武帝蕭衍在位時,先后下過五道圣旨,號召國人罷酒飲改茶飲。
南北朝后,中國老百姓開門七件事里真正有了茶。茶飲到了唐宋,隨著茶產業發展、《茶經》的出現、社會風尚流行,茶飲一方面越來越生活化,一方面由于此階段文人士大夫偏愛此道,他們在茶葉種植生產飲用過程中,思想文化價值觀與茶反復碰撞,產生中國第一個茶文化高潮,逐漸形成了中華茶文化基礎和追求,使得茶成為國飲之必然。唐代陸羽、李白、孟浩然、白居易、皎然、盧仝、溫庭筠等,宋代丁謂、蔡襄、范仲淹、王安石、歐陽修、梅圣俞、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一大批思想文化巨擎,倡茶飲茶品茶成風,還出現茶道高手寫茶書《大觀茶論》的宋徽宗。唐宋時期,老百姓飲茶已相當普遍,茶成為中國人真正的“比屋皆飲”,出現家家戶戶都飲茶的盛況,且滲透到日常生活習慣習俗。這一時期奠定了茶為國飲的思想理論基礎,使得茶文化成為中華文化主要特征之一。
飲酒傷身這一說法對中國人來說有一定道理。現代科學發現,中國人種基本上屬蒙古人種與馬來人種的混血。這個人種,在歷史上多次與北方游牧民族融合后,血液能夠分解酒精的酶里少了一個酞,因此肝臟對醇類物質不能很好轉化分解,所以酒量有限。酒喝到胃,再到肝臟,由于肝臟不能有效分解醇類物質,長期積壓下來就可能產生癌變,而茶飲則不存在這個問題。當然,酒可燃情,茶可樂性,酒和茶都具有一定的藥用功能,飲用適當有利身體。但要知道,我們是不善飲酒的民族,因而把握好限度,否則與身體有害甚于茶。和飲酒不同,你要說去哪里飲茶,父母不會勸阻、老婆不會抱怨、兒女不會責怪。因為飲茶有益身心已深深滲入我們文化骨髓,飲茶行為被認為是高雅時尚、可以強身益智、怡情悅性的舉動,是一種良好修養行為。
飲茶有益還與我們的飲食習慣、食材有關系。食,可以是雞鴨魚肉瓜果蔬菜米飯饅頭;飲,只有茶,或輔以酒。茶有許多醫藥功能,是為萬病良藥,可以提神、利尿、止痢防便秘、防齲、助消化、明目、抗衰老、減輕煙害.滅菌、醒酒、解毒重金屬、防輻射、降三高,抗氧化、軟化血管等作用,特別是茶堿可以調節人體酸堿度。現代人食動物性食物偏多,茶多酚可以中和一些游離脂肪,使人體酸堿適度,不易氧化病變。這一點,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體現得尤為明顯。少數民族地區沒有那么多蔬菜,當地人因為大量吃肉、吃乳制品,身體酸性特征非常明顯,所以他們天天都要喝奶茶,有“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痛”的說法。
總之,茶飲所以成為國飲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從最初的藥物功能,到后來的生活需要、生理需求、精神需求,這些歷史無不揭示著一個事實,那就是茶可升華性情、可強健體魄、可保國安邦,是我們的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