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和馬來半島游走的時候,我經常去路邊的攤點要一份肉骨茶,以體味當地的風情。肉骨茶,并不是將肉骨和茶煮在一起,而是邊吃肉骨湯邊喝茶。與肉骨湯搭配的茶,是有一定講究的:首先,主要是福建產的烏龍茶,有水仙、鐵觀音等品種;其二,茶具須是一套精巧的陶瓷茶壺和小盅;其三;要有“功夫”。每桌旁邊有一壺燒開的水,頭遍沖水要倒掉,第二遍才喝,且斟茶時要不起泡沫。這種福建話里叫做Bak-Kut-The的肉骨茶,已經成為當地的代表美食,但追根溯源,其背后卻隱藏著一段辛酸的南洋勞工史。
在清末,那些從福建去往南洋的先輩們,是肉骨茶的創始者。那時,馬來半島為英國殖民地,不少被賣到南洋當苦力的華人因為知識水平不高,只能以勞力換取薪酬,比如當車夫、在碼頭做苦力或采挖钖米。為了長時間維持體力和適應熱帶地區的氣候而需要進補,但他們并不舍得購買昂貴的中藥食材,當時的中醫師便把閩南及潮汕一帶的飲茶加以改良,并且使用當地出產的胡椒,加上當歸、川芎、肉桂、甘草等材料配置成肉骨茶包讓勞工食用,以增加體力。在那個時候,肉骨茶屬于窮人家的食物。由于用藥材和豬肉煲煮的湯底除了非常美味可口之外,且營養豐富和抗風濕,并且提供了苦力們所需的能量,所以從此廣傳開來,后來經過不斷發展和改良,便成了新馬華人們的特色佳肴。只是這佳肴,依舊是下層人士生活的腳注。
在新加坡的老字號商鋪“白新春”茶莊里,我看到了當年到南洋來打拼的先輩們的成果。白新春,在當地華人社區里很有知名度。它最核心的產品就是“不知香”和“肉骨茶包”,這種肉骨茶包,自開店以來一直未變,所以老主顧們到了店里,只要隨手拿上就可。這家的祖母就是將肉骨茶帶入新加坡的第一人。祖母當年挑著擔子,將福建家鄉的茶帶到了新加坡,用賣茶所得的錢在此地生存了下來,也開起了茶店,并延續至今。
我們坐在店門口的小茶桌旁,喝著茶。店里幾位阿姨,嫻熟地用舊式包裝紙包裝著茶包,偶爾有幾位常客,進來提幾包就走。茶桌旁,擺放著這個家族的珍貴照片。照片中,有一張是祖母和一家人的當年合影,黑白的老式照片,用鏡框鑲嵌著。那是一段遠去的舊時光,里面蘊含著女性獨立、異地求生的故事。我突然想到,為何肉骨一定要配福建茶呢?這大概是一種鄉愁的寄托。在艱難的歲月里,喝一盞家鄉的茶,吃點肉骨繼續去干活,期望多掙點錢可以回家。這種寄托,給予他們心靈的力量。雖然他們最后還是客死他鄉,但終究在這里扎了根,開辟了第二家園。